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新闻 > 正文

打造山东对接京津冀技术转化桥头堡

2016-09-27 19:24:49   作者:杨兵 王喆   来源:本站整理   点击:
0

   本报讯 由山东省科技厅、德州市人民政府主办的中国·德州首届京津冀鲁技术交易大会近日成功召开。大会旨在打造全面对接京津冀鲁的重要载体,在更高层次上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区域经济协作,畅通企业、科研机构、金融资本的合作通道,实现产品市场、技术市场、资本市场的有机融合,努力把德州建成区域性技术交易中心和山东对接京津冀技术转化的桥头堡。
 
“山东省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揭牌
    记者了解到,此次技术交易大会规模空前,备受瞩目。山东省副省长王书坚,中国科协副主席、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冯长根,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学校长孙宝国,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光电研究院副院长顾逸东,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交通大学教授王梦恕,科技部机关服务局局长王立宽,科技部火炬中心副主任盛延林,山东省科技厅厅长刘为民,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副主任李建聪以及京津冀鲁587家高等院校、科研院所,30家军工科研院所,109家国内知名科技服务机构、科技金融机构,山东17市科技局和114家省内企业,1238名嘉宾参加会议。德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勇,德州市委副书记、市长陈飞等出席活动。
    大会开幕式上,王书坚、盛延林为“京津冀技术转移协同创新联盟理事单位”揭牌;刘为民、陈勇为“山东省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揭牌。
    刘为民在致辞中说,近年来,山东省全面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加快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构建起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创新发展新格局。本届大会既是落实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重要举措,也为山东企业与京津冀科研机构交流沟通、对接合作搭建了新平台。山东各地科技部门和企业要充分用好这个平台,全面对接京津冀科技资源,合作一批大院大所,共建一批研发机构,转化一批科技成果,带动山东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同时,希望京津冀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科技服务机构到山东开展合作,强化协同创新,实现共赢发展。
    盛延林指出,京津冀鲁四地产业差异性强,创新合作的空间和潜力巨大。本届大会是德州进一步落实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建设“一区四基地”进行的有益探索。我们将继续支持京津冀鲁地区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支持德州积极对接京津冀鲁产业和创新资源,共建一批产业基地、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技术转移和创业机构孵化网络,打造开放协同创新平台,推动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科技成果转化一体化新格局。
    开幕式上举行了重大科技合作项目签约仪式。禹城市与中国生物发酵产业协会共建生物技术孵化基地暨生物制造(禹城)研究院等30个重大科技合作项目现场签约,涉及科技创新成果引进、创新平台共建、校地战略合作等多个方面。
                  
集中签约项目336  拍卖技术交易额1.85亿元
    据了解,大会主要活动包括科技创新成果展、项目路演推介、科技成果拍卖会、项目签约仪式等。
    科技创新成果展共设3个展厅、2个功能区,其中,主题展厅展示了德州市政策环境、科技平台、科技合作、科技服务、科技人才、科技金融、新兴产业等7个专题总体情况;京津冀鲁科技创新成果展厅共展示来自59家高校、科研机构109项重大科技成果。科技服务功能区,北京国知专利预警咨询公司、和君资本公司、山东华元融资租赁有限公司、启迪之星(北京)投资管理公司、中关村天合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中心、深圳意谷设计公司、长城企业战略咨询研究所、中都国脉资产评估公司等8家国内顶尖科技服务机构为参会企业提供科技咨询、科技评估、知识产权、科技金融、技术转移等服务。大会观展人数达5000余人。
大会集中签约336个项目,其中: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项目144项,共建研发平台合作59项,人才合作55项,战略合作协议46项,融资项目32项、融资金额16.8亿元。共涉及228家企业与130家高等学校、105家科研机构、29家科技金融机构。
    此外,大会共成功拍卖技术交易项目48项,涉及23家高校、科研机构,38家企业,交易额1.85亿元。(杨兵 王喆)
<--EndFrag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