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创新人物 > 正文

高从堦:加快发展海水资源利用产业

2010-04-06 17:16:44   作者:创新2009   来源:www.cxsdw.com   点击:
0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水淡化和水再利用学会理事长高从堦

  海水利用技术主要是以海水制取淡水、代替淡水和从海水中提取盐、钾、溴、镁、锂、铀等及其深加工。该技术在挪威、美国、以色列、英国、印度、西班牙、委内瑞拉、印尼和我国得到广泛应用,不断推动新兴产业的崛起。
  一、国际海水资源利用已形成巨大产业发展规模
  一是海水淡化技术已经成熟,效益显著。世界上最大的多级闪蒸(MSF)、多效蒸馏(MED)、反渗透(SWRO)淡化厂规模日处理能力分别达46、24和33万立方米。2008年世界脱盐厂达13869个,脱盐水(装机容量)日处理能力达5200万立方米以上,解决了近2亿多人的用水问题。
  二是海水直接利用领域不断拓宽。海水冷却、海水脱硫和海水软化成为海水直接利用的重点方向。世界年海水冷却用水量超过7000亿立方米,海水循环冷却单机日处理量达15万立方米。由于海水脱硫效率高,节能环保,因而在工业脱硫中被大力推广。海水软化水为解决海上油田的注入水源开辟了新途径。
  三是海水综合利用产业化进程加快。海水(苦卤)中的食盐、钾、溴、镁等是重要的基础化工原料,铀、锂、氘等是重要能源和战备物资,陆地资源储量极少。目前,世界每年利用海水提取食盐约5000万吨、镁及氧化镁300多万吨、溴50万吨,制烧碱5000万吨。以色列从海水中提取钾、溴等并进行深加工,年产值达10多亿美元;美国仅溴系列产品就达100多种。
  二、我国海水利用产业化发展基础好,前景广阔
  我国反渗透、蒸馏法海水淡化技术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反渗透海水淡化单级生产能力达到万吨级,其示范和应用成效明显。目前,已在运行、正在建设和计划建设的工厂规模日处理能力分别为29.5万立方米、26.8万立方米、20万立方米。
  海水直接利用在沿海城市逐步推开。国家从挪威引进了海水脱硫技术和设备,在深圳成功投入运行。由中国海洋大学承担的国家863探索项目纳滤软化海水油田注水试验获得成功。香港每天冲厕用海水量达35万立方米,占全部冲厕用水量的70%。青岛已建成46万平方米海水冲厕示范工程。我国的海水综合利用技术水平处于世界先进行列,其中年均海水制盐3500万吨、烧碱约2000万吨;海水提溴约15万吨,成为继美国、以色列之后的第三产溴大国;海水提钾约5万吨、镁化物产品约40万吨。海水淡化设备制造业发展良好。杭州、贵阳建立了反渗透复合膜生产线,天津、上海已为国内外加工制造了热法海水淡化设备,大连、沈阳试制了海水高压泵,特别是我省的德州建成了年产2万支的海水淡化压力容器生产线,青岛已向国外出口了多套日处理规模4500立方米的MED海水淡化设备,为今后海水利用产业化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对我省大力发展海水资源利用技术的建议
  山东省海水资源利用技术和产业发展较快。目前,青岛、烟台、威海等市在海水直接利用方面具有良好的基础,规模不断扩大,领域逐步扩宽;在海水综合利用方面,海水制盐和海水化工已形成产业化。鉴于目前海水利用的成功技术与经验,建议我省加快发展海水资源利用技术产业。
  (一)建立健全海水利用政策法规体系。研究制定《海水利用管理条例》;建立多元化的海水利用投入保障体系;制定鼓励海水利用发展的优惠政策。
  (二)组建海水利用工程实验室。依托中国海洋大学、山东海洋化工科学研究院等,组建海水利用工程实验室(或产业化研发平台),加快自主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和新器具等核心技术开发,对“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关键技术”进行科技攻关,形成海水综合利用的强力支撑。
  (三)建立山东海水资源开发利用产业化基地。依托中国海大、化工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大企业集团,形成研究开发、设计、装备制造和配套一体的新机制。发挥海水淡化、氯碱、纯碱、脱硫和综合利用等共性技术和关键设备开发的优势,加快关键技术的国产化和产业化,建立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标准体系,大力培育技术市场,形成优势明显、竞争力强的海水利用装备制造基地。
  (四)加快海水利用示范城市和示范区建设。在推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中,以日照、青岛、烟台为第一批海水利用示范城市,并在沿海七市分层次建立海水淡化、直接利用和综合利用示范工程、示范区,促进海水利用技术产业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