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科技部、农业部、中宣部等八部委在北京举行全国科技特派员工作会议暨农逊科技创业行动启动仪式。550名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受到表彰,蓬莱市农业局高级农艺师杨逢光榜上有名,烟台共有两人获此殊荣。
改革创新 筑巢引凤
今年67岁的杨逢光,是蓬莱市早期为数较少的高级农艺师之一,擅长葡萄栽培管理和葡萄品种的选育。1999年从园艺副场场长的位置退休之后,中粮长城葡萄酒(烟台)有限公司立即聘请他担任基地部副经理,具体负责酿酒葡萄基地建设和技术指导工作。杨逢光深入葡萄园,调查研究,发现果农为追求产量单纯使用化肥,忽略葡萄的质量,造成含糖量不高,病害严重,架型不合理的问题。为此,他和助手任玉华博士经反复研究,提出了“改善架型、合理限产、老化树龄、优质高端”的葡萄基地原料生产理念,该理念在中粮基地推广后,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其他酿酒企业纷纷前来取经学习,带动了蓬莱市葡萄与葡萄产区栽培peng架势和模式的改革。
杨逢光在国内首先编写了“无公害酿酒葡萄生产技术规程”,提出按标准化要求进行生产,受到了国家质监总局、国家标准委领导的一致认可,获“创新贡献二等奖”。为了保证标准化生产的统一性和先进性,杨逢光采取了土地合法承包、相对集中规模、统一技术措施、统一供应农资、统一收购产品的“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使农民很快学到了先进科技知识,在标准化生产中取得了效益,基地葡萄亩增收1500多元。企业有了优质原料,为酿制高档葡萄酒奠定了基础,保证“长城”葡萄酒占领高端市场。
标准化优质葡萄酒基地建设的经验,带动了蓬莱市葡萄产业的发展,吸引了张裕、王朝、华东百利、香格里拉等50多家中外葡萄酒企业来蓬投资建厂,葡萄基地由2001年不到6万亩,发展到2009年的13万亩,葡萄基葡萄酒行业成为全市四大支柱产业之一。
科研攻关 硕果累累
2004年,蓬莱市开展实施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杨逢光成为首批科技特派员之一。他深感责任重大,担子沉重。为此,他带领基地部的科研人员,深入研究制约葡萄及葡萄酒产业发展瓶颈问题,抓住重点,进行科研攻关。主持了“酿酒葡萄优质资源的引进和研发”良种工程项目,从2004年开始启动,先后从法国、意大利、德国、西班牙等国引进了优良品种57个,优良砧木品种13个,苗木50000多株;筹建了国内第一个工厂化嫁接苗木生产企业。现在已向国内新疆、宁夏、内蒙、河北、山东、甘肃等省推广优良嫁接苗木500多万株,优良品种种苗2000多万株。五年来,杨逢光承担国家、省、烟台市科技计划7项。同时,于市果树医院联手,编写了“葡萄栽培技术规程”“无公害酿酒葡萄”两项地方标准,“葡萄苗木”“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水果产地要求”得到国家农业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的认可。
声名鹊起 奉献不止
标准化生产经验的全面推广,让杨逢光名声在外。邀请他去传授技术指导生产的企业接连不断。2007年栖霞市西城镇成为张裕公司的葡萄基地,可初次发展葡萄生产,对基地建设毫无头绪。镇政府找到蓬莱市政府求援,作为科技特派员,杨逢光先后四次下栖霞,从基地的设计规划,良种引进,到栽培管理、果农的技术培训,都提出了详细的方案,镇政府采纳了他的意见,基地建设没走弯路。原烟台市委书记焉荣竹去检查工作时,对基地建设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两年来,聘请他去指导的企业排成了队。今年2月份,杨逢光毅然放弃了优厚的待遇,辞去了基地副经理的职务,专门从事企业的技术指导工作。3月份盛唐酒庄在登州街道办事处于家沟村筹建,多次来邀请他去现场指导。回到家里不是打开电脑了解国内外葡萄产业发展动态,就是翻阅期刊,整理资料。家务活从不粘手,老伴诙谐的说:“家成了你的旅馆、饭店。”
谈到今后的打算,杨逢光满怀深情地说:“党培养我有一技之长,葡萄产业飞跃发展,让我有了用武之地,我要为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农村经济发展贡献菲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