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生态,为“黄三角”插上腾飞翅膀——写在“黄三角”晋身国家战略两周年之际
你可曾想到,几年前还是满目荒凉的盐碱滩涂,如今变成了万亩生态湿地,各种鸟儿在空中飞翔,三五成群的游客徜徉其间;你可曾想到,曾被视为欠发达地区的黄河三角洲,如今却取得了辉煌的建设成就,与半岛蓝色经济区一起,成为山东乃至环渤海地区“十二五”期间新的经济引擎。这一切,都源于四个字——“高效生态”。
2009年11月23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两年来,山东省紧抓历史机遇,强化措施,突出重点,打造亮点,创造性开展工作,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在“高效生态”发展定位的引领下,黄河三角洲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增长速度快、投入力度大、质量效益好、发展后劲足的鲜明特点,已成为推动全省转方式调结构、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强大引擎。
集聚优势 “黄三角”蓄势待发
黄河三角洲是以黄河历史冲积平原和山东北部沿海地区为基础,向周边延伸扩展形成的经济区域,包括东营、滨州两个市和潍坊北部寒亭区、寿光市、昌邑市,德州乐陵市、庆云县,淄博高青县,烟台莱州市,共涉及6个市的19个县(市、区),总面积达2.65万平方公里,是颇具开发潜力的大河三角洲。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国际国内合作交流不断加强,产业转移步伐加快,为黄河三角洲地区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提升发展水平提供了有利条件;国家高度重视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加大对高效生态经济发展的支持和指导,为黄河三角洲又好又快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我国正处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发展高效生态经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黄河三角洲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同时,作为我国最具开发潜力的大河三角洲之一,经过多年的开发与保护,黄河三角洲已经具备了发展高效生态经济的良好基础。
土地资源优势突出。黄河三角洲拥有未利用地近800万亩,浅海面积1500万亩,黄河冲积每年还可为这里新造土地1.5万多亩。这里具备了吸引要素集聚、发展高效生态经济的独特优势。
地理区位条件优越。黄河三角洲位于京津冀都市圈与山东半岛的结合部,和辽宁沿海经济带隔海相望,处于长三角和珠三角产业向北梯次转移的中间地带,具有吸引各方投资、加快开放开发的战略区位优势。
自然资源较为丰富。石油、天然气地质储量达50亿吨和2300亿立方米,地下卤水静态储量约135亿立方米,是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和最大的海盐、盐化工基地。风能、地热、海洋等资源丰富,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产业发展基础较好。初步形成了一批竞争力较强的支柱产业、骨干企业和市场占有率较高的知名品牌。原油产量占全国的15%,纺织生产能力占 全国的17%,黄金加工量占全国的32%,原盐产量占全国的37%,石油装备制造业产值占全国的40%,溴素产量占全国的85%。拥有中国石油大学等著名高校和一批国家级石油科研开发机构,科研实力较为雄厚。
生态系统独具特色。黄河三角洲处于大气、河流、海洋与陆地的交接带,是典型的河口湿地生态系统,物种资源丰富,具有大规模发展生态种植业和养殖业、开展动植物良种繁育、培育生态产业链、发展生态旅游的优越条件。
高效生态 拉动“黄三角”开发引擎
2009年11月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发展从此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为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发展带来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为山东省转方式、调结构提供了强大动力。
《规划》明确了高效生态经济内涵,即指具有典型生态系统特征的节约集约经济发展模式。在产业类型上,形成由清洁生产企业组成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在产业布局上,形成由若干生态工业园组成的生态产业群;在生产工艺上,做到无废或少废,实现生产过程再循环、再利用,最终表现为整个经济体系高效运转,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
“高效生态”,意味着黄三角从一开始规划发展,就设置了“生态保护”的红线,将生态价值摆在最高位置。由于黄河三角洲发展既面临着比较严重的生态问题,又恰逢快速发展与转型的时机,因此要在这两方面协调发展,需要找出一条发展与保护双赢的道路,于是就有了高效生态发展的定位。可以说,国家这个定位抓住了这个区域的特点,也是未来黄三角发展的灵魂所在。
在总体功能定位方面,《规划》对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功能定位是"三区一基地",即全国重要的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全国重要的特色产业基地、全国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区、环渤海地区重要的增长区域。
在功能定位的基础上,《规划》明确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空间布局:依据总体功能定位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统筹考虑生态保护、经济布局和人口分布,优化空间结构,形成核心保护区、控制开发区和集约开发区合理分布的总体框架。集约开发区作为重点开发空间,主要依托“四点”,建设“四区”,打造“一带”。 “四点”,即东营、滨州、潍坊港和烟台港莱州港区;“四区”,即东营、滨州、潍坊北部、莱州四大临港产业区;“一带”,即以四个港口为支撑,以四大临港产业区为核心,以经济技术开发区、特色工业园区和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为节点,形成形成西起乐陵、东至莱州的渤海南岸经济聚集带。
《规划》对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提出了“两步”走的发展目标。到2015年,本地区人均GDP翻一番,达到90000元,单位GDP能耗降低22%,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降低2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0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500元,基本形成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高效生态经济发展新模式。到2020年,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高度融合,率先建成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生活富裕的国家级高效生态经济区。
《规划》批复后,山东省委、省政府对加快黄三角建设作出全面动员和部署,扎实推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
一方面山东省委、省政府研究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规划〉的实施意见》;省政府出台了《关于金融支持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的意见》,确定了每年6亿元的省级黄三角建设专项资金。省黄三角建设办公室组织开展了30个专项规划编制和17项重点政策研究工作;组织拟订了《十大农产品振兴规划》和《高效生态农业产业链科技示范工程推进方案》。
另一方面,山东省争取国家支持,推进政策落实。省直有关部门积极与国家部委衔接,省政府相继与国家质检总局、民政部、农业部、气象局、水利部、国土资源部、卫生部、工商总局、环保部、交通部、科技部、国资委等12个部委签订省部合作协议。据了解,国家发改委批准设立的黄三角产业投资基金,目前已正式运营,募集首期资金50亿元。财政部将黄三角19个县纳入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范围,累计下达基数性财力补助1.77亿元。国家海洋局同意对黄三角潮间带高地利用予以特殊政策支持。国家开发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等金融机构纷纷出台专项政策,实施信贷倾斜,金融发展明显加快。
据统计,2010年,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开工建设项目6051个,完成投资2892亿元。2011年1-6月份,黄三角地区实现GDP3295.5亿元,增长1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9个百分点;实际到账外资8.9亿美元,增长82.1%,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4.8个百分点。
狠抓落实 “黄三角”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黄河三角洲就像一条沉睡的巨龙,是国家战略的提升将其唤醒。自国务院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以来,山东省各级各有关部门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改善为主线,不断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扎实推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取得了可喜可贺的成绩。
一是加强生态建设,保护生态环境。生态建设方面,加大了自然保护区建设力度;启动实施了百万亩湿地修复工程和黄河刁口河流路生态调水工程,断流34年的刁口河重新恢复过流;全面启动建设了造林绿化工程、县(市、区)污水处理设施、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等一批重大项目。
环境保护方面,深入实施了“碧水蓝天行动计划”和生态市县建设,集中开展了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和自然保护区执法检查活动,新、改、扩建污水处理厂35座,确保污水达标排放,小流域综合治理取得明显成效,区内燃煤电厂全部完成脱硫设施改造。
循环经济发展方面,逐步形成了鲁北化工生态工业园、西王集团工业园、胜利工业园区等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加快实施了212个重点节能项目,总投资112.4亿元,实现节能量285万吨标准煤。2010年上半年,区内万元GDP能耗同比下降5.0%,比全省快了3.36个百分点。
二是加强结构调整,发展特色产业。高效生态农业方面,已开工建设绿色生态种植业基地185个、健康养殖基地70万亩;国家科技农业示范园已获科技部批准,正加快推进建设;乐陵50万亩优质金丝小枣种植、10万亩脱毒马铃薯繁育、东营10万亩海参养殖区、4万亩大闸蟹养殖区、庆云亿只樱桃谷肉鸭繁育、高青十万头黑牛繁育基地已具雏形。
环境友好型工业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已启动建设工程100多项,总投资600多亿元;151个项目列入省重点技术改造项目,总投资262.9亿元,分别占全省的13.8%和16.1%。东营、滨州、潍坊、淄博、烟台五市被列为省级“两化融合”实验区。
现代服务业方面,发展机制不断创新,投资力度不断加大,服务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提高1.25个百分点。
三是加强基础设施,增强支撑能力。港口方面,东营港一期扩建工程全面完成,2个3万吨级码头投入运营,2个5万吨级码头已经开工。滨州港正加紧建设2×3万吨级码头,疏港公路已建成通车。潍坊港已实现一类口岸开放,建成了3个万吨级码头,疏港公路已建成通车;莱州港一期扩建工程竣工投运,二期扩建工程加快推进,2个10万吨级、2个3.5万吨级通用泊位等一批工程相继开展前期工作;东营港、滨州港潍坊港由一般性港口上升为区域性重要港口。2010年,“四大港口”吞吐量达到4365万吨,比2009年增加了1281万吨,增长41.5%。
公路方面,滨海高等级公路正加紧编制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滨德高速公路累计完成总投资的52.8%,预计今年建成通车。济南—乐陵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已完成,已启动征地拆迁;济南—滨州—东营、埕口—沾化、潍坊—日照高速公路和孙武黄河大桥正在开展前期工作。
铁路和机场方面,德大铁路全面开工建设,滨州港铁路一期工程顺利实现运营,莱州港疏港铁路完成立项,黄大铁路、东营港疏港铁路和东营经济开发区支线铁路、潍坊港疏港铁路、滨诸铁路、益羊铁路西移、寿平铁路高青支线正在开展前期工作。东营机场4D级改造已全部完成扩建工程,正进行设备调试和行业验收。潍坊机场迁建正开展前期论证。
四是加强城乡统筹,提高民生水平。省财政设立了扶持19县的1.8亿元省级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和面向11个贫困县的每县1亿元财政间歇资金。区内城乡就业局势保持稳定,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教育事业协调发展,公共医疗卫生不断加强,文化事业与产业繁荣发展,教育、卫生、文化服务体系和就业社会保障服务体系逐步完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积极推广城乡垃圾“户集、村收、镇运、县市处理”模式,村居覆盖率达到50%;2010年,黄三角区域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85元,增长14.9%,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095元。
“高效生态”发展定位为黄河三角洲插上了腾飞翅膀。在国家战略的带领下,黄河三角洲地区正在一步步夯实发展基础,向着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生活富裕的国家级高效生态经济区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