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漳卫新河入海口处(又名大口河)的无棣贝壳堤岛与湿地系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踏着脚下的贝壳沙滩,远眺对岸的黄骅港,遥想2000年前即从此地出海东渡的徐福,回望北海新区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记者不禁感慨,滨州,这个繁衍了370余万人口的历史名城,扼守山东“北大门”的重要性正是由此凸显。
按照《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滨州市地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重要增长极——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海洋产业集聚区的中心地带,承载了重点发展海洋化工、海上风电、中小船舶制造等产业,打造济南都市圈出海口、渤海湾南岸海洋化工产业集聚区的重任。因此,除无棣、沾化两个临海县布局涉海产业之外,滨州市还规划了滨城海洋产业示范基地、惠民海洋装备制造基地、邹平蓝色经济产业基地、阳信海洋化工产业基地、博兴循环经济示范基地等海陆联动示范基地。《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改革发展试点工作方案》进一步明确了滨州市要大力推进盐化工一体化示范工程,推广海水淡化-浓缩-机械压缩制盐-苦卤化工一体化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建设全国重要的新型海洋化工基地、滨州海域集中集约用海片区和海洋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基地。按照《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发展规划》,滨州市同时是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四点、四区、一带”空间布局的主要组成部分,是黄河三角洲开发的主战场。
高效生态铸造“蓝色北大门”
作为滨州市实施两大国家战略的前沿阵地,北海新区位于山东省最北部、渤海湾西南岸,海岸线长180公里,总面积1500 平方公里,境内滩涂面积156万亩,潮上带150 万亩,负10米浅海200余万亩,其中荒碱地133万亩,是沿海后备土地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也是全国风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北海新区距天津滨海新区80 海里,与河北曹妃甸海上直线距离90海里,是济南都市圈的“海上门户”。
北海新区立足当地资源、区位优势,着眼于发展高效生态经济和蓝色经济,努力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先行区、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环渤海地区物流中心、蓝色经济集聚区。“一港、一城、一带、十区”是北海新区的空间布局。“一港”,即以滨州港为发展龙头,充分发挥港口作用,发展海洋运输业和仓储业;“一城”,即北海新城,在北部沿海布局,做为行政、文化、生活服务区,重点发展房地产、商贸、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现代服务业;“一带”,即沿海生态防护林带;“十区”,即贝壳堤生态湿地保护区、鲁北循环经济示范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现代畜牧业示范区、临港产业园区、临港物流区、浅海滩涂开发和健康养殖区、现代渔港经济区、休闲观光旅游区、新能源科技研发示范区等十大园区。
在产业方面,北海新区确定了七大产业集群。一是绿色化工,加快发展海洋化工、盐化工、精细化工、农用化工;二是临港工业,重点发展冶金、高效燃煤发电、石油化工、粮油加工等以大进大出为特征的工业;三是临港物流业,主要做好矿石、液体化工、煤炭、粮油、建材的运输、储存和配送。四是先进制造业,着力发展生物产业、新材料、电子信息、设备及零部件制造业;五是现代服务业,突出发展海洋运输、物流、旅游、金融、房地产、文化科技、中介服务;六是现代渔业和盐业,提升发展海洋捕捞、海水养殖、水产品精深加工和贸易,将海水养殖和制盐相结合,稳定原盐产量;七是新能源,积极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和潮汐能。
“一核、两翼、多节点”布局滨州蓝区
“四环五海、生态滨州”、“粮丰林茂、北国江南”是滨州市的发展定位。面对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滨州市制订了《滨州市蓝色经济区总体发展规划》,立足滨州资源、区位和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基础和潜力,结合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着力形成以北海新区为核心、以沾化和无棣两县为两翼、以其他五县区为联动节点的蓝色经济发展格局,重点培植发展海洋化工等七大产业,努力构筑海洋特色鲜明、产业素质优良、带动能力较强的蓝色经济高效生态经济区。
“一核”即以北海经济开发区为核心推进海洋区建设。整合滨州市所辖海域,实施一体规划和布局,实现集中集约用海,努力在海洋经济发展、海洋资源科学开发、海洋优势产业培育方面全面推进、率先突破,形成带动北部崛起的增长极。
“两翼”即以沾化和无棣两县除海洋区以外的区域作为主体区,集聚发展海洋药物和保健品、油盐化工、风力发电、海洋渔业、海洋装备制造、海洋旅游业等产业项目。
“多节点”即以海洋区、主体区以外的多个城市、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作为联动区,发挥内陆地区产业基础好、人才多、资金足的优势,坚持海陆统筹、内外联动、优势互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制造业、油盐化工、服务业和关联产业,形成海洋区、主体区、联动区三区统筹协调发展的格局,促进蓝色经济和高效生态经济协调、快速发展。
根据《关于抢抓机遇全力打造蓝色经济区的实施意见》,滨州市蓝色经济区建设近期目标是:海洋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到2015年,以海洋产业为重点的蓝色经济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0%以上;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海洋物种资源、环境资源、岸线资源等得到有效保护,对蓝色经济的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长远目标是:到2020年,以海洋产业为重点的蓝色经济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0%以上;陆海统筹发展的优势更加凸显,具有滨州特色的蓝色经济体系基本建立。
循环经济助力蓝色支撑
“海水—水产养殖—卤虫孵化—提取溴素—藻类开发—结晶制盐—苦卤提取硫酸钾—加工复合肥”——这是滨州汇泰集团原盐生产基地的一条完整生产链条。记者在滨州市北海经济开发区汇泰集团盐区生产现场看到,原盐生产的苦卤不仅告别了大海,而且还成了产业链上的重要原料。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汇泰集团生态化工区采用天然沸石法海水提取钾高效节能技术,是国内首家海水苦卤提取硫酸钾的大规模产业化装置项目,从海水苦卤中提取硫酸钾,使海水资源得到循环利用。不止如此,生态化工区内的磷化工及综合资源利用项目,还与养殖、制盐、海水苦卤提取硫酸钾等海洋化工装置相互贯通,有效利用生产磷复肥排放的磷石膏废渣生产出新型建材,实现了资源综合循环利用。
与汇泰集团一样,滨州港正海科技有限公司也是一家集制盐、海水养殖和精细化工生产为一体的综合性涉海企业。在公司厂区,记者看到海水在这里得到了充分利用,5度以下的海水用于虾蟹贝类海水养殖,6-12度海水进行卤虫养殖,12-15度海水进行提溴,同时,10度以上海水正在计划进行盐藻和裂殖壶藻养殖,并进行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通过完善海水综合利用链条,真正达到零排放。
“十二五”期间,滨州市将围绕蓝色经济区建设,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科技中介服务为纽带、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努力发挥省级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的作用,探索建立蓝色经济信息交流和合作平台,创建国家级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与此同时,滨州市北海新区将抢抓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突出高效生态主题,“科学规划、分步实施,项目带动、多元开发,块状隆起、集约发展”,深入实施“以港兴区、基础立区、产业富区、环境活区、生态建区”五大战略,努力打造黄河三角洲区域和环渤海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在北海战场打开“山东北大门”,积极助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