首页 > 特别关注 > 正文

星火燎原

——创新竞技行动计划助力中小微迸发新动能
2018-12-18 10:59:15   作者:刘梅梅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
0

首届中韩创新大赛签约仪式
现场晋级启动仪式
       推动竞技企业与银行金融机构对接900余次,投入7074万元支持332个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带动社会资本14.7亿元共同支持企业创新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小微企业逐步成长为我省新旧动能转换的新生力量……这是2017年山东省中小微企业创新竞技行动计划的“成绩单”。
       “中小微企业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源泉,通过培育中小微企业加速新旧动能转换的做法切中要害,意义重大。”中国海洋大学教授陈西广对山东组织的这一活动给予高度评价。
       在去年活动取得良好成绩的基础上,今年5月-11月,山东省科技厅会同省财政厅、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山东银监局、省知识产权局共同组织实施的第七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山东赛区)暨2018年山东省中小微企业创新竞技行动计划分生物医药、先进制造、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子信息、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新材料、现代农业、海洋科技等八个技术领域,分别在济宁、莱芜、威海、日照和淄博相继实施。
       通过跟踪采访,记者发现,与去年相比,今年的创新竞技活动不仅在组织模式、政策支持、服务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多方面创新,活动对激发中小微企业创新活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助力新旧动能转换所产生的影响和意义也进一步扩大。
       当前,山东新旧动能转换强劲起势,创新环境日益向好,为创新创业者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山东机会”。创新竞技行动计划的连续开展,无疑成为促动我省众多中小微“星火燎原”的一项重要举措。

       补短板   “众扶”平台助力中小微“蝶变”
      “以赛代评激励创新创业、培植动能转换新生力量,公平、公正、公开、高效。”在新能源与节能环保领域现场晋级活动现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教授赵学波对记者表示,竞技企业通过活动既能各展所长,也能互相交流学习,创新竞技行动计划是助力中小微企业成长的一个良好平台。
“以赛代评”是此次创新竞技行动计划的亮点之一。
       活动改变了以往封闭评审项目的形式,入围企业和团队按照“7分钟路演+3分钟答辩”的方式进行现场竞技。现场的5位技术、创业投资专家及由包含银行、创投、基金、担保等金融机构代表,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技术转移机构、科技企业等代表组成的10人评判团围绕企业(团队)的科研实力、成长性、行业及市场等情况进行评分并现场公布,最终确定各领域胜出的新锐类企业、精英类企业和创新创业团队。这些优胜选手将获得丰厚的政策支持。
       连续两年担任创新竞技行动计划评审专家的济宁市惠达财丰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继勇说,与平时自己找投资项目不同,竞技计划提供的机会更精准、更专业。“评委团不仅有风投专家,还有技术专家,对项目有着更全面、系统的评价。而这有效加速了资本与技术的对接。目前,我们已经对10多家企业进行了详细调查,并与邹城福禾菌业、广安车联等3家企业达成了投资意向。”
       “这种方式透明、高效,我们愿意参与。”采访中,多家企业都表示,如果明年活动还继续进行,仍然会携新项目参加。
       “以赛代评优中选优,围绕深化科技计划管理改革这条主线,不断探索符合创新规律的科技创新评价和项目遴选模式,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和放大效应,引导和促进银行、基金、创业投资等各类社会资源持续支持中小微企业创新发展,大力培育创新能力强、成长性高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小微企业,树立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发展典范,为培育全省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做出贡献,是此次活动的宗旨。”省科技厅有关负责人说,一直以来,融资难、融资贵都是制约中小微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而解决这一问题,为中小微企业发展破除桎梏,扶持其快速成长,正是举办创新竞技活动的重要目的之一。
       在今年的活动中,主办方邀请了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作为共同组织实施单位,这对于有效引导和促进银行、基金、创业投资等各类社会资源持续支持中小微企业创新发展,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促进科技与金融融合,这个活动对我们意义重大。”淄博齐盛新材料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盛业军说,他的项目路演刚一结束就有三家投资机构与其对接,三天后,其中一家便与其签约,并于签约当天放款300万元。“银行机构的直接参与是促使我们快速对接到资本的重要原因。”
       创新创业,资本不能少,环境同样至关重要。参加新能源与节能环保领域竞技的DBI团队负责人刘鋆逸认为,对很多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创新创业者来说,关键在于起步——好的孵化土壤和成长环境,而在这个过程中,政府服务、社会环境就相当于“阳光雨露”。
       实际上,创新竞技活动作为中小微企业创新的重要阵地,正是省科技厅探索创新服务机制,强化主动服务,更好发挥政府在新动能培育中的作用而实施的一项重要举措。据介绍,今年的创新竞技活动围绕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发展,由以往聚焦研发环节和组织科研活动,拓展为从研发到产业化应用的创新发展全链条服务,在为参加活动的企业团队提供普惠性政策落实、创投机构推荐、对接交流平台搭建等创新各环节服务的同时,建立了跟踪服务机制,“保姆式”培育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创新发展——对企业获得创业资本投资或银行首笔贷款情况进行跟踪补助;对每个竞技领域最终胜出的创业团队,在活动结束一年内将进行跟踪,根据团队在山东省注册成立的企业并转化参赛项目取得成效的情况,通过科技计划项目经费的形式,给予最高50万元的政府无偿资助;参加现场晋级的所有创业团队活动结束一年内在山东省注册成立的企业,可享受新锐类企业的科技金融补助支持,企业获得政府无偿资助与科技金融补助两项相加的总额度不超过100万元。
       “激励科技创新就应该这么干。”电子信息领域现场晋级评委专家之一、山东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张彩明说,作为一个服务中小微企业创新发展、激发中小微企业创新热情的舞台,创新竞技行动正在让齐鲁大地成为一片创新创业的热土。

       优环境   “双创”热情迸发,新动能成长加速
       模式、服务创新带来的直接效果就是大大激发了企业的创新积极性。相比去年,今年创新企业与团队参加竞技的热情有增无减:生物医药领域62家企业和团队,新能源与节能环保领域105家企业和团队,先进制造领域156个企业和团队……据悉,在今年的活动中,共有1775家企业和171个团队报名。经报名审核、网上初选、现场晋级、成绩公示,最终产生了323家优胜企业和33个优胜团队。
       “出乎意料,没想到山东中小微企业的创新活动这么活跃。”赵学波对企业参与创新竞技的热情直呼意外。他说,这意味着山东以高科技为核心的新一批创新生力军正在强势崛起。
       “活动提供了对接融资的资源,也提供了展示自身优势、学习别人经验的平台,这是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开展创新的最有力支持。”三次参加创新创业大赛、两次参加创新竞技活动的淄博京科电气有限公司负责人董义鹏说,有这样的活动赋能,企业的创新热情必然会被强势点燃。
       记者了解到,今年参加竞技的企业、团队可获得系列政策“红包”:进入现场晋级阶段的企业和团队除享受全省普惠性政策外,最终胜出的新锐类和精英类企业还可通过科技计划项目经费的形式,按三个档次分别获得最高30、20、15万元和最高50、30、20万元的政府无偿资助。此外,参加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全国行业总决赛并获得资金奖励的企业,还可按奖励额度1:1比例获得科技计划项目经费配套支持。
       不止如此。在今年的创新竞技行动实施方案中,还明确了网上初选和现场晋级两个阶段分别按50%的比例确定晋级和胜出的企业(团队)数量。这就意味着有更多的企业和团队能获得展示及政策支持的机会。
       “这就为中小微企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政策环境,也为我们的项目来山东落地增加了更多信心。”刘鋆逸说,他带着团队、项目来山东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看中了山东的创新环境正越来越好。
       采访中记者发现,创新竞技活动在调动企业创新积极性的同时也有效激发了县域创新活力。
       “不惜人力、物力,积极承办活动就是要让本地企业通过参赛、观赛得以学习、借鉴与提升,希望借此机会为全省县域创新趟出一条新路子。”邹城市科技局局长朱红卫说,在县域举办创新竞技活动是很好的激发县域创新活力的机会。
       据悉,今年5月26日发布的《县域科技创新评价激励工作指引(试行)》中,也将“在省中小微企业创新竞技行动计划中胜出并获得项目经费支持的企业数量(家)”列入县域科技创新评价指标。
       竞技现场,除了企业、团队的创新热情让专家直呼“想不到”之外,竞技项目的技术水平之高也让评审连连称赞。
       比如,国家Ⅰ类新药代表了我国药品注册分类中药物创新的最高水平,而在今年的创新竞技舞台上,生物医药领域现场晋级中就出现了这样一个足以代表最高水平的项目——山东博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国家Ⅰ类新药维瑞肽多西紫杉醇靶向抗癌药物的产业化开发”项目不仅在国内首创了独特的药物修饰与药物耦合技术,可应用于肿瘤、白血病等的临床治疗,同时还兼具体内稳定性好、靶向性高、无毒副作用等性能优势。
       “综合实力强是今年竞技企业、团队的一个显著特点。”担任过五届创新创业大赛评委的山东海创策源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孙松廷是电子信息领域现场晋级专家评委。他表示,“今年的项目不仅技术水平高,在商业模式、市场前景等各方面,综合成长情况都比较成熟:一方面部分项目已经登陆资本市场,不再像以前只注重消费市场;另一方面都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并且注重知识产权保护,‘含金量’很高。”
       “很高兴看到山东涌现出越来越多高质量的创新。”张彩明说,这些快速成长的新生力量将成为我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点。
       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今年创新竞技行动计划的舞台集聚的并不只是普通的创新创业者,还囊括了很多行业“塔尖”人物。
       比如,新材料领域烟台一诺电子材料有限公司的“低硬度高强度铜银合金键合丝”项目研发团队就集结了中科院金属材料研究所微电子封装材料研究室主任、日本国立材料科学研究所特聘研究员等一批高精尖人才……
       大量“塔尖”人物的参与在表明创新竞技活动的规模越来越大、质量越来越高、影响力越来越广泛的同时,也意味着由此带动山东的整体创新创业环境和氛围越来越好。而这也正是省科技厅坚持创新思路,汇聚多方力量共同组织实施该活动的初衷所在。
       为推动中韩双向技术转移转化和双招双引,助力全省新旧动能转换和对外开放新高地建设,省科技厅还联合威海市政府、大田·忠南地方中小企业厅共同举办了首届中韩创新大赛。大赛邀请了韩国电子信息、先进制造、海洋科技等领域的创新型企业(团队), 通过“以赛招新”的新模式,搭建了中韩技术对接平台,面向中韩双方科技企业孵化器、投资机构推介创新成果及产品。活动共征集韩国参赛项目1000余个,经过初筛、预赛,28个项目脱颖而出晋级决赛。经过激烈角逐,“提高水体质量的NMBG(纳米微泡技术)系统”、“高辨识率微型(IR3)红外线火焰探测器制造技术项目”等14个项目分获一、二、三等奖。活动中,瑾元资本管理有限公司与“基于Ad-hoc网络的新一代无线通信技术及设备”项目达成投资协议2项;威海宇王集团海洋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与“胶体银的电化学纳米提取技术及应用”项目、威海格润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提高水体质量的NMBG(纳米微泡技术)系统”项目达成技术合作协议4项……据悉,大赛共促成中韩双方科技管理部门、研发机构、科技型企业、科技企业孵化器及创投机构合作21项。

       铸未来   星火燎原,提速高质量发展
       “参赛项目代表了山东先进制造领域的主要方向,既有传统产业的提升改造,也有适应新时代的智能制造的新产品,很具代表性。”在先进制造领域晋级现场,评委之一、山东大学教授周慎杰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产业层面看,参赛项目瞄准了制造业当前的瓶颈问题,突破的是整个产业的“痛点”。
       这也是今年竞技项目的共同特点之一。
       比如在农业领域,山东虽是农业大省,然而精深加工产业、高值化创新缺乏却一直是许多农业企业普遍存在的短板。瞄准短板所在,山东常生源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开展巴西菇工厂化栽培及产品精深加工,促进食用菌产业由“种菇卖菇”向精深加工转变;山东四方机电设备有限公司运用传感器、云平台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智慧农业……再如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领域,山东蓝创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针对多数老年人抵触智能设备的心理,首创了基于电视机的智能交互模式,实现了全语音控制,不仅可以“说啥来啥”,还能一键与子女视频,并且实时上传血压、血糖、心率等身体健康数据……
       “创新不一定非要颠覆、高精尖,关键要切实解决产业发展问题。”赵学波教授说,在这一点上,今年参加竞技的许多企业、团队都格外出彩。
       从今年参加竞技的项目来看,聚焦重点产业领域开展创新,正逐渐成为我省企业和创新创业团队的共识。
       “中小微企业创新活跃,如果为其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一批具有广阔前景的新兴产业未来可期。”陈西广说。记者了解到,为了聚焦高成长性项目,今年的创新竞技行动计划在参与条件上还抬高了“门槛”——企业组竞技主体必须为经国家认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
        从参加竞技的企业、团队的表现来看,这些项目也的确“不负厚望”,不仅技术高精尖,发展前景也普遍被专家看好:新材料领域竞技企业烟台一诺电子材料有限公司自主创新的铜银键合丝产品不仅打破了欧美垄断,也成功使山东在集成电路产业领域掌握了核心优势;海洋科技领域竞技企业山东未来机器人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海底采矿机器人填补国内空白,并率先实现出口;先进制造领域经济企业东营仪锦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自主开发的近钻头地质导向测井系统成功解决了遇到较薄油层无法开采的行业难题,打破国外垄断……
       当前,全省上下正在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积极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在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方面对科技创新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新时代意味着新起点和新要求,新时代呼唤着新气象与新作为。省科技厅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继续以创新竞技行动计划为载体,创新思路,积极探索,深入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鼓励自主创新,挖掘优质项目,扶持优势力量,培育新生动能,通过激发企业、高校团队等创新主体的积极性,挖掘一批成长性高的好项目进行扶持,为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储备优势力量。“通过引导培育,力争到2021年,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10000家,为山东实现‘走在前列’插上强而有力的‘科技翅膀’。”
       眼下,舞台上的竞技已经结束,然而,舞台下的创新却永不会落幕。在“双创”热潮正如火如荼开展的齐鲁大地上,众多中小微企业的创新创业正如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为我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实施和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出更大力量。(记者 刘梅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