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玉如院士受聘哈工大(威海)兼职教授,阐述“发展海洋装备技术与我们的责任”
2010-11-16 16:39:47 作者:记者 周传虎 通讯员 张玉芹 隗海燕 来源:www.cxsdw.com 点击:
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重点学科“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物设计制造”学科带头人徐玉如教授受聘为哈工大(威海)兼职教授。这是他首次接受国内高校聘请出任兼职教授。聘任仪式当天,徐玉如院士在哈工大(威海)“新世纪讲坛”做了一场题为《发展海洋装备技术与我们的责任》的学术报告。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在陆、海、空、天四大空间中,海洋是远未充分开发的资源宝库,是世界军事、经济竞争的重要领域,是维护国家权益的主战场,是国土安全的战略前沿。”徐玉如院士介绍,海洋生物资源是陆地的1000倍,地球上约85%的物种生活在海洋,海洋油气资源、金属结核、可燃冰等等都是人类未来的重要资源库,各国围绕着海洋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我国所属的海域面积为300万平方公里左右,但有不少区域同海上邻国存在矛盾和争议,有些岛屿被占领,海洋资源正遭受掠夺。近年来,仅南海区域每年被盗采的石油相当于一个大庆油田;被盗采的天然气相当于西气东输量的2倍。
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但分布在西北太平洋上的第一、第二岛链对我国的海上生命线构成巨大的挑战。“有人说,行驶在海上的船只有60%是前往或驶离中国的。我国约80%的进口货物和约70%的出口货物是通过海运,但我国进出太平洋的海上通道一直处于美日联盟的封锁之中。因此,突破封锁,走向蓝水、走向深海、走向远洋,是我国海军的唯一出路。”
随着对海洋运输、海洋资源开发和军事需求的增长,现代船舶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新技术、新船型不断涌现。徐玉如院士以丰富的图片资料展示了现代种类繁多的运输船型及迅速发展的各类多体舰,指出新概念多体舰将改变21世纪海军的面貌。但我国水面舰的隐身技术与电力推进技术研究刚起步,潜艇的声隐身性能与美俄相比尚有差距。钻井平台、潜水器、深海空间站等都属现代海洋工程的范畴,据徐院士介绍,水下很多技术与陆地不同,比如水下对接,技术要求比空间对接难度更大,因为水下看不见,有复杂干扰,还有巨大的压力,深水作业的难度更大。但为了开发深水资源,打破西方的技术封锁,我们必须研究开发自己的海洋装备。近年来,我国的海洋石油开发技术取得长足进步,1985年我国海洋石油产量只有8万吨,到2010年已达5500万吨,拥有15座钻井船,其中具有300m 水深钻井能力的有3座,起重铺管能力达3800吨。但与世界顶尖水平相比,还有不小差距。
深海运载器是徐玉如院士多年来深入研究的领域。他介绍,作为一类能够在深海巨大压力环境下,安全可靠地完成科学考察、环境探测、载荷代换与作业的特种潜水器,深海运载器包括移动式和固定式深海空间站、载人潜水器(HOV)、无人无缆潜水器(UUV、AUV)、无人有缆遥控潜水器(ROV)等,根据任务需求,这些运载器可以配备不同的作业工具,包括专用的机械手和工具库。
徐玉如教授1942年出生于江苏泰兴,1961年进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学习,为海军工程系潜艇专业第9期学员。1972年进入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船舶与海洋工程系,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曾获得省优秀党员、部级劳动模范、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黑龙江省优秀专家、国防科技工业系统先进工作者等称号,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国防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在国内外发表论文和研究报告50多篇,培养了70余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200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海洋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船舶工程学会理事、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常务理事、海军预研潜艇专家组成员、哈尔滨市科协主席、哈尔滨工程大学水下智能机器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重点学科“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物制造”的学科带头人、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职务。由他带领的水下智能机器人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多年来一直从事潜水器总体技术、船舶操纵与动力定位技术、智能水下机器人技术、微小型水下无人航行器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在系统集成、水动力分析、总体设计、动态仿真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很多研究成果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某些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2005年,他们研制的“智水—Ⅳ”型水下智能机器人在蓬莱海域实现了自主连续航行110公里和自主布放等多项功能演示,获得了国防科学技术二等奖。他们对鱼类游动推进方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索,研制了仿生金枪鱼水下机器人,并完成了海上实验,对小型水下声视觉探测技术、小型水下导航技术进行了理论研究。2005年,研制开发了长度在1米以下的“微龙-1”号水下航行器实验样机,并在黑龙江的镜泊湖和莲花湖、湖南长沙白鹭湖完成了水下航行试验。实验室还研制开发了海洋综合探测潜水器、水下检测遥控潜水器和深海热液探测器等。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在陆、海、空、天四大空间中,海洋是远未充分开发的资源宝库,是世界军事、经济竞争的重要领域,是维护国家权益的主战场,是国土安全的战略前沿。”徐玉如院士介绍,海洋生物资源是陆地的1000倍,地球上约85%的物种生活在海洋,海洋油气资源、金属结核、可燃冰等等都是人类未来的重要资源库,各国围绕着海洋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我国所属的海域面积为300万平方公里左右,但有不少区域同海上邻国存在矛盾和争议,有些岛屿被占领,海洋资源正遭受掠夺。近年来,仅南海区域每年被盗采的石油相当于一个大庆油田;被盗采的天然气相当于西气东输量的2倍。
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但分布在西北太平洋上的第一、第二岛链对我国的海上生命线构成巨大的挑战。“有人说,行驶在海上的船只有60%是前往或驶离中国的。我国约80%的进口货物和约70%的出口货物是通过海运,但我国进出太平洋的海上通道一直处于美日联盟的封锁之中。因此,突破封锁,走向蓝水、走向深海、走向远洋,是我国海军的唯一出路。”
随着对海洋运输、海洋资源开发和军事需求的增长,现代船舶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新技术、新船型不断涌现。徐玉如院士以丰富的图片资料展示了现代种类繁多的运输船型及迅速发展的各类多体舰,指出新概念多体舰将改变21世纪海军的面貌。但我国水面舰的隐身技术与电力推进技术研究刚起步,潜艇的声隐身性能与美俄相比尚有差距。钻井平台、潜水器、深海空间站等都属现代海洋工程的范畴,据徐院士介绍,水下很多技术与陆地不同,比如水下对接,技术要求比空间对接难度更大,因为水下看不见,有复杂干扰,还有巨大的压力,深水作业的难度更大。但为了开发深水资源,打破西方的技术封锁,我们必须研究开发自己的海洋装备。近年来,我国的海洋石油开发技术取得长足进步,1985年我国海洋石油产量只有8万吨,到2010年已达5500万吨,拥有15座钻井船,其中具有300m 水深钻井能力的有3座,起重铺管能力达3800吨。但与世界顶尖水平相比,还有不小差距。
深海运载器是徐玉如院士多年来深入研究的领域。他介绍,作为一类能够在深海巨大压力环境下,安全可靠地完成科学考察、环境探测、载荷代换与作业的特种潜水器,深海运载器包括移动式和固定式深海空间站、载人潜水器(HOV)、无人无缆潜水器(UUV、AUV)、无人有缆遥控潜水器(ROV)等,根据任务需求,这些运载器可以配备不同的作业工具,包括专用的机械手和工具库。
徐玉如教授1942年出生于江苏泰兴,1961年进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学习,为海军工程系潜艇专业第9期学员。1972年进入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船舶与海洋工程系,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曾获得省优秀党员、部级劳动模范、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黑龙江省优秀专家、国防科技工业系统先进工作者等称号,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国防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在国内外发表论文和研究报告50多篇,培养了70余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200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海洋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船舶工程学会理事、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常务理事、海军预研潜艇专家组成员、哈尔滨市科协主席、哈尔滨工程大学水下智能机器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重点学科“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物制造”的学科带头人、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职务。由他带领的水下智能机器人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多年来一直从事潜水器总体技术、船舶操纵与动力定位技术、智能水下机器人技术、微小型水下无人航行器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在系统集成、水动力分析、总体设计、动态仿真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很多研究成果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某些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2005年,他们研制的“智水—Ⅳ”型水下智能机器人在蓬莱海域实现了自主连续航行110公里和自主布放等多项功能演示,获得了国防科学技术二等奖。他们对鱼类游动推进方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索,研制了仿生金枪鱼水下机器人,并完成了海上实验,对小型水下声视觉探测技术、小型水下导航技术进行了理论研究。2005年,研制开发了长度在1米以下的“微龙-1”号水下航行器实验样机,并在黑龙江的镜泊湖和莲花湖、湖南长沙白鹭湖完成了水下航行试验。实验室还研制开发了海洋综合探测潜水器、水下检测遥控潜水器和深海热液探测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