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日,烟台下发《关于成立烟台市创新驱动推进委员会的通知》,正式成立烟台市创新驱动推进委员会(以下简称“创新委”),由市委副书记、市长张永霞任创新委主任。创新委主要职责是负责统筹领导、协调全市科技创新工作,研究审议有关发展规划、行动纲领、政策措施、重点项目布局等重大问题。创新委办公室设在市科技局,局长李勇军兼任办公室主任。此举对于烟台市进一步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烟台市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到事关全局和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来抓,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核心,以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为主线,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为推动全市经济行稳致远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突出产业创新,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全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从2011年的4709亿元发展到2015年的6432亿元,年均增速8.2%,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由2011年的38.69%提高到2015年的41.11%,高出全省8.6个百分点,产值和比重均居全省第二位。全市已经形成了电子信息、新材料、先进制造、生物医药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格局,四大领域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到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总数的90%以上。2015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301家,其中销售收入过百亿元3家、过十亿元18家、过亿元105家。
突出企业创新,全市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十二五”期间,先后组织实施省级以上各类科技项目1132项,获得国家科技奖励19项,省级奖励191项,获奖层次和数量均居全省前列。目前,烟台市是全国唯一获得4项以上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地级市。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达6家。重大科技项目开展,有力推动了烟台市海工装备、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一批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
突出载体创新,全市创新平台建设不断强化。以企业为主体承建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283家,其中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家、国家重点实验室1家、国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家、国家农业科技园区2家、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4家;全市纳入统计范围的科技企业孵化器10家,其中国家级4家,孵化器面积50万平米。
突出模式创新,全市产学研合作不断深入。“十二五”以来,烟台市企业先后与中科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山东科学院、中国海洋大学等257所国内高校院所进行对接合作,积极开展协作研发、共建平台、人才培养等科技合作,实施合作项目779项。成功引进上海药物研究所烟台分所、中科院计算所烟台分所、沈阳计算所烟台分所等一批高层次科研机构入驻烟台,积极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
突出制度创新,全市科技创新环境日益优化。相继召开了全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全市科技创新大会等重要会议,大力倡导科技创新。改革科技经费支持方式,设立3000万元的“科技信贷风险补偿专项资金”、2000万元的“天使投资引导基金”和1000万元的“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综合运用“投”、“补”等方式,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科技创新领域,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建立公开透明、科学高效的科技管理机制,加强科技立项和科技奖励工作在申报、专家评审、项目确立等方面的全程公示。科技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全社会R&D经费投入由2011年的112.3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163.8亿元,R&D经费投入占GDP的比例由2011年的2.29%增长到2015年的2.54%。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意见》、《烟台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烟台市科技信贷风险补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性文件,科技创新政策环境进一步优化。
(通讯员 付东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