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明举是费县果业管理局高级农艺师,也是临沂市农技圈里的名人。
作为一位在基层推广农技近20年、同时作为科技特派员和“三区”科技人才选派到平邑进行科技帮扶的农技人,徐明举就想着两件事:一是让农民学好技术,二是让这些技术真正落地。
从传统的办培训、发材料、通过村里大喇叭讲,到跳出这些固化形式,探索借助公共媒体、网络通讯手段扩大受众群、提升精准度,他在一步步“过河”。
如今,依托远程直播视频网、QQ群、博客、微信公众平台,吸纳山东省水果创新团队、山东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的前沿果树科技,线上多重互动、线下观摩交流——徐明举探索的这种互联网+农技公益推广模式逐渐清晰。以层次丰富、立体生动、直观可感的服务,该模式形成的影响力使徐明举在省内乃至国内的果树种植户中都颇有知名度。
果农乐聚新农民
3年前,潘玉才在平邑县包下500多亩山林荒地,种起了苹果、桃树、樱桃等。开始他也跟不少外行人一样,以为种果树简单。但很快他就发现,施肥、修剪、喷药、防虫……事事都不易。后来,在一次果树技术培训班上认识了徐明举,并邀请他到果园去看看。那天徐明举冒着酷暑,转遍了他包的山场,并在此后多次从费县赶来,现场指导潘玉才管理。“我常看徐老师的视频。他还有个公开课,我就经常去他微信看看。”潘玉才说。
事实上,国内许多果农户都是先在网上认识徐明举的。2011年底,徐明举创办了果农乐视频网,迄今已累计制作、发布视频700多个,点播量超1500万次。每周一至周五晚上8点,不少果农都会准时守在网上。来自枣庄的宋允成种了30多亩桃树,平时农活再忙,晚饭都准时。“八点前吃完,泡上茶,就等着徐老师上线开讲。”宋允成说。
按时听课的,都是规模种植户。“年龄多在30岁至55岁之间,跟传统农民大不一样。”谈起聚集在果农乐视频网周围的“新型农民”,徐明举说,“他们肯定是未来农业的主力。”
从前沿引来科技
都说“庄稼活儿不用学,人家干么咱干么”,但这句话对“新型农民”并不适用。他们以农为职,对种植要求更专业。桃农宋允成一句话就道出了新旧农民的差别:“以前种桃都追求产量,现在都讲究提升品质。”
专业种植对技术、知识的要求更高。徐明举对这一点深有感触。“如果只提供常规的技术讲解,果农乐不会有这么大的吸引力。”在实地指导、视频讲课中,徐明举巧妙地将知识与技术及时、新颖的结合了起来。当然,结合的前提是,他需要为果农乐不断“充电”:一方面,他得熟悉田间地头的需求,另一方面,还要洞悉农业前沿的科技。于是,省内、国内各大重要农业技术培训交流会现场都有徐明举的身影。
2012年,徐明举拜师山东省水果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山东农业大学果树学教授陈学森,并成为山东省水果创新团队专家成员之一。由此,山东农业大学、山东省社科院、青岛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的一些技术成果开始经由果农乐平台直接落地。
把“执行”当成核心
在费县上冶镇城南头村,有一块70来亩的桃园。桃园的主人陈娟现在说起来还后悔:“2012年栽的苗,2013年认识徐老师,上网听课,实地观摩,学了不少知识,可半信半疑,没有实施。”后来看果园真要耽搁了,她才赶紧请徐明举到现场指导。此后,这片桃园的修剪等种植管理,全按徐明举教的干。
“农技推广,关键在农户的执行力,”徐明举说,“再好的技术,你讲了,农民听了,但听完就散了,回去还是走老路,那就等于没推广。”为了让果农户实施新技术,徐明举除了在网上用视频展示,还频繁发起网友聚会。来自山东省内外的果农,因网结缘、同业相连,聚到一起看果园,对果树种植技术各抒己见。仅从2012年起算,就举办了30多场,聚会果农达3000多人。
2015年初,徐明举自建了一块十几亩的教学基地。他把“徐明举劳模创新工作室”的牌子挂到了果园里。
这片果园很奇特:作物品种多,地膜也分黑白塑膜、无纺布膜等好几种。“没指望果园赚钱,就是想通过它让果农看得更直观。”徐明举说,有了基地,再加上一支经培训、筛选的技术能手组成的团队奔赴各地作业,从果农乐传出的技术在各地扎根会更深。
徐明举取得的成功,源于他的超前与创新,更源于他的坚持与努力。2001年,徐明举就已经开始运用视频了。那时候的他,骑着摩托车,驮着家里的电视机,提心吊胆地下村放影碟——他怕电视机摔了。再后来,徐明举又自掏腰包买了DV,录像后通过电视播放。他制作的18期《果业在线》,播放累计时长达1200小时。临沂市总工会常务副主席王向群称赞说:“这么多年,徐明举任劳任怨,体现了劳模精神。”
把牌子挂进果园里,把国内先进技术传播给农户,破解了果树产业技术“最后一公里”的难题。如今,果农乐名气逐年增加,山农大的不少学生都来联系实习。这让徐明举对未来发展有了信心:“接下来,我打算邀请更多的顶尖果树专家加入进来,努力把最先进的技术,最快地传给最需要的农民。”
(见习记者 张颖辉)
<--EndFrag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