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岛保护 意义重大
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海域辽阔,海岛众多,目前,我国拥有300万平方千米的管辖海域,面积大于500㎡的海岛有6900余个,其中约94%为无居民海岛;面积在500㎡以下的岛屿和岩礁数量巨大,约有上万个。这些海岛及其附近海域所储存的自然资源,是我国生存和发展的宝贵财富。随着陆地资源的日渐枯竭,全球都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巨大压力,沿海各国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拓展海洋发展空间的重要性,海岛作为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资源环境,关系到沿海国家甚至是全球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地位十分突出。
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每一个领海国家可以以它沿海的岛屿作为基点,并将每一个基点联起来形成一条基线,以这条基线为界划出12海里的领海、12海里的比邻区、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以及200海里的大陆架。一座岛屿的消失,也就意味着丧失大量水下资源。正因为如此,海岛的重要性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
但是,随着人类海洋开发的急剧升温,海岛作为人类开发海洋的天然平台,其生态与环境不可避免地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由于隔离性和受大气环流影响较大,海岛生态系统极易退化且不易恢复。海岛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和它在国民经济及国家权益中的重要性,决定了生态保护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尤其是在20世纪末期,世界性的海洋开发热潮加剧了海岛的开发力度,海岛生态环境恶化成为海洋生态保护的突出问题之一。
海岛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国家权益来讲,海岛是划分内水、领海及其它管辖海域的重要标志,并与毗邻海域共同构成国家领土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国家发展来讲,海岛是对外开放的门户,是建设深水良港、开发海上油气、从事海上渔业和发展海上旅游等海洋产业的重要基地;从国家安全来讲,海岛地处国防前哨,是建设强大海军、建造各类军事设施的重要场所,是保卫国防安全的重要屏障。
中国海岛资源丰富,区位特殊,具有特殊的经济地位和重要的战略地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托。同时,海岛由于其承接海陆的特殊区位,在国防事业中承担着哨岗和堡垒的作用,战略地位至关重要。
专项调查 深入探析
据了解,我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次“海洋摸底”行动——908专项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近期已全面完成海岛和海岸带调查,充分掌握了我国海岛海岸带资源、环境要素的分布特征与变化规律,实现了海岛海岸数据的全面更新。该专项海洋调查活动历时6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投入最大、参与人数最多、调查范围最广、采用技术手段最先进的一项重大海洋基础工程,在实地调查基础上引入卫星和航空遥感,并首次采用了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技术和国际先进的航空三维激光雷达扫描技术。
908专项海岛海岸带调查工作始于2005年,目的在于查清中国海岛海岸带的位置、海岛类型、岸线长度与潮间带的类型、面积、分布和特征等基础数据,系统掌握中国海岛海岸带环境资源的现状和潜力,为海洋开发利用、生态与环境保护、防灾减灾等海洋综合管理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在全面掌握海岛海岸带调查资料的基础上,相关人员开展了深入研究和成果集成,取得大量阶段性成果,编辑出版了《南沙群岛岛礁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图集》、《中国领海基点岛屿航空遥感影像图集》和《典型海岛航空遥感影像图集》等系列遥感影像图集。近期即将正式公布的《中国海岛名录》,是我国调查资料最新、范围最全、内容最丰富的海岛“家谱”。
调查结果显示,在中国海岛开发利用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无序、粗放式开发,以及由人类开发活动(如围填海、挖沙、炸岛等)导致中国海岛以惊人的速度消失,并呈现逐年加剧的趋势。与上世纪90年代相比,浙江海岛消失了200多个,辽宁海岛消失了48个,河北海岛消失了60个,福建海岛消失了83个,海南海岛消失了51个。
近年来,随着围填海的兴起以及港口、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我国海岸带自然岸线逐年减少,人工岸线不断增加。中国对海岸线利用也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趋势,如港口建设、油气开发、水产养殖、滨海旅游等都成为海岸带利用的发展方向,中国海岸带已处于三度空间的立体化开发状态。海岸带侵蚀在中国大陆沿海省(区、市)均存在,砂质海岸的侵蚀灾害远较粉砂淤泥质海岸严重,但粉砂淤泥质海岸的侵蚀速率远大于砂质海岸。
目前,我国已经开发利用的无居民海岛普遍缺少规划,开发的盲目性、浪费性和破坏性等问题并存,很多海岛上开采石料、破坏植被,滥捕、滥采海岛上的珍稀生物资源,以及倾倒垃圾和有毒有害废物等活动,破坏了海洋生态系统和海岛自然景观,导致部分海岛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甚至整个海岛消失。
以介于广东省湛江市徐闻县和海南省文昌市之间的罗斗沙岛为例,这就是中国正在消失的海岛之一。罗斗沙岛是湛江市目前所发现的最大无人岛,当地采砂船偷采海沙现象至今已持续了数十年。同时,随着砂石价格逐渐升高,采砂船由最初的两三百吨逐渐发展到现在的上千吨。采砂船如同巨型怪兽,一口一口吞噬着罗斗沙岛。现在,岛上几乎已无砂可采。于是,那里的渔民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座无人岛从海面上渐渐消失,却无计可施。
因岛制宜 岛陆联动
自去年3月1日起,我国正式实施国家《海岛保护法》。虽然这一举措使诸多无居民海岛的开发利用有了法律依据,但是由于管理工作的不力,海岛破坏的局面依旧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观。
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陈沈良认为,海岛是人类开发海洋的远涉基地和前进支点,它的存在对进行海洋开发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因此,在世界各国都深受重视。目前,我国的海岛管理体系不完善,海陆管理权分离,致使海洋功能区划、旅游发展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行业区划和规划缺乏统一协调机制,容易出现区划规划之间的不一致甚至矛盾的状况,也导致了海陆之间的用海矛盾和行业之间的用海矛盾。如果这种状况得不到有效解决,我国的海岛很难得到合理有序的开发。
海岛的开发与利用必须按照“陆海统筹,综合治理”的原则,推进一体化的海岸带与海岛管理体制建设,打破行业垄断、海陆分割、各自为政的管理现状,促进海岛、海岸资源的科学规划、统一管理和合理利用。陈沈良教授表示,由于海岛的生态系统十分脆弱,即使在开发利用承受能力范围内,其恢复过程也相当缓慢,因此,在制定海岛海岸带开发利用计划,进行综合决策时,要严格谨慎地按照科学规律办事,从多学科多角度进行综合考虑。
“在这个过程中,继续加快海岛保护与利用的立法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唯有如此,海岛的开发与利用才不会留下一些法律方面的空白与漏洞。”陈沈良说。
国内海洋专家学者同时指出,我国海岛由于其地域分布、自然成因、外部环境的不同,资源禀赋差异较大,海岛功能也呈现多样化特性。所以,应根据每个海岛的特色,遵循“因岛制宜、突出重点”的基本原则,按照功能用途的不同,实施差异化的发展策略和措施,提高海岛资源利用价值,减少资源浪费。同时,海岛是稀缺性的重要战略资源,相对于大陆而言,海岛的生态敏感性较强,将保护海岛资源及其生态环境放到首要地位,严格保护具有极高生态价值的海岛。要做到有序开发,有效保护,岛陆联动,区域统筹。妥善处理相邻岛屿之间、岛屿与大陆之间、岛屿与海域之间的关系,统筹考虑、整体实施,以保障海岛功能开发和生态保护的顺利进行。
目前,由于我们对海岛资源的认知水平还十分有限,所以,应妥善处理近期与长远之间的平衡。要近远结合,有序推进,政府引导,社会参与。海岛开发与保护兼具公益性和市场性两种特性,应坚持将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起来,积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参与海岛的开发与保护工作。
据知情人透露,目前国家海洋局正认真组织海岛特别保护区选划工作,拟将近3000个海岛通过选划340多个特别保护区形式予以保护。如果这种举措能够落实,将对我国的海岛保护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海岛保卫 战略长远
2月25日,我国海洋局公布了2011年海岛管理工作要点,提出了海洋管理工作的总体思路,力求改善海岛人居环境,促进海岛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其中,还提出了海洋管理工作的八大要点。
一、开展政策研究,探索海岛发展新模式
开展促进海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研究,推进海岛地区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积极争取国家对偏远海岛和领海基点所在海岛的扶持力度,鼓励海岛居民以岛为家、守岛为国。研究建立海岛生态建设实验基地和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示范基地。
二、加快制度建设,完善海岛法律配套体系
健全和完善《海岛保护法》配套制度,加快地方海岛立法进程。沿海各省市根据实际情况,将海岛制度建设纳入地方人大和政府立法计划。对原有的地方性法规和规范性文件进行清理,及时修订或者废止不符合《海岛保护法》及国家海岛政策的规章和文件,逐步形成比较完善的海岛开发、保护和管理制度体系。
三、完成规划编制,统筹海岛开发与保护
积极推进《全国海岛保护规划》审批,在继续做好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省(区)海岛保护规划试点工作的同时,全面开展其他省市海岛保护规划的编制、报批和备案工作。统筹全国沿海市县研究编制无居民海岛保护和利用规划。逐步建立和完善海岛保护规划体系,统筹全国海岛的开发与保护。
四、推进地名普查,建立名称管理制度
按照国务院部署和《全国海域海岛地名普查实施方案》的要求,抓紧完成海岛地名现场调查、海岛名称标准化处理工作,开展海岛名称标志设置。进一步加强海岛名称管理工作,开展海岛命名、更名、名称注销和名称登记工作。
五、实施整治修复,改善海岛生态环境
编制海岛整治修复和保护的规划、计划,做好项目库建设和项目申报工作。出台《关于加强海岛整治修复保护工作的若干意见》,制定海岛整治修复技术指南,指导和推进海岛整治修复工作,规范海岛整治修复和保护的内容和监管、验收工作程序。加强对中央财政海域使用金支持的海岛整治修复和保护项目完成情况的监督检查。
六、规范使用秩序,引导海岛合理利用
制定无居民海岛使用申请审批、招拍挂及监管办法,编制无居民海岛使用测量、开发利用具体方案、项目论证报告和使用金评估等标准规范。发布第一批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名录,启动无居民海岛使用权审批、登记和确权发证工作,规范、引导和推动海岛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七、加强能力建设,提高海岛管理水平
全面启动海岛监视监测系统建设,以航空遥感、卫星遥感、船舶巡航和登岛调查为手段,建立全国统一的海岛数据库和监视监测业务体系,逐步实现全国海岛的动态监管,并向社会公众提供海岛信息服务。
八、开展宣传培训,营造良好氛围
以《海岛保护法》实施一周年为契机,开展系列宣传活动,引导全社会关心海岛、热爱海岛、保护海岛和合理科学开发建设海岛的热潮。开展海岛业务培训,提高各级海岛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管理能力和技术水平。加强海岛工作中的党风廉政建设,广泛听取公众意见,自觉接受群众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