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5日,山东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发布会,介绍“透明海洋”科技创新工程有关情况。该工程自2014年实施以来取得了阶段性成绩,其中,两项技术填补国内空白、实现了三个国际第一、两项技术打破国外垄断。这一消息立即引发国内外关注。
过去一年,山东科技创新捷报频传,类似“透明海洋工程”的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就在近日召开的2017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山东获奖项目数量继续名列各省市前茅——共有18项科技成果获奖,占通用项目7%。
窥斑见豹。山东科技创新进展屡屡“上头条”背后,是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科技创新根基的持续厚植、科技与经济的加速融合、创新创业环境的全面优化,更是创新型省份建设的加快推进和科技创新对经济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的强力支撑。
战略科技力量稳步提升
重大科技进展频现是2017年山东科技创新工作的一大突出特点,“透明海洋”工程即为其中一个典型代表。
此外,还涌现出一大批“高精尖”的技术成果: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建成全球海洋科研领域最快的2600万亿次/秒高性能科学计算与系统仿真平台;山东理工大学毕玉遂教授首创化学合成无氯氟聚氨酯化学发泡剂,彻底打破欧美对我国技术垄断,获得5亿元人民币的专利独占许可转让费,创下我省专利权转让纪录……
这些技术成果背后,是山东以重大科技创新平台、高水平高校院所为载体,汇聚高水平科技创新人才和团队,持续厚植科技创新根基,进一步夯实抢占国际科技制高点的科技基础,战略科技力量稳步提升的不懈努力。
作为我国海洋领域唯一的国家实验室――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于2015年正式运行。为充分发挥国家实验室示范引领作用,山东省政府成立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资源加快建设进度,力推加快进入国家实验室序列。同时,深化体制机制创新,“三会”治理架构和“小法人、大平台”新型模式运行顺利,为国家实验室体制机制创新提供了借鉴。
与此同时,山东科学布局建设科技创新平台。
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方面,全国唯一一家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全面提速,科技部将中车集团作为首家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改革试点单位,把唯一定向委托企业组织实施的先进轨道交通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10个任务中的7个,定向委托中车集团组织实施。此外,依托潍柴集团筹建国家氢燃料电池技术创新中心,依托威高集团筹建国家医疗器械技术创新中心,引领行业技术创新。
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快速推进,青岛大学生物多糖纤维成形与生态纺织国家重点实验室、齐鲁工业大学生物基材料与绿色造纸国家重点实验室列入科技部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年度建设计划,推动形成以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为龙头,17家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3家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2家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主体的源头创新体系,为全省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支撑。
省级技术创新中心建设也实现多点开花。支持行业龙头企业首批试点建立碳纤维、生物诊断、生态纺织、盐碱地改良利用等省级技术创新中心,打造技术创新的重要载体和策源地,引领产业技术创新方向。山东省智能农机装备技术创新中心在动力换挡拖拉机产品等方面取得大量关键技术突破,获得国内外专利69项,制定与发布行业标准13项。
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是全省高端人才的集中地、创新资源的富集区。为充分发挥创新主力军作用,过去一年山东稳步推进科研院所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出台《山东省科研院所法人治理结构建设实施方案》,24家省属科研院所完成理事会组建,干事创业的精神面貌得到明显提升。其中,山东省地质科学研究院自主决定成果转化收益分配,将找矿科技成果转让收益上交有关税费后剩余的6.25亿元净收益资金纳入单位综合预算管理,用于科研基地建设、大型仪器购置、创新平台建设等,促进了科研创新良性循环。高校方面,选择山东理工大学等4所院校开展科研管理体制改革试点,激活创新活力,加速科技成果产出和转化。
科技创新最重要的因素是人。山东强化收入分配激励机制,实施《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收入分配机制实施意见》,最大限度体现知识价值在分配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增强科技人才荣誉感,以科研人员名字命名首批十个“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工作室”,赋予创新工作室更大的科研自主权、人财物支配权,取得纳米晶种合金系列产品与耐热高强轻质合金材料、半滑舌鳎基因组编辑技术等多项具有一定颠覆性的创新性成果。在各项政策激励扶持下,全省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结构进一步优化,“千人计划”专家、“万人计划”专家和入选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分别达到199人、113人和16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73人,从事基础研究的科研人员超过1万人。
支撑引领新旧动能转换作用显著增强
2017年9月29日,山东参与建设的世界首条量子保密通信干线——“京沪干线”正式开通,这标志着我国在全球已构建出首个天地一体化广域量子通信网络雏形。
过去的一年,山东紧紧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加快关键核心共性技术突破,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深度融合,为新旧动能转换提供强大动力,推动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参与建设“京沪干线”,为我国量子通信贡献“山东力量”,正是山东加速科技与经济融合,支撑引领新旧动能转换作用显著增强的一个典型。
源头创新供给能力大幅提升。积极发挥专家智库作用,组织对世界前沿技术发展趋势和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七大领域前沿技术进行梳理分析,引入团队科研组织模式,为全省培育发展新的学科及研究方向、孕育战略新兴产业做好技术与人才团队储备。首次组织实施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在合成生物学、大数据应用、生物传感、分子探针等新兴交叉学科领域形成多支学科带头团队,预计申报发明专利100余项。2017年获得国家自然基金立项超过1900项,资助经费达9.3亿元,位列全国第8位。
关键核心技术加速突破。过去的一年,山东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升级,精准设计技术攻关重点,在医疗影像技术及装备、水下焊接技术、特种新材料、农业良种、深远海养殖等技术和装备领域,组织实施重大科技创新工程,支持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深度开展协同创新。一批“卡脖子”的科技问题实现突破,进一步扩大了技术“领跑”领域,显著提升了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如潍坊新力超导磁电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全球首台3.0T/850型MRI分子成像超导磁体样机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烟台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自主设计建造的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蓝鲸1号”,全球作业水深、钻井深度最深,成功承担了我国南海可燃冰试采任务。
高水平国际科技合作有效促进动能转换。深入落实“一带一路”倡议,积极融入国家对外科技合作大局,培育了中以科技转移平台、中乌科技创新研讨会等科技合作品牌,共建了我国首个空间焊接地面模拟试验平台、中乌超宽禁带半导体联合研发中心、中集巴顿焊接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突破了空间电子枪轻量化集成设计等关键核心技术,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创新科技合作模式,在全国率先成立“丝绸之路”高科技园区联盟,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科技园区开展双向技术转移。另外,积极“走出去”开展创新合作,加快推进中国-乌克兰生态纺织国际科技产业园建设,在乌克兰打造生态纺织产业链;支持马铃薯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希森集团)在哈萨克斯坦建立分中心,带动我省农业新品种、栽培技术和专用农机装备的系列化输出。
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加快提升。企业是创新主体,2017年山东通过加大“小升高”培育计划实施力度,开展中小微企业创新竞技行动计划、优化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程序等措施,积极壮大高新技术企业队伍。2017年全省新增高新技术企业预计超过1600家,同比实现翻番,高新技术企业总数有望超过6300家,同比超增长1/3。同时,积极推动高新技术产业跨界融合,加快培育创新型产业集群,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总数达到7家,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总数达到69家。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载体,通过实施高新区“双带工程”,指导每个高新区打造1-2个产值和相关指标走在全省前列的“名片产业”。据统计,全省高新区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约12700亿元,占区内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15%。
农业科技继续保持全国先进水平
2017年8月25日,在中央农办牵头,科技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联合组织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调研座谈会上,中央农办主任、中央财办副主任韩俊,科技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徐南平等,对山东“四级体系”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给予高度评价。
农业科技园区体系建设是山东农业科技工作的亮点之一。此外,山东加快提升农业自主创新能力,带动农业供给侧改革,2016年全省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1.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8个百分点。
在农业科技园区体系建设上,印发了《山东省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管理办法》、《关于加快全省农业科技园区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政策,进一步完善园区管理和政策体系。同时,实施农业科技园区产业提升工程,壮大园区产业规模和质量效益,形成了寿光蔬菜、烟台葡萄等11个全国同领域规模最大、效益最突出的特色产业群。
在农业科技供给方面,山东深入实施良种工程,推进良种工程方向性改革,从科技前端入手调整种业创新结构。实施主粮替代技术创新工程, 瞄准马铃薯良种繁育世界先进水平,加快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用型新品种(系),“希森6号”新品种最高亩产达到创世界纪录的9.38吨。推动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向绿色智慧农业方向发展,试验示范面积扩大到98.2万亩,其中超过10万亩盐碱地变为“吨粮田”,累计粮食总产超过17亿公斤,实现效益超过10亿元。
此外,积极构建基层新型农业服务技术体系。依托云农场服务平台建设云农业科技园,建立了“互联网+”农业科技综合服务新模式。加快科技特派员队伍建设,全省认定注册科技特派员4823人,实施科技开发项目1169项,创办领办企业407家,培训农民98.5万人,切实解决了农业科技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向科技部备案建设了69个农村领域众创空间——星创天地,总数居全国第一位;首批建设了363家“农科驿站”,有力推进农业农村创新创业。
科技精准扶贫也取得显著成效。按照省委脱贫攻坚部署,山东省科技厅聚集创新资源和技术成果精准发力,通过“园区+科技扶贫”计划、“企业+科技扶贫”计划、“人才+科技扶贫”计划、“互联网+科技扶贫”计划、“农科微课堂”等活动,加快创新成果转移转化和先进技术推广应用,得到贫困村和群众的热烈欢迎。
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能力持续强化
2017年9月,《山东省“十三五”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印发,首次将知识产权规划列入省政府专项规划予以部署。此外,山东以省政府名义与国家知识产权局开展工作会商,加快知识产权强省战略实施;认真做好国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工作,青岛、烟台、潍坊、东营入围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创建市,青岛市成为全国首批综合管理改革试点市(区),一系列举措推动了全省知识产权发展环境的持续优化。
发展环境优化推动了知识产权运用效益的显著增强和知识产权保护效果的明显提高。青岛市成为首批八个国家级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市之一,获得中央财政2亿元专项资金支持。2016年全省专利密集型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4.68%,比全国高3个多百分点。开展专利权“政银保”融资试点,全年预计办理专利权质押400余项,融资额40余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0%和30%。
科技创新创业环境全面优化
为加快实现政府科技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的根本转变,山东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一批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科技创新创业环境全面优化。
据统计,2017年共为符合条件的811家企业研发投入补助约4亿元,带动企业研发投入109.8亿元。建立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和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落实情况通报制度,调动各市积极性,全省共有3721家企业享受2016年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同比增长98.0%;加计扣除额达到164.16亿元,同比增长44.9%。另外,加大科技“创新券”政策实施力度,支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共享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全省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已入网13833套,入网科技型中小企业7923家;1540家左右中小企业使用创新券12500余次,补助金额3800万余元,有效地激发了中小微企业创新活力。
改革推动创新创业服务能力全面提升。2017年,完成省科技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并试运行,搭建科技和金融融合桥梁。省市联动建立覆盖面广的科技融资风险补偿体系,补偿资金规模达到3亿元,撬动银行资金近100亿元支持科技成果转化。支持科技型企业通过齐鲁股权交易中心“科技板”进行股权质押融资,已有204家企业挂牌,84家挂牌企业获得2.5亿元省直投基金的支持。实施科技孵化(众创空间)提质增效行动,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达85家、国家级众创空间203家,分别居全国第三位和第二位,各类孵化器在孵企业达31000余家。
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
2018年,山东科技创新将开启新的篇章。新的一年,省科技厅将始终坚持以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决策部署,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入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率先建成创新型省份,为推动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走在前列任务目标提供动力支撑。
下一篇:把科技交到手 把文艺送上门 把卫生送到家
相关新闻
- 山东省科技厅、财政厅到青科大调研科研体制改革试点工作 (2017-03-14)
- 山东德仕石油工程集团:萃取精华发酵 集中快速突破 (2017-03-15)
- 山东省科技厅、卫计委、食药监局联合调研中医药科技创新 (2017-03-21)
- “十三五”山东重点发展七大新兴产业 (2017-03-24)
- 山东省科技厅与省统计局建立工作联动机制共推科技创新统 (2017-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