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是我国科研水平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学术机构——中国科学院的派出机构。
一个,是黄蓝两大国家战略叠加、发展前景广阔的活力之城。
当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与东营市的深度合作,能够碰撞出怎样的惊喜和火花?
作为中科院沈阳分院与东营深化合作的一件大事,4月20日,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与东营市签署全面合作协议,今后双方将在科技发展规划和技术、成果转化等方面开展密切合作,而这势必也将成为院地合作步入新阶段的一次重要契机。
近日,记者跟随中科院山东综合技术转化中心的工作人员深入东营,见证中科院沈阳分院和东营市这次共赢的牵手,同时也记录下中科院与东营市院地合作的一些足迹。
改变:“北大荒”变绿洲
按照含盐量不同,盐碱地可分为三类:含盐量3‰为轻度盐碱地,一般只适合种棉花作物;含盐量5‰为中度盐碱地,几乎什么都不能种;而含盐量大于8‰为重度盐碱地,便是“不毛之地”。据了解,仅在黄河三角洲地区的盐碱地面积就高达600万亩。
地处滨海盐碱地上的东营市,盐碱地含盐量在3‰-30‰之间 。建市以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多风、少绿、盐碱、荒凉的特征,被人们称为山东的“北大荒”。
然而,步入东营高耐盐经济植物种源繁育基地,一片片耐盐草皮欣欣向荣,“沙漠卫士”胡杨树健康生长,正在谷雨季节播种的工人与周边盐碱地的荒凉景色形成鲜明对比。这正是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与山东利全生态林业有限公司合作的实验基地。
东营区科技局的工作人员介绍,曾经由于承包土地含盐量过高,利全生态林业公司所种林木种苗无法成活而造成了重大损失。得知企业迫切需要科技支持的情况后,中科院山东转化中心积极联系中国科学院STS计划“滨海盐碱地高耐盐经济植物筛选与规模化繁育”项目首席科学家邢军武前往现场考察,促成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与企业的合作,建立了高耐盐经济植物种源繁育基地,解决了企业的发展难题并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产业方向。
“目前正在培育的新物种有60多种,今年我们会出售并种植一部分耐盐草皮”。利全生态林业公司的负责人告诉记者,以往为了城市绿化,很多地方要种树首先得建排盐管道,然后依次铺一层鹅卵石,一层细沙和一层客土,基本上一亩盐碱地的造林成本要两三万元。“而中科院培育的耐盐草皮可以适应东营的盐碱化土地,种植成本大大减小,而且不用换土、施肥,一旦推广则带来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共赢:盐碱地上创财富
而同样是从盐碱地里创造绿色财富,中科院烟台海岸带所衣悦涛副研究员则从市场需求出发,带领项目组致力于种植百姓最实用的轻盐碱地物种。
“盐碱地里难丰收”,过去这句老话成为东营盐碱地挥之不去的阴影。资料显示,面积5450平方米的黄河三角洲中,适宜农业开发利用的轻盐碱地占20%。以往,轻盐碱地只能种棉花,且产量低,效益不固定。衣悦涛为记者算了一笔账:保证正常自然环境的前提下,一亩棉花不加人力、农药种子成本的毛利润是1000元;而种植由项目组改良的菊芋品种,则每亩地产量可达1500——2000公斤,净收入能达到2000左右。
据了解,菊芋具有耐盐碱、耐旱、耐寒以及抗病虫害等抗逆特点,是盐碱地最适宜种植的耐盐经济植物。菊芋块茎可生产菊粉(菊糖)及低聚果糖,具有多种生物保健功能,已成为世界各国公认的食品配料,广泛应用于低热量、低糖、低脂等功能性食品、肉制品及医药保健品中,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从2011年起,衣悦涛带领着项目组在东营开展盐碱地菊芋种植示范与推广,目前已培训农民300人以上,推广种植面积达2000多亩,亩产1500公斤以上。
此外,为更好地进行产业化,在菊芋加工技术方面,烟台海岸带所项目组与东营蓝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开展合作,研发了可直接加工鲜菊芋和菊芋干片的连续逆流提取和压榨法生产菊粉新技术,有效的提高菊粉提取率至95%以上,同时降低能耗60%以上,粉纯度达到90%以上,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发出多系列产品及其产品开发技术,构建盐碱地菊芋产业链,以工业化带动黄河三角洲盐土农业的发展,不仅能够提高农民收入,而且能够改良土壤,具有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
不仅是在盐碱地上创造财富,东营的其他产业也在同中科院的合作过程中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根据东营方圆有色金属有限公司需求,开展转炉系统的自动化改造,实现底吹炉控制系统的安全联锁,并实现吹炼过程的检测和控制。转炉应用高效吹炼技术后, 大幅度缩短吹炼时间,显著提高了转炉的生产效率,为企业年新增销售收入5亿多元。该项目被国家发改委列为重点支持项目,实现了技术出口,对整个铜冶炼产业起到重要的引领作用。
为优化利用干气资源,提高石油资源利用率,大连化物所开发了催化干气制乙苯系列技术,解决了直接利用干气生产优质乙苯的关键技术难题,推动了乙苯生产核心技术升级,具有原料适应性强和优异的抗杂质能力,工艺简单,能耗和物耗低,投资省,原料成本比纯乙烯法低13-15%,达优等品标准。
……
2013年,中国科学院在东营的合作项目新增产值49.5亿元,利税5.47亿元,社会效益1.48亿元;截至目前,中科院已在山东布局3个研究所,与地方共建11个分所,院省共建中科院山东综合技术转化中心及6各分中心,参与建设的各类创新平台超过100个,形成了多层次的科技创新和技术转移转化体系。
此次中科院沈阳分院与东营的签约,标志着双方的合作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东营市将充分依托沈阳分院在技术、人才和信息平台交流等方面的优势,为黄蓝国家战略实施和东营的发展注入新的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