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新闻 > 正文

为创新培育适宜土壤——关于当前创新趋势变化的调查与思考

2014-07-29 15:38:34   作者:佚名   来源:转载   点击:
0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明确强调要健全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机制,其中一个关键环节就是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习近平同志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科技创新活动不断突破地域、组织、技术的界限,演化为创新体系的竞争。如何提高以企业为中心的创新体系的竞争力?这是当前理论界和实践界亟须回答的重大问题。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对一批行业龙头企业的技术创新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发现,面对技术创新环境的变化,这些企业技术创新既各有特色,又表现出开放性、协同性和系统性的特征,更加关注创新生态环境的营造,积极构建自身的创新生态系统,有效发挥了市场对技术创新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


创新环境:从简单走向复杂


  当今时代,新技术正在从涓涓细流汇聚成江河,形成新的技术范式。移动互联、大数据、智能制造、3D打印等新技术正在加速应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轮廓更加清晰。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等新技术加速扩散,渗透到多个领域,带动几乎所有领域发生了以绿色、智能、泛在为特征的群体性技术革命。例如,美国在新材料、人工智能、纳米、生命科学等领域的技术优势正在逐步转化为在工业机器人、生物医药、航空航天、新材料、3D打印等高端制造业的竞争优势。原有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边界被打破,创新资源的整合更加灵巧,技术更新和成果转化更加迅速,产业更新换代不断加快。
  新兴产业加速涌现,跨界整合日趋明显。例如,特斯拉纯电动汽车公司超越传统汽车厂商,初步实现了市场盈利;谷歌等互联网企业利用数据资源优势正在加速同实体经济整合,软硬件整合的现象浮出水面。面对复杂、多变的技术创新环境,跨界创新整合的现象越来越多,这必将对企业创新的组织方式带来深刻变化。
  消费者全流程参与创新具有了更大可能。以前消费者更多扮演着创新成果接受者的角色,但伴随计算机模拟仿真技术、数字制造、3D打印和云计算技术的应用,创新与消费者距离被拉近。消费者从创意、开发到制造和销售,全流程参与创新。创新变得更加具有可操作性,我的产品我创意、我设计、我制造等理念正在成为创新趋势,消费者本身将更多扮演创新者角色。


创新范围:从封闭竞争走向开放合作


  企业创新的既有边界在打破。通常来说,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能够通过自身创新,创造比竞争对手更大的价值。创新创造价值的结论没有错,但新技术条件下创新的方式和范围都发生了变化。单个企业独立创新已经赶不上外部环境变化的步伐,创新更多是由多个企业在一个创新生态系统中相互合作完成的,创新边界已经超出了企业既有边界。中国企业对此正在做出积极尝试。例如,我们在调研中发现,海尔智能家居平台的背后,就是一个全新创新生态,其中有大量软件和硬件厂商的创新整合,包括云端内容和硬件终端厂商创新整合、硬件终端厂商之间创新整合,还有基于操作平台应用的外部开发创新。创新范围早已超越了企业边界。技术和市场快速变化,要求企业走出内部创新藩篱,主动采取开放式创新,构建创新生态系统。
  创新更加强调互补性。构建起专有性和排他性围墙是过去很多传统企业在创新过程中所强调的。但变化的创新环境要求企业更加重视创新的互补性,重视通过合作创造共同的价值增量,加快创新成果转化速度。这是因为,快速变化的技术和市场环境,已经不会给企业留下构筑围墙的时间。企业价值也更多体现在对其他企业的互补性上。比如,传统计算机芯片制造联盟曾经独步天下,但移动终端市场到来后,新的创新生态系统已经将它远远抛在了后面。在创新生态系统中更加强调企业间互补,这就要求企业之间合作。比如,芯片设计者、制造者,终端设备制造者、分销者,乃至应用软件开发者和分销者之间紧密合作,发挥互补优势,快速对市场做出响应。


创新组织:从一体化走向平台


  超越一体化组织的刚性。一体化一直是规模经济背景下的重要战略选择和组织方式,也是很多企业乐于采用的创新组织方式。但是,当企业外部环境变化较大时,一体化组织表现出刚性,不能很好地适应技术和市场变化。现实中,很多企业拥有很好的技术资源,但由于企业自身市场的限制,不能充分释放这些技术创新资源的作用。现实要求企业在组织创新活动时必须具有一定弹性,充分释放技术创新资源效用。
  构建平台动态平衡。平台是网络经济背景下的重要战略选择和组织形式,是一门开放与封闭动态平衡的艺术,是创新生态系统的具体应用。它使企业在组织创新活动时具有一定弹性,能够使企业创新活动与技术和市场变化共同演进,同上下游相关合作方的创新共同演进。例如,海尔就构建了全流程并联交互创新平台,通过平台一方面零距离接触用户、实现全流程并联的用户交互,另一方面实现全球五大研发中心的创新资源整合,形成全球用户和创新资源之间全流程的交互和快速迭代,释放出创新资源的网络效应。


创新行为:从线性创新走向涌现创新


  突破线性创新。一谈起创新,我们就会想到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品开发、工程化和商业化应用这样的一个创新活动过程。与之相对应的是技术推动型创新、市场拉动型创新和双向互动型创新。这些创新类型都是在线性创新思维下做出的界定。当前,创新更多表现出非线性的特点,尤其是在突破性技术创新上,这一特征更加明显。创新具有极强的不确定性,很难规划和计划,可以说是既不可预测又不得不做。
  构建涌现式创新生态系统。技术创新的最终结果往往具有随机性,很难按照既定路径严格限定。现实中,技术创新更多是涌现、选择和保留的进化过程,即首先需要的就是创造良好的创新土壤,促使各种技术创新得以涌现;其次是一个面向市场的公平选择环境,由市场来选择;最后是那些市场生命力强的成果得以保留。因此,企业需要培育良好的创新生态系统,创造创新的机会和激情,尊重和激励创新,让创新行为不断涌现,促进相关各方共生演进和网络能力提升。(王 钦 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