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海洋公益科研项目座谈会由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组织在中国海洋大学学术交流中心召开。会上,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汇报了承担的国家海洋公益科研专项“黄渤海重点海域贝类养殖环境安全评价及其监控体系技术研究”和“黄河入海口海参池塘生态养殖模式研究”的2009年度项目执行情况。
“黄渤海重点海域贝类养殖环境安全评价及其监控体系技术研
究”项目完成外业调查9个航次烟台四十里湾、莱州金城湾、荣成桑沟湾、黄河三角洲四个海区的水质、沉积物、生物体三大类71个参数检测,获得数据30000多个,初步掌握了四个海区贝类不同生长阶段主要影响贝类质量的理化因子;贝类体内氨基脲评价技术、贝类养殖海区微生物评价技术、药物残留与贝类安全评价技术研究等13个子课题如期进展。2010年将继续进行外业调查和汞、铜、砷等重金属对扇贝、牡蛎等抗氧化酶值的影响研究;氨基脲的环境行为的研究;重金属和贝毒风险路径研究;贝类体内大肠菌群、细菌消除技术研究;贝类质量与环境安全评价技术研究;贝类养殖海域风险预警技术研究等,争取2010年底形成完善评价体系。
“黄河入海口海参池塘生态养殖模式研究”项目重点进行了黄河入海口沿海养殖池塘参礁生态效应研究、池塘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变动特征与调控技术研究、池塘生态(水质、底质)调控技术研究及微生态制剂的筛选、池塘养殖海参生物学研究、海参池塘养殖容量研究,在多处示范养殖1000亩,带动周边养殖30000亩,东营市规划养殖30万亩,基本形成黄河三角洲海参池塘养殖新模式,顺利完成了项目年度计划。2010年,将提出黄河三角洲海参池塘生态养殖技术操作规程并编写推广材料,开办养殖推广培训班。
“黄渤海重点海域贝类养殖环境安全评价及其监控体系技术研
究”项目完成外业调查9个航次烟台四十里湾、莱州金城湾、荣成桑沟湾、黄河三角洲四个海区的水质、沉积物、生物体三大类71个参数检测,获得数据30000多个,初步掌握了四个海区贝类不同生长阶段主要影响贝类质量的理化因子;贝类体内氨基脲评价技术、贝类养殖海区微生物评价技术、药物残留与贝类安全评价技术研究等13个子课题如期进展。2010年将继续进行外业调查和汞、铜、砷等重金属对扇贝、牡蛎等抗氧化酶值的影响研究;氨基脲的环境行为的研究;重金属和贝毒风险路径研究;贝类体内大肠菌群、细菌消除技术研究;贝类质量与环境安全评价技术研究;贝类养殖海域风险预警技术研究等,争取2010年底形成完善评价体系。
“黄河入海口海参池塘生态养殖模式研究”项目重点进行了黄河入海口沿海养殖池塘参礁生态效应研究、池塘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变动特征与调控技术研究、池塘生态(水质、底质)调控技术研究及微生态制剂的筛选、池塘养殖海参生物学研究、海参池塘养殖容量研究,在多处示范养殖1000亩,带动周边养殖30000亩,东营市规划养殖30万亩,基本形成黄河三角洲海参池塘养殖新模式,顺利完成了项目年度计划。2010年,将提出黄河三角洲海参池塘生态养殖技术操作规程并编写推广材料,开办养殖推广培训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