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新闻 > 正文

十年耕耘收硕果

2015-01-23 18:32:10   作者:郭春雨 安 静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
0

    花生是我国的三大油料作物之一,总产居油料作物之首。同时山东省是花生生产大省,在花生种植面积和单产增加趋缓的情况下,提高花生品质、效益成为产业发展的迫切需求和有效途径。研究表明,花生含油量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全国产油量可增加13万吨以上,相当于增加150万亩花生播种面积。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一直把高产作为主攻目标,在花生生产中对花生品质重视不够,难以满足国内外市场多元化需求,严重制约了我国花生产业发展和国际竞争力。针对花生品质栽培理论研究薄弱、品质评价指标和标准化优质栽培技术缺乏、区域专业化生产水平低等突出问题,山东省农科院研究员万书波领衔的科研团队历经10年系统研究,完成了“花生品质生理生态与标准化优质栽培技术体系”构建。该成果获得201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揭示花生原理

    十年的系统研究,项目组庖丁解牛,探明了花生籽粒发育过程中脂肪、蛋白质形成的关键调控酶和积累的动态差异特征,以及脂肪、蛋白质积累量与子叶储藏细胞中脂体、蛋白体体积和数量的关系确立了定向调控途径;探明了籽仁发育过程中脂肪、蛋白质形成的关键调控酶和积累的动态差异特征,以及脂肪、蛋白质积累量与子叶贮藏细胞中脂体、蛋白体体积和数量的关系,确立了定向调控途径;探明了肥料、水分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品质形成的影响及作用机理,建立了优质栽培专用的肥水运筹、化学调控等关键技术;探明了花生镉吸收特点、胁迫机理以及钙对镉胁迫的缓解效应,研制出“增钙抑镉”技术。为品质调控和优质专用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标明”花生身份

    我国地域辽阔,不同的土壤成分、气候造成了我国花生生长状态的不同和品质的差异。经过大量考察实践,项目组创建了花生品质评价指标体系,首次完成了中国花生品质区划。明确了我国花生种质资源及商品花生品质状况,提出了脂肪和蛋白质含量分级标准以及镉含量限量指标,制订了油用花生、食用花生行业标准;探明了土壤肥力、温度、日照、降水等生态因子对品质形成的影响,阐明了花生品质空间分异规律,完成了中国花生品质区划,为花生优质栽培区域化布局提供了科学依据。

率先建立优质栽培体系

    在花生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项目组率先建立了花生标准化优质栽培技术体系。在突破品质调控关键技术的基础上,以品质和产量协同提高为目标,以“适区选种、因质定肥、定向调水、精准化控”为主线,建立了以“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分次减量化控,按需供水”为主要内容的高油栽培技术、以“增施氮肥,喷施硼钼肥,全程控水”为主要内容的高蛋白栽培技术和以“增施钙肥和有机肥, 补施锌肥”为主要内容的控镉安全栽培技术,集成适期晚收、病虫害防控、机械化生产等配套技术,制定出系列行业和地方标准,形成了花生标准化优质栽培技术体系。高油高产攻关田亩产683.8kg,脂肪含量 52.7%,油产量提高22.3%;高蛋白高产攻关田亩产 664.7kg,蛋白质含量26.2%,蛋白质产量提高 24.1%,实现了品质产量协同提高。

科技种植,硕果累累

    十年的科研努力,“花生品质生理生态与标准化优质栽培技术体系”的研究结出了累累硕果:2009——2013年项目技术在山东、河北、湖南等10省(区)累计推广6523.6万亩,增效 91.6亿元,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2013年推广面积约占全国花生播种面积的 20%。项目获得发明专利 8项、实用新型专利 6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 14项;制定行业标准15项、省级地方标准3项;列入科技部先进适用技术2 项、省主推技术4项;发表学术论文 116篇,出版著作 9部;制作科教片4部。经中国农学会组织专家评价,项目整体居同类研究国际领先水平。部分内容 2009年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花生品质生理生态与标准化优质栽培技术体系”项目的构建,奠定了花生品质栽培的理论基础,攻克了品质与产量协同提高的重大技术难题,推动了作物品质栽培学科发展,为我国花生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标准化种植提供了技术支撑,为促进我国花生产业发展、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