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是海洋世纪,海洋是生命诞生的摇篮,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世界各海洋大国之间在海洋经济、科技、资源、海权等方面的竞争日益激烈。不同的海洋思维、海洋意识、海洋观念等文化因素,决定着竞争的格局和态势,决定着竞争的成败。
蓝色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已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其中,海洋文化产业作为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显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成为拉动沿海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产业,加强海洋文化研究和开发、制定战略性规划和完善产业链条是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特别是高端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中国海洋文化产业高端环节薄弱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一个民族的魂。中国政治的稳定、经济的强盛、文化的繁荣,都与海洋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中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既创造了辉煌的大陆文化,也同样创造了令人瞩目的海洋文化。600年前,郑和率领庞大的舰队开始长达28年的七下西洋之旅。这一壮举,标志着中国成为当时世界最大的海洋强国。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卞崇道研究员认为,沿海文化的发生与发展始终依存于内陆文化,它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通过其独特的文化内容与形式来体现中华文化的整体精神的。
海洋文化建设对海洋经济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从2008年起,国家海洋局在全国范围内持续开展了内容丰富、广受关注的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系列活动,海洋知识竞赛、海洋夏令营、海洋博览会等已打造成宣传海洋的品牌。厦门国际海洋周、青岛国际海洋节、舟山海洋文化节等海洋节庆活动已成为各地增强海洋意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科技发展与海洋文化建设相辅相成,海洋文化与海洋经济共生共荣。2010年,“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海试下潜深度达到3759米,使我国成为继美、法、俄、日之后第五个掌握3500米以上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的国家。海洋科技的日益发达,为海洋文化建设提供了基础保障。
没有海洋经济,就不会产生海洋文化;没有海洋文化的繁荣,也就没有海洋经济的发展。与发达国家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状况相比,我国海洋文化产业还远没有形成规模,在传统海洋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当代海洋文化的产业化信息化方面还存在巨大差距,尚需要进行深入探索和不断总结。
目前,我国海洋文化产业包括高端海洋文化产业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我国的海洋产业产值还不足世界海洋产值的2%,海洋文化产业所占比重更低,同海洋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高端海洋文化产业更是其中的薄弱环节,很多海洋文化产业的项目建设都缺乏整体规划,项目雷同现象突出,未能同创意、信息技术等新型技术紧密结合,且服务品质一般,多在低端运行,远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长三角战略选择与海洋文化产业
作为全国最大的经济圈,长江三角洲的进出口总额,财政收入,消费品零售总额均居全国第一。业内人士分析指出,海洋文化是长三角区域海洋资源重要组成部分,今后,将成为推动长三角海洋经济发展的先进生产力。就目前长三角现状而言,大力发展海洋文化产业,将是其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战略选择。
早在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长三角就开始了海上航行。从河姆渡时期最原始状态的海洋捕捞到世界第一跨海大桥杭州湾大桥的全线贯通,充分展示了长三角人民开发、利用海洋的智慧和能力。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繁荣,长三角日益形成了独具海洋特色的文化底蕴和经济发展模式。但目前,随着长三角区域经济进入资源环境瓶颈期,陆域资源、能源和空间的压力与日俱增,迫切要求突破陆域制约,加快发展海洋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海洋资源是长三角区域最大的资源优势之一,是实现长三角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依托,也是长三角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空间所在。
海洋文化构建对海洋经济的发展将会起到润滑剂的作用,并提供强大精神支持和智力保障,更重要的是,它能够营造一种友好和谐的合作氛围与发展环境。从某种意义上说,对于实现长三角海洋经济的长远、持续、稳定发展,海洋文化建设必将功不可没。
有关学者指出,对于海洋文化繁盛的长三角区域来说,研究璀璨的海洋文化,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过去,而应该立足现在,面向未来,让海洋文化为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因此,在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深入挖掘区域海洋文化的内涵,大力推进区域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将有助于形成全社会关注海洋、保护海洋、开发海洋的良好氛围,有效提升海洋文化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助于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与产业结构的全面升级,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对实现“把长江三角洲地区建设成为我国文化产业集聚区”的战略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打造完整产业链条助推海洋文化产业发展
人类近代文明是海洋文化主导的文明,将西方近代海洋文化与中国传统民俗海洋文化、现代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并渗透到海上娱乐文化产业当中,不仅可提升海洋娱乐文化业的内涵,还能创造出新兴产业或业态,发展潜力十分巨大。
国内有关专家指出,目前,高端海洋文化产业主打“新兴”牌。海洋具有开放性,海洋文化产业的开发应建立在与海洋文化、海洋教育、海洋科考、海洋养殖业、海岛种植业等领域交融、合作的开放平台上。只有这样的开放型架构才能丰富海洋文化产业的范畴和内容,拓展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空间。其中,高端海洋文化产业以海洋文化为核心内容,逐渐呈现出与信息技术和旅游等紧密结合,规模不断扩大,业态不断创新等趋势。欧洲、美国、日本等地引入了现代电、声、光等高科技的娱乐项目,科技性、趣味性、知识性、生态性的海洋主题公园都已经颇具规模。
目前,我国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没有形成规模,而且缺少统一规划和市场结合点,表现出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无序和凌乱。因此,发展海洋文化产业,特别是高端海洋文化产业,将对建设和振兴我国海洋经济产业具有深远影响和重大意义。
一、加强海洋文化研究,发挥政府对海洋文化产业的主导和培育作用。
政府应发挥在文化发展中的支持引导职能,制定以海洋文化创意产业为城市经济主导增长方式的战略,给文化产业的发展营造更为宽松的市场环境,研发海洋文化创意产业的可操作性形态,构建富有活力的现代海洋文化产业集群。
二、制定战略性规划,突出海洋文化产业的区域特征。
发展海洋文化产业不可千篇一律重复建设,要注意发掘本区域海洋文化的特色,对现有简单、粗放、雷同的海洋文化产业项目进行资源整合。高端海洋文化产业开发和发展要以市场需求为依据,不可盲目求大求新。
三、深化海洋文化研究,推进海洋文化艺术创作。
积极发挥海洋文化部门的人才优势和职能作用,通过与国内外研究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开展对海洋文化建设内涵、途径、载体以及海洋文化美学、海洋文化艺术等方面的研究,建立和完善海洋文化建设的指标体系;开展具有一定水准的文化艺术创作排演工作,创作生产出一批具有海洋文化特征、反映时代主旋律的海洋文化佳作。
四、打造完整产业链条,培育成熟的高端海洋文化产业。
通过深入挖掘历史文化、民俗文化、渔业文化等海洋文化遗产,创造性地打造海洋文化产品,并加以宣传和包装,最终形成海洋文化的强势品牌。进一步加快推进海洋文化工程建设。
五、健全制度管理体系,保障高端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
必须加快海洋文化产业法律和制度体系建设,在海洋文化开发的同时促进海洋文化保护,保障海洋文化产业的科学和可持续发展。
六、大力发展特色海洋文化产业项目。
深入挖掘独具海洋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大市场开发力度,通过文艺表演、文化旅游纪念品制作、文化衍生产品开发等方法推动具有内在优势和发展潜力的海洋文化品牌项目的形成,并积极探索海洋文化项目发展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