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已初具雏形,“蓝色硅谷”正孕育着蓝色希望……一年了,随着“打造半岛蓝色经济区”一声号角的吹响,多少曾经的梦想如今已变为现实。一年的光阴,山东人用辛勤的汗水,上演了一场华丽的“蓝色蝶变”。
2009年,胡锦涛总书记两次视察山东,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2011年1月4日,国务院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是“十二五”开局之年第一个获批的国家发展战略,也是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标志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规划》的批复实施,是我国区域发展从陆域经济延伸到海洋经济、积极推进陆海统筹的重大战略举措,使山东半岛成为国家海洋发展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启了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纪元。
发挥海洋科技优势 助力海洋产业发展
海洋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海洋科技的支撑。放眼全国,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最大优势是海洋科技。山东省科技厅副厅长、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李乃胜把沿海七市理解为“地理区位独特、近海资源丰富、海洋科技领先、产业基础雄厚”。
海洋科技方面,山东省科研实力居全国首位,在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一是海洋科技人才优势突出。拥有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等一批国家级海洋科研机构,中高级海洋科研人员占全国的60%以上。其中涉海两院院士23名,占全国70%以上。二是海洋科技创新体系较为完备。有近60个国家和省属涉海科研、教学事业单位,29个省部级海洋重点实验室,20多艘各类海洋科学考察船,10个国家级科技兴海示范基地,23个国家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我国海洋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三是海洋科技成果丰富。近年来,全省科研部门和单位承担了国家海洋领域“973”、“863”等计划项目500多项,在研的海洋科技项目1700多项。四是海洋科技水平国内领先。海洋灾害监测预报、海洋防腐、海水养殖品种引进和选育繁育、海洋活性物质提取、海洋微藻能源、海藻纤维等关键技术处于世界先进水平。以生化工程、酶工程、细胞工程为基础的海洋药物技术保持国内领先。
在海洋产业发展上,山东以沿海7 个城市为主,在全国范围内跟广东连续十几年并驾齐驱,特别是科技含量高的几大新兴产业,像海洋卤水化工产业、 海洋医药产业、 海洋建筑工程产业、海洋仪器装备产业,这些体现高科技含量的新兴产业,山东在全国领先。
从科技角度看,山东沿海7地市形成了一个以青岛为海洋科技龙头,以潍坊、东营、滨州为西北域,以烟台、威海、日照为东南域的蓝色半岛科技创新体系。西北域作为新领域,最突出的是卤水化工资源、滩涂资源和油气煤炭资源。作为东南域,面对黄海独一无二的阳光碧海金沙滩,在全国称得上第一的是旅游资源、生物资源,所以说这既是一体两域的科技体系,也是新兴产业的发展体系。
作为蓝色经济的龙头,青岛立足自身实际,确定了两个阶段的目标,或叫“两个四”。据青岛市政府副秘书长姜波介绍,第一个“四”是到2015 年要把青岛建设成为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的先行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的核心区、自主研发和高端产业的聚集区以及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示范区。第二个“四”,就是到 2020 年,要把青岛打造成为区域性的新兴海洋产业发展中心、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国际海洋科技教育研发中心以及国际滨海旅游体育中心。
“两个四”的支撑是青岛的科研优势。在战略性的海洋新兴产业方面实现突破,使蓝色经济区真正成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密集产业区,成为蓝色经济的特区。
传统渔业大市威海,在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的同时,把重点放在自主创新上。“ 小威海,大科技”的形象正在形成。威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赵熙殿认为,蓝色经济区是不同于海洋经济的一个概念,或者蓝色经济是有别于海洋经济的一个提升性经济,提升性经济的实施需要靠强有力的动力来支撑,需要科技的保障和支撑。威海是外向型城市,但威海在近些年内外并进,全面启动内在的科技驱动。
威海既然最适宜人居,也更能够吸引人才,更适合创业,一些新型科技载体正在形成。去年,国家批准威海成立两个国家级工程实验室,一个是碳纤维制备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一个是威高医用植入器械国家工程实验室。
拉动 “蓝色引擎” 新框架拓展新空间
依托“一带、三轴、八园”的空间架构和“港城、港带、港桥、海陆”一体化发展战略布局,“曙光之城”日照市正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入实施港口立市、工业强市、科教兴市、生态建市“四大战略”和改革创新、对外开放“双轮驱动”,围绕加快建设以日照钢铁精品基地为重点的鲁南临海产业区,打造蓝色经济区,建设我国东部重要的临海产业基地、区域性国际航运物流中心、滨海文化和旅游名城、海洋科技教育创新区,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民生保障体系、公共安全体系和生态环境体系,推动率先创新优质发展,实现富民强市新跨越,建设海洋特色新兴城市。
潍坊北部,曾经广袤的盐碱滩,如今正建起一座滨海新城。“一城四园”的规划布局,为其宏伟发展蓝图构筑了科学的框架。据潍坊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胡岗介绍,北部新城区每天投入1亿元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吸引中海油项目、潍柴发动机项目、鸿运石化项目、华能新能源项目、国电新能源项目以及马来西亚最大国企投资的港口建设项目等十几个10 亿元以上的大项目纷纷进驻,带动北部新城3年扩张为50平方公里,同时,建设一批院校,一座极富魅力的滨海新城,已经成为潍坊主城区北进的新载体。
在半岛蓝色经济区空间布局上,山东提出构建“三带三区”总体发展框架,即在16 万平方公里海域上,由近及远形成海岸、近海、远海三条开发保护带,此举相当于将山东的陆域面积扩展了一倍,既可承载养殖捕捞、远洋渔业、海洋食品等海洋经济第一产业,也可承载造船、海洋新能源、生物产业、海洋工程、环保产业、海洋化工等海洋经济第二产业,更可承载旅游、物流、海洋信息产业等海洋经济第三产业。
发展空间的拓展,产业培植作用重大。山东省提出,按照“突出重点、凸显特色,接长短板、拉长链条,提升素质、拓展空间”的思路,重点选择链条长、关联度高、带动效应大的产业,以科技研发为先导,实施集中突破,着力在海洋生物产业、海洋装备制造业、海洋能源矿产业、现代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物流业、海洋文化旅游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生态环保产业8 个方面形成产业优势。这8 大产业,体现了高端技术、高端产品、高端产业引领发展的方向,正在“蓝色产业体系”的框架之下,拓展经济区发展新空间。
统筹联动 海洋经济一体化发展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以3000 多公里海岸线为主轴,突出做大做强海洋经济这一主线,坚持交通同网、市场同体、环境同治、产业联动、信息共享,将7市 51个县市区设定为主体区,与其他市县区组成联动区,互促互动,联动发展,从而实现15 万平方公里陆域与16万平方公里海域的统一大布局。
“如此布局首先需要基础设施一体建设。”滨州市委常委、副市长孙承志介绍,虽然滨州市只有无棣县和沾化县所辖的陆域列入半岛蓝色经济区主体功能区,但滨州的基础设施却按照“一区两翼七大节点”布局,突出滨州距离济南都市圈最近出海口、距离天津滨海新区只有 60 海里的区位优势,以另外5个县和两个高新经济区作为节点,打造滨州蓝色经济区。
世界最长跨海大桥——青岛胶州湾大桥已经通车,青黄海底隧道正式贯通……如今,大青岛交通框架已基本形成。此外,德龙烟铁路建设、半岛城市城际铁路动工等,都标志着半岛交通基础设施正在快速走向一体化。省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办公室副主任宋军继说,立足海陆统筹、综合配套,统一规划建设港口、铁路、公路、航空设施,优化布局,强化枢纽,完善网络,提升功能,加快构建海陆相连、便捷高效的现代综合交通网络。
青岛、日照同城,青岛、潍坊一体化进展顺利。日照市提出以接轨青岛、推动“同城发展”为平台,加强与山东半岛各市在海洋经济、基础设施、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合作,更好地推动海洋资源开发、着力打造共同市场,加强海洋生态保护,提高港口、交通、水利、信息服务体系等基础设施的一体化水平,实现资源共享、设施共用、产业衔接。潍坊加快岸线资源开发,重点推进潍坊港扩建和羊口、下营、滨海三个渔港建设,着力贯通海上运输通道,与青岛全方位对接。
烟台立足战略格局定位,提出 "蓝色通道门户"发展定位,积极融入山东半岛、环渤海和东北亚一体化发展,推进跨渤海、中日韩战略通道建设,扩大区域、次区域合作,确定作为沟通东北和华东、华中地区,连结中日韩三国的战略节点城市地位,成为面向环渤海和东北亚蓝色通道的重要门户……
面向大海,统筹联动,将山东沿海7市串成一体,共同站在推进蓝色经济发展的新平台上。
昂首阔步 走向深海
长期以来,山东省对海洋的利用多为近海养殖与捕捞,即使开展海上石油、天然气、黄金矿等资源开采业务,也多限于500 米左右的半深海区域,远逊于发达国家 3000 米以下的深海开发能力,而深海开发被看做是解决陆地资源短缺与替代、新兴战略性产业培植与发展、环境污染改善与治理、生态保护与开发、低碳资源发掘与利用等重大问题的关键,中国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经过多年的研究开发工作,我国在深海技术领域取得了大量的积累和长足的进步,蛟龙号成功深潜5000米,为我国深海开发提供了新的机遇。在山东,青岛“蓝色硅谷”正在筹建,据专家分析,“蓝色硅谷”将成为山东走向深海的桥头堡。
作为深远海开发的旗舰,“蓝色硅谷”是未来山东海洋科技发展新的希望。所谓蓝色硅谷,就是最大限度地发挥青岛涉海机构集中、海洋研发人才密集的优势,推动海洋科技、教育、文化与高新技术产业相互渗透,基础性海洋研究、应用性海洋研究与蓝色经济研究相互衔接,国内外学术交流、商务往来与经贸合作相互融合,培育海洋科技的研发中心、科研成果的孵化中心、科研人才的集聚中心。打造蓝色硅谷,意味着青岛将加快培育海洋优势产业,努力成为我国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的先行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核心区、海洋自主研发和高端产业的集聚区、海洋生态保护的示范区,努力成为国家科学开发利用海洋资源、走向深海的重要桥头堡。
目前,青岛已经具备了打造蓝色硅谷的优势和条件。青岛作为全球30个“世界最美海湾”城市之一,拥有与美国硅谷、印度班加罗尔相媲美的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青岛海洋人才云集,聚集了全国30%的海洋科研机构,50%的海洋高层次科研人才,70%以上的涉海两院院士。科研院所和人才的集聚,带来了国内领先的海洋科研团队,获得的国家海洋创新成果奖占全国的50%,海洋科学研究多个领域具有国际竞争力。青岛海洋产业初具规模,是国家生物产业基地、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示范基地,去年海洋产业增加值达到557亿元,海洋产业总产值达到了1683亿元。
据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李群介绍,青岛市经多方论证、集思广益,已初步形成了蓝色硅谷规划,确定了“一区一园”的总体布局,绘就了未来发展的美好蓝图。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蓝色梦想,承载着山东人的期望;辉煌成就,等待谱写新的篇章。新年伊始,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正如火如荼,走向深远海的旗舰正蓄势待发,向着推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又好又快发展的目标一步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