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创新平台 > 正文

错位发展:山东造船业的选择

2010-03-23 16:59:13   作者:记者 周传虎   来源:www.cxsdw.com   点击:
0

    辩证:“危”与“机”


  山东地处东北亚经济圈,比邻世界造船强国日本和韩国,是日韩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向海外转移的首选之地。根据《山东省船舶工业调整振兴规划(2009-2011年)》,山东省列入行业统计范围的造修船企业73家,游艇制造企业7家,配套企业34家,现有造船能力400万载重吨。2009年11月13日,在青岛召开的山东省船舶制造业发展座谈会上,原国务委员、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两院院士宋健认为:“近年来,山东省在船舶制造业方面实现了快速发展,下一步要找准船舶制造业发展的突破口,依靠大的工程拉动产业发展。”
    毋庸置疑,从全国沿海省市来看,山东具有发展船舶制造业的良好条件。而日韩等造船大国产业转移和海运需求、船舶需求的增加,更给山东造船业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不过,辩证法是无处不在的。山东社会科学院海洋经济研究所的专家认为,山东省处于南北主要造船区的落差带,在地理区位上处于不利地位,在船舶终端产品制造能力上与辽宁、上海也有非常明显的差距,技术人才更是制约山东发展船舶制造业的主要因素。不过,专家认为,“辽宁和上海这两大造船地区都在船舶终端产品制造规模上投入过大,忽略了船舶配套业的发展,而船舶配套业正是船舶行业的主要利润所在。”山东如果能够正确把握产品定位,采取错位发展思路,同样可以分享造船业这块蛋糕。
  半年前,知名海洋经济学者刘洪滨研究员的话还响在记者耳边:“国外海洋产业转移到中国,我们还觉得是机遇,这就已经说明我们比人家慢一拍。”在比国外“慢一拍”的情况下,山东造船业将走向何方?


    寻觅:“今天”和“明天”


  事实上,山东一直在探索“鲁”字号船舶制造业的出路。
  船舶制造业是山东“十一五”规划重点发展的七大产业之一,也是山东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重要内容。而努力建设我国东部沿海重要的现代化船舶修造业基地,培育和发展山东船舶产业群,整体提高山东工业制造和海洋运输业水平,更是山东造船业近年来的发展目标。“依托青岛、烟台、威海三大造修船中心,构筑北海船舶重工、烟台莱佛士、威海造船、黄海造船、青岛船厂、灵山船业六大平台。”山东海洋发展“十一五”规划如是说。
  2008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船舶工业发展的意见》中,将“加快建设青岛、烟台、威海3个船舶工业基地,发展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即墨市、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蓬莱市、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荣成市6个船舶工业聚集区”确定为发展重点。
  《山东省船舶工业调整振兴规划(2009-2011年)》提出,“到2011年底,海洋船舶达到600万载重吨,船用设备本地化装船率年均提高2-5个百分点,船用原材料本地化配套率达到80%。”该规划还确定,将重点扶持青岛北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黄海造船有限公司、蓬莱中柏京鲁船业有限公司等10家造船企业加快发展,实施蓬莱中柏京鲁船业有限公司造修船设施等船舶技改项目,突破船舶设计建造、游艇设计建造等基础技术,加快研发大型客滚船、大型汽车运输船、大型重型运输船、冷藏集装箱船、豪华游艇等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为落实早前一年发布的《关于加快山东省船舶配套业发展的意见》,该规划还突出了船舶零部件配套业,提出以“三大基地”和“六个船舶工业聚集区”为依托,形成产业集群,同时加快建立以设计为先导、总装造船为核心、中间产品为导向的现代造船模式。
    该规划的另一个看点是,针对山东造船人才紧缺的现状,提出“加快建设一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平台”,比如支持威海职业学院、烟台职业学院与省内骨干企业建立人才实习实训基地,支持青岛科技大学与青岛造船厂建设船舶设计制造一体化信息开发平台,支持蓬莱中柏京鲁船业有限公司与江苏科技大学合作建立船舶工程技术研发平台,支持哈尔滨工程大学在山东合作建立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科研中心,支持山东交通学院、中国海洋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建立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人才教育培训基地等。
  此外,在政府确定的青岛、威海、烟台“三大造修船中心”之外,
潍坊寿光规划了1万亩的万吨级船舶制造基地,欲打造渤海湾莱州湾西海岸规模最大的船舶制造基地。而推动“中国北方中小船舶制造基地”建设一直是滨州市海洋产业近年来的发展目标之一,无棣海王星船舶、海兴造船、中盛海运船务、沾化海福造船等中小船舶企业在业内已经颇有名气。


    定位:“配修”与“游艇”


  纵观国内船舶制造产业布局,北方以大连及环渤海为中心,南方以上海、广东为中心。山东正处于南北两大造船中心之间的落差地带。山东船舶企业与上海、大连、广州相比有很大差距,存在投入强度低、技术层次低、规模偏小、产品结构单一、配套落后、本地设备装船率低、相关产业区域分布散等弱势。但正如前文所言,地处东北亚经济圈、比邻世界造船强国日本和韩国、处于国际海运主航线等天然条件,也为山东做好船舶修造产业这篇文章带来了极大机遇。目前全国最大的造船坞已落户山东省,全国十大造船坞山东省有四座,分别为青岛北海造船重工集团(造)干船坞1和干船坞2、烟台来佛士造船公司和青岛北海造船重工集团(修)干船坞1。
  船舶产业是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产业,要建造一座现代化的大型船厂,动则就几百个亿,而且需要大量专业技术人才。目前,国内造船企业主要集中在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和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旗下。山东如果以建造地方大型造船厂为目标而获得成功的可能性基本为零。专家认为,从省情出发,因地制宜,正确把握山东船舶制造产业的产品定位,制定科学有效的指导思想和政策措施,发展船舶配套产品制造业、游艇产业和修船业是当前山东造船业的最佳选择。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造船业稳步增长,连续9年保持世界第三造船大国的地位。但在船舶主体建造高速发展的同时,船舶配套设备却十分滞后,国内每年用于船舶配套设备采购的200多亿元人民币中,70%多要用于进口。可以说,中国船舶工业正面临着“船壳工业”的危险。而随着现代船舶建造结构越来越复杂,技术含量越来越高,船舶配套设备占船舶总价值的比重越来越大,根据欧洲船用设备协会对21种船型的统计分析,船舶设备价值占到全船价值的40%左右。面对船舶行业的发展趋势,山东没必要盲目跟进大型船厂建设,而应以目前已有造船企业为依托,培育和发展船舶配套业。
  在很大程度上,现代化游艇的发展程度代表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富裕程度。据上海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统计,在当今世界船舶市场上,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仅休闲豪华游艇一项,每年销售额基本保持在1600亿元左右,近几年则升至2000亿元左右,如果再加上游艇配件和水上运动器材,年贸易额基本达3000多亿元。此外,游艇制造和消费将带动一大批关联行业的发展。当前,山东省内一批舰船游乐公司、游艇制造生产基地、游艇俱乐部等相继成立,大大推动了山东滨海旅游业的产业升级。据相关预测,20—25年之后,山东半岛将成为继长三角、珠三角之后的第三大游艇黄金消费区,成为中国北方游艇制造业基地和海上旅游休闲中心,届时,山东半岛东南沿海一带将成为名副其实的东方夏威夷。
  海运量的持续增长,油船、散货船、集装箱船船队的迅速扩大,国际船队结构调整以及近年来安全环保标准的提高给修船市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目前,国内5万吨以上的修船坞已达200多万载重吨,2004年,我国大中型修船企业总产值首次突破100亿元。但由于我国修船业基本是以打砂、除锈、油漆、换板等低附加值的修理业务为主,我国在世界修船市场上的份额仅占到2%-3%左右。国际上,豪华游轮、海上石油钻井平台等高附加值的修理与改装业务,我国承接量微乎其微。目前,山东青岛海西湾造修船基地项目已经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准。围绕海西湾造修船基地,一批船舶配套企业正在聚集,预计“十一五”末,青岛地区将形成年产值300多亿元的船舶产业集群。
  针对山东船舶制造业面临的实际情况,为把我省船舶工业建设成为我国东部沿海重要的现代化船舶修造业基地,培育和发展山东船舶产业群,专家提出如下建议:正确认识船舶制造业对山东省经济发展的作用和地位,船舶工业具有一次投入、多年受益、技术先导性强、产业关联度大等特点,同时,船舶工业是海洋产业发展的基础;因地制宜,确立山东船舶工业发展的科学指导思想,依托区位与资源优势,以国内外市场和产业利润为导向,确立不对称竞争发展方针,促进船舶产业集聚发展,推动船舶工业产品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实现船舶工业跨越发展;大力促进山东船舶配套业、游艇业和修船业的发展;通过推进技术进步、加强行业协调与指导、解决资金和人才瓶颈等措施,解除山东船舶制造业发展的制约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