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貂,人们的第一反应会想到雪白、顺滑的皮毛,然而当记者真的走近这些天生美丽的尤物时,一阵难闻的气味让人窒息,真正体会到了养貂人的不易。胶州市马店镇韩家村曾宪伟有着十年的养貂历史,从什么也不懂到现在满腹的养殖经验,一路走来,一路坎坷,一路心酸,一路泪水,一路致富喜悦。今年曾宪伟的貂因其毛色光泽、品质佳卖到了白公貂430元一只的最高价。
1996年,曾宪伟从一名民办教师回归成农民,作为村里的“文化人”如何带领乡亲致富?他做了很多尝试。2002年他瞄上了特色养殖,先是弄了50只狐狸,由于没有经验单独养殖成活率太低。受到重创后,他专程到胶南市一家养殖厂学习,这一待就是两个月,学管理、学育种。有了养殖技术垫底,他东拼西凑,投资1.8万元引进40只狐狸、80只貂、20只貉子,在村外建起1.6亩的养殖厂,开始尝试特种养殖。
养殖书、养殖频道、外地学习成为曾宪伟增加养殖经验的重要途径,如今谈起养殖来他是“满腹经纶”:从育种开始,将产量5个以上的、遗传基因较好的貂进行留种;在养殖过程中,经常给貂称重,让它既不能太胖也不能太瘦,尤其是孕期的貂胖瘦更重要,胖了、瘦了都有可能没有奶导致幼崽的死亡;饲料一定要保持新鲜,尤其是鸡、鸭、鱼肉一定不能坏,肉和蔬菜的比例要精,70%的肉、20%谷物、10%的蔬菜,蔬菜以胡萝卜为主,保持貂的蛋白质、维生素等符合标准,这样貂的毛色好、不容易生病;在交配时也需要注意貂的胖瘦以及不能近亲交配。一年两次疫苗,发现咳嗽及时吃兽用土霉素,更重要的是他学会了自己给貂打针及时控制病情。通过多年的摸索如今他养的貂产仔率从100个母貂产200个仔增加到400个仔,成倍提高。
说起这两年的养殖市场,2008年的经济危机让他记忆犹新。“年前公貂还是300元一只,觉得价格有点偏低没舍得买,转过年来价格一下子跌到了170一只,这600多张貂皮一下少赚了7、8万,但是也不敢留了,一年20万的流动资金逼着我们必须出手。”曾宪伟笑着说。吃一堑长一智,他现在不光看养殖知识还每天必看新闻随时观察经济动态,做到胸中有谱,心中不慌。
如今,曾宪伟的养殖规模不断扩大,2000多只貂、还有部分狐狸、獾。为了保持饲料的新鲜,今年他投资五万元新建了存储量达20万吨的冷库。每年20万的收入让他成为十里八乡的养貂大户。(记者 韩家云 通讯员 谭红军 孙君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