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新闻 > 正文

因“河”而著名的“海”

2009-09-29 18:18:54   作者:记者 周传虎 特约记者 孙晓春 孙海冰   来源:www.cxsdw.com   点击:
0

东营港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陈安军向记者介绍东营港建设情况


  9月8日上午,记者乘坐的中巴离开滨州界。在东青高速东营北站收费口处见到了东营市科技局前来接站的宋健业副局长、杨来武科长等人。未来的两天,我们将在这块“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上继续我们的海洋科技之旅。

保护“地球之肾”


  黄河在这里结束她5464公里的奔腾。这里上百万公顷的土地几乎全部由黄河淤积而成,平均每年新淤土地3.6万亩。——对于这个只有26年历史的新兴沿海城市来说,似乎黄河比大海更著名,这里的“海”因“河”而为人所知。
  东营市海岸线长413公里,滩涂面积1200平方公里,-15米等深线以内浅海面积4800平方公理,境内生物、石油、天然气、盐卤、地热、贝壳等自然资源丰富,胜利油田已探明石油地质储量48.3亿吨,天然气地质储量2300亿立方米,岩盐资源储量5882亿吨,地热资源可采热水储量750亿立方米。
  湿地是自然界独特的生态系统,有“地球之肾”之誉。据统计,东营市湿地总面积约1410平方公里,占市域总面积的18%。15.3万公顷的黄河三角洲国家自然保护区拥有全世界暖温带保存最完整、最年轻、最广阔的湿地生态系统。
  近年来,针对湿地资源保护迫在眉睫,改碱难度大成本高等问题,围绕着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开发升级,东营市不断加强海岸、生态的研究与保护,先后组织实施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黄河三角洲生态系统综合整治技术模式与示范”、国家“973”项目“黄河三角洲胜利滩海油区海岸蚀退与防护研究”以及“黄河三角洲土地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及抗重盐、耐海水植物的规模化生产技术开发与示范”、“滨海盐碱地暗管改碱与生态恢复技术开发与示范”、“滨海湿地药用植物生态修复技术研究与示范”等项目,与中科院烟台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共建了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试验站,探索出了一套适合黄河三角洲新淤地特点的滨海耐盐植物高效利用、盐碱地高效改良、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技术。
  在中国石油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生态谷”项目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生态谷’是基于三个考虑,一是打造生态产业研发创新基地,为企业高效生态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二是园区建筑沿用了一系列生态化理念,比如冷暖电热泵、太阳能光电、屋顶绿化等;三是盐生植物绿化示范园要打造成一个生态、绿化示范园区,这里面集成了利用盐生植物改碱的一系列技术。”据悉,“生态谷”项目由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企业技术研发总部基地暨企业院士工作站、中澳生态科技城、黄河三角洲青年创业基地、国家生产力学院、盐生植物绿化示范园等六个功能区组成,项目总占地313亩,计划总投资5.4亿元。
  山东中凯风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生产风力发电设备的,集机械制造、系统开发为一体的东营市高新技术企业。该公司行政部经理蒋波告诉记者,随着全球能源资源和环境问题的突出,风电作为一种温室气体零排放的替代能源技术,被广泛认为有可能在未来取代传统的化石燃料。东营周边地区未来5年将完成9个风电场,2008年在建风场3个。为适应市场需要,中凯风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加快了投资与建设速度,今年可望实现产值1.1亿元。


 打造全国一流的现代生态渔业精品区


    东营市渔业资源丰富。目前,东营市黄河口大闸蟹养殖面积50万亩,其中湿地生态养殖面积35万亩;半滑舌鳎年育苗能力200万条,工厂化养殖面积2万平方米,海水及半咸水养殖面积2000亩;低盐水南美白对虾养殖面积14.5万亩。全市拥有渔业企业60余家,各类渔业产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组织20余家。
  近年来,围绕黄河三角洲大闸蟹、黄河口甲鱼、文蛤等优势水产品,东营市先后组织实施了37项国家、省、市项目,努力打造地方品牌渔业。“黄河三角洲刺参生态调控、无公害养殖技术研究”等项目的实施填补了东营海参养殖的空白,到目前,海参养殖面积已达4万亩。利用池塘渗水养殖南美白对虾的成功,则探索出了“上农下渔”的盐碱地开发新模式。
  规划建设面积30万亩的东营市现代生态渔业示范区以打造集养殖、加工、商贸、科研、旅游于一体的全国一流现代生态渔业精品区、样板区为目标。垦利县海洋与渔业局副局长路后起介绍,先期实施的4.1万亩起步区已完成投资2.69亿元,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基本配套,2.2万亩池塘开发建设已经完成,现代渔业研发中心和海水休闲观光一期工程相继开工建设。“现代生态渔业示范区有三个特点,一是生态高效,海水通过水库净化进入养殖区,养殖尾水进入盐场,实现循环高效利用,达到污染零排放;重点开发风电、地热等新型能源;建立完善的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积极推广生态健康养殖模式。二是科技支撑,我们与烟台大学联合共建了现代渔业研发中心和实验基地,搭建科研服务平台,组织设计创新项目,联合开展技术攻关。三是机制创新,市、县两级共同出资成立了黄河口渔业有限责任公司,实行‘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政府部门配套,龙头企业带动,当地群众参与,合作组织服务。”


 从陆地走向海洋


  近年来,随着陆上油气勘探的不断深化,出现了主力油气构造区块逐步向滩海延伸的趋势。作为国内最大的浅海采油厂,胜利油田海洋采油厂近15年来累计生产原油近3000万吨。2009年,该厂计划生产原油238万吨。由此,东营市海上油气开采及石油化工、石油装备制造等产业得到迅速发展。
  东营市先后组织实施了“海洋自升式平台电动升降及控制技术研究”、“海上油田螺杆泵斜井深抽工艺技术研究”、“顶部驱动钻井装置”、“中深井低温电动石油钻机的研制”等项目,使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技术体系不断完善。同时,通过高新技术的应用,海洋油气资源开发及装备制造也取得长足进展。目前,通过项目带动,胜利油田已经形成了包括石油地质、海洋工程、钻采工艺、信息管理和海上自动化控制相结合的浅、滩海石油勘探开发技术体系。
  而随着胜利油田的发展从陆地向海洋延伸,建设安全稳定的防潮堤坝和浅海石油开采桩基越来越重要。前不久,东营桩建水力插板技术有限公司、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口研究院、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工程学院共同开展的“水力插板技术应用研究”通过了省科技厅组织的成果鉴定,总体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板间连接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在盐及盐化工领域,围绕盐卤资源综合利用、盐化工产业链条延伸、石油化工精细化水平提高和海洋生物制品等,东营市开展技术攻关,不断优化海洋化工产业结构,先后组织实施了“移动式提溴装置、工艺的研制”、“甲烷氯化物技术研究与开发”、“两段提升管催化裂化新工艺”、“高活性海水小球藻养殖新技术”等项目,实现了盐化工和石油化工产业链条的结合。
  东营华泰化工有限公司是山东华泰集团的控股子公司,是一家以盐化工为中心,精细化工、氯碱、热电相配套的综合性大型化工企业。该公司副总经理王玉康告诉记者,目前,公司产品包括离子膜烧碱、双氧水、氯丙烯、重质碳酸钙、环氧氯丙烷等5大系列20多个品种,现有年生产20万吨烧碱、15万吨双氧水、5万吨氯丙烯装置,自备50MW电厂。“从2007年10月开工建设的50万吨离子膜烧碱项目,一期工程已于今年6月18日投产,二期工程也于9月1日开工建设。”


“四区一城”打造蓝色东营


  2009年以来,随着“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即将进入国家战略,东营市作为黄三角的中心城市,无疑迎来了自身实现大发展的又一次历史性机遇。根据《东营市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规划设想(初稿)》,在东营港和广利港之间1200多平方公里的临海区域规划了临港产业区、生态旅游区、生态高效农业区、高端产业区、黄河水城“四区一城”的产业格局。
  临港产业区规划面积232平方公里,依托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实行港区城联动,重点发展石油化工和盐化工、电力能源、现代物流,配套发展关联产业,建成环渤海地区重要的高效生态经济化工产业集聚区和能源供给基地。同步推进港城建设,建设一座现代化滨海新城。
    生态旅游区规划面积246平方公里,依托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突出“黄河入海、河海交汇、新生湿地、野生鸟类”原生态特色,打造集观光、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生态旅游胜地,塑造特色旅游品牌。
  生态高效农业区规划面积428平方公里,重点建设现代生态渔业示范区、高效畜牧区。现代生态渔业示范区,重点建设黄河口大闸蟹、海参、对虾、浅海贝类护养等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实施养殖、加工、物流、科研综合开发,建成全国一流的高效生态养殖基地和良种繁育基地。高效畜牧区,依托大型龙头企业,发展牛、羊、猪、禽养殖加工与物流,建成山东省重要的大型现代畜牧业示范基地。
  高端产业区规划面积210平方公里,依托东营经济开发区和胜利工业园,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石油装备、新材料、有色金属等六大高端产业,积极发展高端服务业,建成黄河三角洲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承载区。
  黄河水城突出湿地生态特色,引入黄河水,贯通现有城市河流、湖泊和湿地,形成独特城市风貌。重点推进体育公园、文化公园、科技公园、清风湖景区、广利河岸线“三园一区一岸线”工程建设。
  陈安军现任东营港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创造成就未来——东营港为黄河三角洲发展引航》是他前不久出版的一本专业著作。这本书的序言第一句话发人深省:“得港者得天下”。陈安军介绍,东营港经济开发区是全面实施黄河三角洲开发的龙头,是全省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突破点。目前,东营港两个5万吨级、两个5千吨级液体化工码头,已由中海油完成了初步设计,计划明年上半年开工建设。建成后,将进一步打开东营的出海通道,为区内现代化工、精细化工、电力能源和现代物流等临港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必要条件和坚实保障,为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做出积极贡献。

垦利县海洋与渔业局副局长路后起介绍东营现代渔业示范区

东营华泰化工集团副总经理王玉康接受记者采访

东营港在环渤海经济圈的区位图

 


 

上一篇:海上“走”滨州
下一篇: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