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日照港展览馆宽阔的天台上,感受着涩涩的海风,眺望着雾霭中一艘艘巨大的货轮,记者不禁感叹,这就是日照,世界五大太阳文化起源地之一,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的故乡。在蓝色经济区大战略的推动下,日照这座1989年才设立地级市的新兴港城,正在不断壮大自己的海洋科技力量,正如这座太阳文化之城所描述的一样,在曙光中孕育着蓝色希望。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为山东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别是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也为海洋科技创新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按照《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日照在鲁南临港产业集聚区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承担着钢铁精品基地建设、海洋先进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油气储运加工、现代港口物流业,保税物流中心建设等一系列重要任务,目标是把鲁南临港产业集聚区打造成为区域性物流中心和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重要的临港产业基地。
“一带、三轴、八园”支撑日照蓝区
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中,日照市给自己做了四个定位:
一是我国东部沿海重要的临海产业基地。依托港口,发展壮大临港工业,打造重点产业集群板块,搞好产业布局,形成技术水平较高、具有日照特色的蓝色产业集群。以做大做强日照钢铁精品基地为重点,集中培植钢铁、汽车、浆纸、石化、船舶、能源等运量大、外向型和港口依赖度高的临海工业,建成全国重要的钢铁、浆纸、石化、船舶基地,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鲁南临港产业区隆起带和山东半岛先进制造业聚集区,成为我国东部沿海重要的临海产业基地。
二是区域性国际航运物流中心。建设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枢纽和沿海主要港口,新亚欧大陆桥水陆联运重要中转港。充分利用港口的综合运输优势,积极发挥鲁南(日照)国际贸易与航运服务中心作用,强化集海关、商检、边检、海事、港航、信息、政策服务、咨询、货代、金融、保险、人力资源管理等为一体的现代航运业服务,加快推进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大力发展现代港口物流业,依托保税物流中心,以港口等重要物流节点与物流信息系统建设为抓手,强化铁矿石、煤炭为核心的大宗干散货运输体系,打造以原油为核心的石化运输体系,培育以先进码头和现代管理为依托的集装箱运输体系,建设以港口物流为核心的现代物流体系,争取设立保税港区,努力打造区域性国际航运物流中心。
三是滨海文化和旅游名城。深入挖掘海洋文化,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培育壮大文化产业,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加强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推动文化与旅游一体发展。开发优势海洋旅游资源,打造金沙滩之旅、渔家乐之旅、民俗之旅、海洋文化之旅、绿茶文化之旅、健康娱乐之旅、山海休闲度假之旅等特色项目和知名品牌,不断丰富滨海生态城市内涵,着力塑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海洋生态人居文化,成为全国领先的生态宜居城市、阳光度假海岸和水上运动之都。
四是海洋科技教育创新区。着眼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鲁南经济带开发建设,依托大学科技园、日照软件科技园和重点科研机构,加快建设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加强海洋应用技术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海洋应用技术推广,促进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发展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加强海洋开发技术培训与人才培养,为打造蓝色经济区、建设海洋特色新兴城市提供强大的技术和人才支撑。
由此,日照市确立了“一带、三轴、八园”的空间架构。
“一带”即以日照、岚山两港为核心,沿海岸线及204国道与同三高速公路南北两翼展开,形成一条沿海蓝色经济带,分为南部港口和现代制造业集聚带,中部临港产业、高新技术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带,北部旅游度假、科技研发集聚带,重点发展现代渔业、临港工业、滨海旅游、海洋生物、海水利用、保税物流、滨海商务等特色经济。
“三轴”是由沿海和沿路产业带所形成的南、中、北三条产业发展轴。南部产业发展轴依托岚枣高速公路和岚山疏港大道,以钢铁、石油化工等临海重化产业为主,形成积极向鲁东南地区辐射延伸的临海产业轴。中部产业发展轴依托日东高速公路和335省道,向东联系日照港,向西联系鲁西南和相邻内陆地区,建设临港工业配套基地,加快培育粮油加工、浆纸和印刷包装、临港物流等重点产业,形成港口及临港工业向内陆辐射转移的主要轴线。北部产业发展轴依托334省道,由五莲工业园经潮河延伸至海链接而成,形成以机械制造和轻纺等产业及五莲山与北部海滨旅游产业为主导的重要经济发展轴。
“八园”即以日照经济开发区、日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岚山经济开发区、莒县工业园、五莲工业园和日照保税物流中心、山海天旅游度假区、大学科技园为主体,突出各自发展定位,逐步形成特色明显、分工协作、优势互补、产业聚集,港口区、工业区、高新区、保税区、旅游区、高端产业和人才聚集区互动,多点向内陆辐射延伸的鲁南临港产业区发展新格局。
按照 “一带、三轴、八园”的空间布局,日照市将统筹配置资源要素、统筹建设基础设施、统筹布局产业项目、统筹落实扶持政策,进一步完善重点园区功能,形成多点支撑、多极发展的新格局。
“港城、港带、港桥、海陆”一体化发展
日照因港而立、依海而兴。但日照港不仅仅是日照的,而是鲁南经济带、新亚欧大陆桥沿桥区域共同的开放资源。在日照市委书记杨军看来,海洋经济作为陆域经济的扩展和延伸,彼此之间是一种“链条式”的关系。临港经济需要大进大出,沿海地区也需要内陆腹地资源产品的巨大支撑,日照市发展海洋经济只有从陆域经济寻找到自身的定位和市场后才能大有作为。基于此,日照提出“港城、港带、港桥、陆海”四个一体化,将港口与城市,港口与鲁南经济带、新亚欧大陆桥,陆地与海洋统筹考虑,相互融合,协同发展,力争把日照建设成为我国东部沿海重要的临港产业基地、区域性国际航运物流中心、滨海文化和旅游名城、海洋科技教育创新区。
2008年 3月 28日,日照港集团临沂立晨物流国际集装箱合作箱站在临沂正式启动,鲁南经济带区域内的首个“无水港”由此建立。它拉开了日照、临沂“沿带”城市合作的序幕,也形成了两者的共赢格局。临沂因此由港口腹地间接成为港口城市,临沂市外贸企业的物流成本和运输费用也随之降低,而日照则在拓展临沂腹地货源方面拔了头筹。临沂市每年有大宗产品,需要通过集装箱运往世界各地。临沂内陆箱站的设立,极大增强了日照港对鲁南地区货源的辐射力和吸引力。“海洋再大再深再广,也要为陆地服务,蓝色经济最终要落实在海陆一体上。港口的任务就是把来自海和陆两个方向的要求都满足好。”日照港(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杜传志如是说。
在蓝色产业重点上,日照市把海洋产业与临海产业、涉海产业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推进,坚持资源要素统筹配置、基础设施统筹建设、城乡发展统筹布局、生态环境统筹优化,依托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围绕做大做强海洋经济、做高做优海洋科技、做新做活海洋文化、做精做特滨海城市、优化提升海洋生态五个重点,着力发展钢铁及配套产业、石油化工和精细化工产业、汽车及海洋装备制造业、浆纸及印刷包装产业、粮油加工业、木材加工业、高新技术和海洋新兴产业、现代物流和国际商贸业、以滨海旅游为主的综合旅游业、现代海洋渔业十大产业。日照市委书记杨军表示,日照将以十大蓝色产业为重点,加快推进现代海洋经济体系建设。做大做强临港工业,加快发展涉海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海洋渔业,积极培育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构建现代海洋经济体系。
依靠科技创新传统与新兴产业并重
据日照市科技局副局长戴玉堂介绍,在近年来海洋科技工作中,日照市依靠科技创新,深化产学研合作,始终坚持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并重,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一是依靠科技创新,提升传统海洋产业。主要包括水产养殖业、海洋食品加工业、海藻加工及海藻化工业三个方面。在水产养殖业方面,日照培育的星斑川鲽、金乌贼、西施舌和大竹蛏分别作出了自己的特色,在省内外享有一定声誉。在养殖模式方面,除了浅海养殖、池塘养殖、工厂养殖三种养殖模式之外,日照还采取了渔业资源修复模式,即投放人工鱼礁,塑造人工海洋生态环境,以日照市岚山区前三岛水产开发有限公司为代表。2010年12月,日照市前三岛海洋牧场建设项目批复建设,项目建设总投资2300余万元,计划在前三岛海域建设鱼礁区88公顷,建成后将大大拓展现有鱼礁区域,达到万亩海洋牧场规模,打造成日照海上游钓、休闲旅游基地,使其发展成为集海洋资源开发、增殖、海上游钓及休闲旅游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可持续发展的渔业人工牧场,并把该区建成人工鱼礁示范带动区, 推动山东省和我国人工鱼礁的发展。此外,在海洋食品加工业方面,以日照美佳食品有限公司为依托,建立海洋食品精深加工研发机构;以昌华、阿掖山食品公司为依托,建立海洋仿生食品研发机构;在海藻加工业方面,以山东洁晶集团(省海藻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依托,建立海藻化工和生物提取技术研发机构。
二是依靠科技创新,培育发展海洋新兴产业。主要包括海洋工程建设与港口服务业、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提取与研究开发、海洋装备制造、海洋生态旅游四个方面。在海洋工程建设与港口服务业方面,以日照港为代表。如今,日照港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业务覆盖港口装卸、仓储运输、综合物流、港湾建设、建筑安装、房地产开发、工程监理、机械制造、旅馆旅游等多个行业的现代企业集团,成为山东蓝色经济发展的一个强力引擎。此外,海洋生态旅游是日照目前最大海洋产业。日照将充分发挥万米金沙滩及海滨自然风光的优势,规划建设国家海洋公园,在保护生态的同时发展海滨度假旅游。
谈到主要工作措施,戴玉堂介绍说,首先是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2006年,日照市开始与青岛市全面合作,召开洽谈会,并聘请10名青岛专家成立日照市海洋科技专家咨询委员会,对日照海洋经济、科技重大问题进行咨询。自2006年开始,到2008年,每年设立一个主题。2007年设定海藻化工专题,召开山东省海洋化工产业及其创新研讨会,同时召开第二次专家咨询会。2008年召开海洋食品产业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研讨会。2008年之后设立蓝色经济区专家咨询委员会,定期组织海洋科技专家进行交流合作。
其次是构建海洋科技创新平台载体。一是建设产学研合作平台,即海洋科技专家咨询委员会和构建山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验室;二是发展日照市水产研究所,对其工作环境及基础设施进行改善,聚集人才,使其研究能力有所提升。同时,通过日照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培养海洋科技人才,为育苗企业提供服务及技术指导。此外,日照还建立了民办科研机构,以山东黄海岛屿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所为代表,作出了自己的特色。
2010年,日照市围绕传统三大产业,建设海水养殖、海洋食品加工、海藻加工三大产业技术创新建设联盟,以日照市企业为主题,邀请青岛、济南科研单位专家共同组建联盟,深化产学研合作,共建海洋科技创新体系。
“十二五”期间,日照市将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入实施港口立市、工业强市、科教兴市、生态建市“四大战略”和改革创新、对外开放“双轮驱动”,围绕加快建设以日照钢铁精品基地为重点的鲁南临海产业区,打造蓝色经济区,建设我国东部重要的临海产业基地、区域性国际航运物流中心、滨海文化和旅游名城、海洋科技教育创新区,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民生保障体系、公共安全体系和生态环境体系,推动率先创新优质发展,实现富民强市新跨越,建设海洋特色新兴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