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11月25日,首届山东农业科技智库高层论坛在济南举行。论坛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与实践”主题,通过与会专家深入研讨,在诸多领域达成了共识。
会议认为,山东省农业各产业比重基本稳定,但内部结构不够合理,种植业产值占总产值的50%以上,比重过大,小麦玉米种植面积占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92.3%,过于单一。畜牧业产值占比为26.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5个百分点。同时,主要农产品自给有余,但部分产品结构性短缺严重,尤其是饲料粮缺口较大。另外,还存在新型经营主体发展迅速但占比较低,农业生产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特征依然显著,务农人员年龄偏大等问题,制约了农业现代化发展。
会议认为,山东在稳定小麦面积的基础上,应调整玉米生产侧重点,减少口粮玉米生产,增加青贮玉米。并且,改革小麦玉米单一种植模式,探索建立以粮豆轮作、粮油轮作、粮饲轮作为主的耕作制度,推广玉米花生宽幅间作等粮油均衡增产模式。同时,注重挖掘滩涂、荒山、荒坡等潜在土地优势,按照以养代种、以种促养的原则,大力发展青贮玉米、苜蓿等高品质饲草,逐渐建立粮经饲协调发展的三元种植结构。
2016年初以来,山东省农科院开始筹建山东农业科技智库,7月13日智库建设方案通过专家组论证。智库针对我省农业农村经济和农业科技发展中在一定时期内存在的重大战略性问题,确定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农业与农村改革发展研究等四个稳定研究方向。
山东农业科技智库首席专家刘涛研究员表示,下一步通过搭建山东农业经济数据收集分析平台、农业政策分析决策平台和智库研究学术交流平台,力争用3至5年时间,建成省内一流、国内有较大影响、特色鲜明的农业科技智库,成为省委、省政府农业重大决策的支撑平台。
会议呼吁,要调整优化品种结构,加大优质专用安全产品生产。调整产品结构,减少大路产品供给,增加市场紧缺的优质高效高端产品供应。加大对名特优产品的提纯复壮,推进名特优新产品区域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实现提质增效。同时,调整优化农业内部结构,实现各产业协调发展。
本次论坛由中共山东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山东省科学技术协会和山东省农科院联合主办。国务院参事何秀荣、中国人民大学农村与农业发展学院院长唐忠、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所长王东阳,山东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专职副主任郭训成、中共山东省委农工办副主任杨炳平、山东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秦维强、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兴国,山东省农科院党委书记周林和院长万书波等出席论坛。
(记者 苏伟 通讯员 王祥峰)
<--EndFrag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