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创新平台 > 正文

中国船配业:构建国际化品牌战略

2011-03-15 16:52:36   作者:记者 杨秋伟   来源:www.cxsdw.com   点击:
0

 

立足国内 积极应对国际竞争 


    在我国,目前船配业虽然出现结构性过剩,但中国造船市场仍在不断扩大,也正因为如此,中国市场成为众船配强国争抢的目标。不少欧、日、韩船配企业纷纷以独资、合资、合作等方式在中国建设生产基地。
  过去两年内,各国船配企业普遍出现船用设备合同被撤、推迟交付期、改变配套产品种类等情况,部分企业甚至出现了超过50%的撤单率。其中,韩国与中国的船配企业订单被撤的情况尤为严重。欧洲船配业利用品牌、技术和服务等优势,极力抢夺中国市场。其中,一些知名船配企业除了紧盯远洋船舶配套市场,甚至专门针对中国内河船及近海船舶研发合适的配套设备。
此外,日、韩船配企业纷纷采用低价竞争手段争抢中国船配市场,尤其以韩国的势头最猛。近几年,韩国的中、低端船用柴油机企业不仅扩大了其在本国的产能,而且在中国建立了整机厂和零部件厂。韩国船用主机企业扩能幅度最大,承受的产能过剩压力也最大,其以较低的报价和灵活的营销策略,将更多产品打入中国市场,对中国船配业发展造成非常大的压力。
  面对市场的持续萧条以及欧、日、韩企业在产品价格、性能等方面的残酷竞争,我国船配业发展形势日益严峻。长期以来,中国在船舶配套领域的研发投入严重不足,致使船配业总体技术水平严重滞后。目前,国内船用核心部件大部分都需依赖国外进口;部分国内产能也都是授权许可生产,产量难以满足市场需求;配套设备研发和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应对国际新规范行动滞后,产业结构不完善,设备集成供货能力低,全球服务体系不完善等诸多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船配业的发展。 
  从全球船舶产业发展历史来看,造船强国必定有一个强有力的配套产业作为支持。当前我国造船规模已经具有绝对优势,拉长船舶产业链,发展高端船舶配套产业迫在眉睫。


自主研发 突破核心技术


    近年来,世界各造船国纷纷出台了扶持造船业和船配业的相关政策。2009年,我国出台了《船舶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提出了“三大主流船型本土生产的船用配套设备平均装船率达到65%以上,船用低速柴油机、中速柴油机、甲板机械等配套设备国内市场满足率达到80%以上”的目标,并大力支持重点船用配套企业进行科研开发和技术改造。在面临巨大压力和挑战的情况下,我国船配业发展仍取得了显著成就。同年12月,青岛出台了《关于加快青岛市高端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加快发展以造船、海洋工程、能源为核心的先进装备制造业。经过近几年的精心打造,青岛不仅拥有国内最强、国际一流的造修船基地,而且在船用曲轴、柴油机等核心关键零部件上实现了“青岛制造”,形成船用曲轴、船用柴油机、造修船、港口及船用机械、船用锅炉、海洋工程、船舶电力推进系统等高层次产业链条,使青岛成为国内配套功能最为完善的高端船舶产业基地之一,在全球船舶产业新一轮转移升级中稳稳占据了制高点。
  随着国际船市的不断走高,船配产品的需求急速上升,我国船配企业在技术引进与合作的同时,不断加大硬件投入,加快新产品研发步伐,不断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掌握了一系列船用配套设备关键制造技术。我国在船用中速机、柴油机关键部件、螺旋桨、甲板机械、舱室设备、海洋工程配套设备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不少新产品打破了国外垄断局面,填补了国内空白。同时,科研院所积极进入船配产品研发领域,加快科研成果产业化步伐,大力开展产学研联合研发活动,加大了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联合研发力度,使配套产品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这从整体上提升了我国船配业的实力,为我国造船业的高速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目前,我国船配企业在甲板机械、舱室设备、通讯导航自动化等产品研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掌握了超大型油船、大型矿砂船及集装箱船的甲板机械自主制造关键技术,拥有转叶式舵机、大型低压拖缆机、锚绞机等一批新产品的自主知识产权,并实现了批量生产和装船;具备了污水处理装置、蝶式油水分离机、遥控蝶阀、压载水处理装置、渔船尾气制冷机等产品的自主研发能力,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不少船配企业还利用船舶配套技术进入海洋工程装备配套领域,使我国能够自主设计、制造出更多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海工配套产品,尤其是形成了批量生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平台起重机的能力。
  2008年1月,上海船用曲轴有限公司成功研制了我国首根大型船用低速柴油机曲轴MAN8K80MC-C型曲轴,终于实现我国大型船用曲轴零的突破。如今,该产品已经覆盖了各型船机,不仅实现了国产化、批量化、系列化,还进入了国际市场。在液化天然气(LNG)船配套方面,上海沪东造船电器有限公司通过自主研发,掌握了LNG船核心部件之一的超低温绝缘箱所有关键技术,研发成功LNG船超低温绝缘箱,产品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江苏华阳金属管件有限公司建成国内首条LNG船用低温316L不锈钢管配件国产化生产线。此外,青岛防腐防污工程双瑞公司和青岛海德威科技有限公司分别耗时7年和8年,研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船舶压载水系统,并双双获得国际海事组织的批准。
      “十一五”期间,山东省船舶工业加快转方式、调结构,累计完成投资500多亿元,一批造船及配套项目开工并形成产能,整个行业已经由过去单一造渔船、修小船,逐步发展成为造修船、海洋工程装备、游艇制造及配套业协调发展的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同时,加大造船行业及配套项目投资力度,目前已拥有2万吨固定桥式起重机、900吨龙门吊等一大批设备;船舶制造及配套能力显著提升,形成船用低速柴油机100万马力、中速柴油机14600台的年产能力。目前,山东省共生产50余种通用船舶配套产品,在金属材料、船用动力装置、锚泊设备、铸锻件、锅炉及压力容器等方面具有较强市场竞争优势,双动力船用柴油机、船用航行数据记录仪、船用蝶阀性能国内领先。
  我国船配企业不但船用配套产品研发、制造方面成绩突出,而且软实力也显著提升。此前,由于缺乏全球服务网络,我国船配企业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很难打入国外市场,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现在,我国多家船配企业借助国外代理商或服务网点建设完善了自己的全球服务网络。目前,青岛海德威公司已在国内15个港口城市设立了办事处,在全球56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112个服务网点。由此,一些船配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并成功登陆国际资本市场,获得了更多发展资金,提升了产品技术含量,增强了综合竞争实力。
  近几年,随着国际造船新规范和新标准的密集出台,中国越来越多的企业正着手研制符合国际标准的环保、节能产品,并进一步加快了绿色船配产品的研制步伐。


引进来  走出去


  船配业作为技术、资金、劳动密集型产业,对船配企业的研发方向、产品开发重点,政府主管部门应给予有力指导,鼓励船配企业“走出去”。我国船配产品质量虽然已经明显提高,但与国际先进船配产品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而且,一些关键配件还需要从国外进口,这大大影响了我国船配产品的国产化率。目前,发达国家船舶配套国产化率已达90%以上,而我国船舶配套国产化率还不到50%(其中还包括相当大一部分外商合资或独资企业产品)。无论从国际强制标准的发展走向,还是市场发展的自身需求来看,掌握着先进技术及具有标准制定话语权的船配企业将更具竞争力。
  中国舰舶市场研究中心万骏认为,当前,我国船配业要想走出困境,实现健康发展,就必须正确看待和借鉴欧、日、韩企业近两年来应对金融危机的各种举措,从中得到启发,积极调整发展格局,继续加大核心技术研发力度。
  首先,政府部门要对船配业的发展格局进行宏观调控。加快船配业的整合步伐,逐步培养规模大、生产效率高、产品档次高、在国际上有较强竞争能力的船配基地或园区。同时,要对产能已经饱和的船用设备项目进行调控,对目前国内依然短缺或处于空白的产品,制定鼓励政策使其实现国产化。此外,积极借鉴欧、日、韩船配业发展经验,采取有效措施支持“国船国配”,做好进口船用设备的管理工作。对于国外一些船配企业的低价倾销行为要予以坚决打击和制裁。
  其次,船配企业须加强内部管理和技术研发。当前,我国船配企业整体研发、制造、管理水平与世界知名企业的差距较大,可挖掘的潜力也很大。一方面,企业要通过采取优化生产流程、强化成本控制、提高营销策略和售后服务水平等措施,实现降本增效,增强竞争力。另一方面,企业还要高度重视和长期坚持技术革新,对现有产品不断进行优化升级,力保市场地位;加大研发投入,增强研发能力,抓紧研制符合国际规范的节能、环保和高效型设备,提高核心竞争力。
  再次,通过多样化的形式建立、健全全球服务网络体系。国内船配企业之间要加强沟通与合作,联手开展研发、制造、销售及服务工作,坚决杜绝“自相残杀式”的恶性竞争。船配企业加强与国内船东和航企的沟通交流,努力与他们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最大限度地占领国内市场,通过为其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使合作双方形成一种长期稳定的关系,从而减小外部因素的影响,实现航企、船企和配套企业的共赢。
  最后,以再创新的方式实现多元化经营,坚持走国际化道路。由于许多非船产品与船用产品有相似性,船配企业可以引进一些非船产品上较成熟的研发技术和制造技术,争取研制出具有自主品牌的新型船用产品。同时,还可以把船用设备上相关成熟的研发技术和制造技术延伸到其他领域,如研制海洋工程配套设备及陆用设备等,以实现多元化经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抗风险能力。
  创建国际化的船配品牌是实现我国造船业由大到强转变的战略选择。只有贴近市场、贴近需求,国内船配企业才能打造国际化品牌,加速成长,夯实船舶工业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