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经济 > 正文

83岁老翁:让“癞蛤蟆”吃上“天鹅肉”

2010-08-24 17:12:35   作者:创新2009   来源:www.cxsdw.com   点击:
0

    圈养大雁,用大雁粪便和加工大雁产品的下脚肉料生虫,用蛆虫喂养林蛙,这是现年已83岁高龄的老党员,退休老县长马流同志探索走出的一条成功生态养殖之道,经过十几年的试养和繁育,目前已获得成功。
  1990年,马流同志从安丘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职位上光荣退休,但喜爱农业和养殖业的他却退而不休,他不顾全家人的劝阻,毅然执着的搞起了生态养殖业的探索。1992年,他与在东北的安丘人的谈话中得知东北林蛙(哈士蟆)价格昂贵时,萌生了一个大胆的念头:东北的蛤蟆能否在安丘放养?第二天,他从书店里买来有关林蛙方面的书,从书中他进一步了解到了我国林蛙的生活习性和开发价值。
  林蛙又称蛤士蟆,是我国一个珍贵的蛙种,它不但可以美食,对人体除了有健身大补之功效外还具有可贵的药用价值。但该蛙种对生长环境条件要求比较高,需要既要有山林野草,又要有充沛水源,这样一来,东北林蛙能否适应安丘市地域的自然条件呢?马流决定大胆探索一下。1992年秋后,70多岁高龄的他亲赴吉林省长白山实地考察,几天后,他带回了600对林蛙,在全国著名风景区青云山地域,选择了一片既有山林,也有水塘的地方进行放养试验,通过仔细观察发现:东北林蛙很快就适应了这里的自然环境,初步试养获得成功。两年后,马流又先后两次从东北引进蛙种1200对,投放到拥有20亩水面和十亩山林的范围内放养。十年过去了,目前这里拥有林蛙50万只,成为全省最大的林蛙养殖场。
  林蛙靠摄取昆虫类肉体生物成长,随着林蛙存养量的不断增多,在有限的区域内靠自然类昆虫,已经不能满足林蛙们的生长需要,怎么办?2006年,喜欢探索的马流从青岛市引进了100对美洲雁进行圈养繁育,由于养殖得法,几年之后,他的大雁养殖场就具有了存养量5000只的规模。大雁的养殖成功了,马流又把目光盯在了雁产品加工上,他高薪从南方聘请了加工技师,利用独特的配方和技术,成功的把雁产品推向了市场,很快受到了消费者的欢迎。与此同时,在大雁养殖和加工的过程中,不断产生大量的粪便、死雁以及加工雁产品剥离出来的废弃肉质下脚料,这些垃圾如果得不到妥善处理便会影响卫生与环保,怎么办呢?这一次马流又犯了难。
  有一天,角落里一只生出大量蛆虫的死鸡启发了马流的灵感,他想:死鸡能够生出蛆虫,那么大雁的垃圾也一定能够生出,而蛆虫正是林蛙的美食,如果将大雁的垃圾投放到林蛙的生存空间,不是解决林蛙食源不足的问题有效办法吗?说干就干,马流把一部分大雁垃圾投放到林蛙场一个地方,进行试验,几天后果然成功,无数蛆虫从这些大雁的垃圾中爬出,林蛙们蹦蹦跳跳纷纷争食。
  就是这样,83岁的马流老人,人老心年轻,他凭着对生活和生命的热爱与细心留意,开创出一条变废为宝,以废生财的可持续性发展的生态养殖之路。
  为了将中国林蛙养殖这项生态产业做大做好,为了增加农民收入,拉动一方经济,马流准备把他的事业推向社会,他希望有具备林蛙生长条件的山区、库区的农村和农民加入到这项事业中来,共同走上饲养大雁和林蛙的创富之路上来。“抛砖引玉,以点带面”是马流的工作作风,也是他作为一名老共产党员、退休老干部,奉献给人们的高风亮节。(马培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