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 郭萍萍 记者 秦昊)为推动山东省“海上粮仓”建设,加快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更好地为东营渔业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7月27日,东营市海洋与渔业局、东营市河口区人民政府与山东省海洋生物研究院三方科技协同创新——“海生·河口”科技精准对接正式启动。
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厅长王守信,东营市委副书记郑建军,河口区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苟增杰出席会议并讲话。东营市副市长杨同柱主持启动会。
据介绍,东营市海洋资源丰富,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现代渔业产业发展,积极推进特色渔业和海洋牧场建设,产业发展潜力巨大。河口区作为黄河三角洲的典型代表,区域特色突出,正努力把渔业打造成为本地区主导产业和海洋战略性产业。近年来,东营市乃至山东海洋环境和资源压力日趋增大,渔业生态化、集约化、设施化水平亟需提高,传统渔业发展空间有待拓展。进入“十三五”创新发展新时期,渔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对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提出了更迫切的需求。
山东省海洋生物研究院作为省级科研院所中的佼佼者, 成立60多年来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强化产业技术应用,始终把服务产业和基层为己任,为山东海洋渔业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科技服务。该院拥有国家、省级研究试验平台10多个,先后承担了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500余项,在海洋资源开发、海水增养殖、水生动物疫病防控、渔业设施设备、水产品加工、海洋生态与环境保护等领域拥有雄厚的技术研发实力和丰富的产业开发经验。
在多次开展产业调研、技术交流基础上,经多层次、各方面协商,东营市海洋与渔业局、东营市河口区人民政府和山东省海洋生物研究院决定开展渔业科技精准对接,更好地发挥各方优势,全面推进东营市“海上粮仓”建设。
针对黄河三角洲渔业产业技术需求,“院、区、局”三方以建设国际领先的渔业科技协作创新示范平台为支点,依托山东省虾蟹类、贝类、刺参产业创新团队,与当地大型渔业企业开展“一对一”的科企精准对接、协同创新,研究近海养殖容量,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发展生态循环养殖,加大增殖放流力度,发展休闲渔业,提高产业效益水平。开展新技术、新模式、新装备的研发与示范,高起点建设可视、可测、可控的底播型海洋牧场,拓展蓝色经济空间。建立“海洋科技+”产业服务模式,立足河口,服务东营,强化人才、技术、信息服务,面向产业提供全方位支撑,有效提升产业发展质量,推动东营市和河口区海洋与渔业特色产业创新发展。
王守信厅长在讲话中表示,“十三五”是“海上粮仓”全面建设的攻坚期,要全面完成“海上粮仓”各项任务,实现我省现代渔业大发展,就要紧紧依靠科技拓宽发展空间,深化科技与产业融合,让科技创新成为驱动发展的新引擎。他希望此次“院、局、区”三方科技合作,要为东营市渔业发展提供有力技术支撑,为企业提供实实在在的技术指导和服务,要探索科技协作新模式、新机制,打造代表性广、适用性强、可复制的产业协作“海生·河口”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