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打造海盐产业发展样板——“盐圣·盐都与寿光”海盐科技文化座谈会述要
座谈会现场
提起山东寿光市,相信大多数人脑海中首先出现的是闻名世界的“中国蔬菜之乡”的头衔。而正是素有“中国蔬菜之乡”美称的寿光市于今年5月,被正式批准命名为“中国海盐之都”。在8月3日—11日举行的2012年韩国丽水世博会上,我省精选了“孔子与和谐思想”、“管子与海洋生态”、“夙沙氏与海洋化工”三件“省宝”来展示山东海洋经典文化,展现了文化山东、生态山东和科技山东的勃勃生机。与孔子和管子相比,夙沙氏并不被人们所熟知。据历史记载,夙沙氏被公认为中国海水煮盐的创始人,为后世盐业工作者所尊崇和膜拜。从人文历史、地理区位特征、考古发现等诸多方面考量,“盐圣”夙沙氏的主要活动范围都指向了寿光这个区域。
“盐都”、“盐圣”,这两张崭新的城市名片给寿光带来美誉的同时,也给寿光市出了一个大题目——如何挖掘历史上的深厚的盐文化、梳理其精粹,丰富寿光盐文化的内涵,使寿光海盐文化得以深入人心;同时怎样更好地为寿光盐产业注入现代科技的力量,以实现寿光盐业跨越式的发展。
寿光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制盐历史十分悠久。近年来,寿光市境内一大批古代制盐遗址群经过考古工作者的挖掘得以重见天日。特别是寿光双王城商周盐田遗址的发掘,保存非常完整的制盐遗址向世人展示了约3000年前的制盐作坊。遗址规模之宏大、制盐技术之发达让人惊叹。这些堪称考古界重大发现的制盐遗址承载着寿光历史上丰富灿烂的制盐文化。
近日,由中国海洋湖沼学会、中国太平洋学会、中国盐业协会、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主办,寿光市人民政府承办的“盐圣·盐都与寿光”海盐科技文化座谈会的召开,就是寿光市在探索如何实现盐业与科技、文化融合,促进盐业转型升级,建设“中国海盐之都”的过程中迈出的坚实一步。
山东“省宝”——“盐圣”夙沙氏向我们走来
在8月初举行的2012韩国丽水世界博览会山东活动周上,夙沙氏携手孔子、管子 “联袂”亮相,向全世界展示山东海洋文化经典的风采。这次丽水世博会的闪亮登场,也让原本人们不太熟悉的夙沙氏很快进入了大众的视野,夙沙氏作为最早的“煮海为盐”的“盐圣”在世人脑海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此前,寿光双王城商周制盐遗址发现后,考古专家就对夙沙氏“煮海为盐”的传说兴趣大增。考古专家希望还原夙沙氏这位制盐鼻祖的真实面目,来探寻中国历史上制盐的起源。如今,夙沙氏已成为山东“省宝”,是山东海洋文化的一位标志性人物。特别是在全省上下正全力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背景下,深入挖掘夙沙氏“盐圣”文化显得更为必要。
“相传远古之时,在山东半岛一带,住着一个原始部落,部落里有个名叫夙沙的人,他聪明能干,善于捕鱼捉蟹。有一天,夙沙与往常一样,提着陶罐打了半罐海水准备来煮鱼,刚放到火堆上,突然一头野猪在眼前飞奔而过,夙沙拔腿就追,等扛着野猪回来时,罐中海水已经熬干,罐底出现了一层白白的细末。他用手指沾点尝尝,味道又咸又鲜。夙沙便用细末就着烤起野猪肉来。肉熟一尝,味道鲜美可口。那白白的细末便是海盐。”
有关夙沙煮盐的传说,自战国至唐宋流传普遍。古籍《世本·作篇》中记有“夙沙氏煮海为盐”的字句。学者们推断:夙沙氏部落长期与海为邻,不仅首创了煮海为盐的技术,而且大约在商、周之际就已将用海水制盐的技能在当地进行了推广和普及。
因此,夙沙氏被称为用海水制盐的鼻祖,后世尊其为“盐宗”。宋朝以前,就已修建有专为祭祀“盐宗”的庙宇。清同治年间,在泰州修有“盐宗庙”,庙中供奉在主位的即是煮海为盐的夙沙氏,商周之际运输卤盐的胶鬲、春秋时期在齐国实行“盐政官营”的管仲,也置于陪祭的地位。
“煮海为盐”的夙沙氏在制盐史乃至中华海洋文明史上究竟处在什么样的位置?座谈会上,省科技厅副厅长、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李乃胜深刻阐释了夙沙氏的历史地位及当前“盐圣”夙沙氏的研究意义。
李乃胜指出,夙沙氏“煮海为盐”可以说即是海洋文化的起源、海洋开发的鼻祖、海洋技术的开端,也是海洋考古的亮点。夙沙氏是一个划时代的人物,有了夙沙氏,才能谈得上海洋文化,海洋技术及海洋开发,夙沙氏的历史意义非同小可。此外,夙沙氏还是海盐品牌的依托。品牌的力量是无穷的,由此带来的产业发展、带来的品牌文化、带来的社会效益一定会超出我们的想象。
李乃胜认为,夙沙氏作为山东海洋文化的独特品牌,已经开始向我们走来。下一步要以此为一个新的文化起点,来发展海洋文化,助推海洋产业的发展,前景会非常广阔。
探寻夙沙氏挖掘寿光盐文化内涵
“中国海盐之都”的名称凝结着寿光市悠久的制盐历史文化。被后世尊称为“盐圣”的夙沙氏与寿光存在着什么关系?这一问题,也是本次座谈会关注的焦点。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燕生东博士指出,通过考古,在寿光发现了六处龙山时期的制盐遗址,这些遗址距今约4400——4200年间,而这与夙沙氏煮盐的历史时期有些吻合。燕生东认为,这也是论证夙沙氏在寿光地区煮盐最大的证据。
来自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王青教授认为,寿光发掘出的大量商周时期的制盐遗址,是有历史背景的,夙沙氏应该是其源头。结合史前的龙山、大汶口文化的遗址发现,王青教授经过研究,认为夙沙氏的活动地域大概在寿光到广饶这一带。
燕生东博士从2003年到2010年连续八年在寿光开展考古工作,对寿光盐业遗址的感情很深。除了发现的六处龙山时期的制盐遗址,燕生东介绍,在寿光还发掘出商周时期的双王城制盐遗址群、王家庄东周时期齐国制盐遗址群、金元时期的制盐遗址等保存非常完好的多处古代制盐遗址。
据燕生东介绍,通过考古发现,莱州湾包括寿光的制盐技术在全国还是很有特殊性的。其他地方当然也有制盐遗址考古发现,但没有寿光保存的这么完好。
寿光境内众多的古代制盐遗址向人们揭开古代制盐神秘面纱的同时,也展现了寿光市丰厚的盐文化。与会专家认为,打造寿光海盐文化要组织大批专家进行考古论证,要深入挖掘寿光制盐遗址中体现出的海盐文化内涵。
80多岁高龄的中国科学院院士郑守仪,是我国著名的海洋生物学家,长期从事中国各海域现代有孔虫的分类及生态研究。谈到挖掘寿光海盐文化内涵,她表示,希望能拿到考古挖出来的样品,对样品进行研究,如果发现有第四季的有孔虫,自己先把有孔虫的标本做成小模型,然后交给对方,把它做成大模型,这样就能实现盐文化与地质历史学、艺术学的完美结合。短短的几分钟讲话透出郑院士为发扬寿光盐文化的热忱之情。
中国太平洋学会副秘书长陈泽卿建议,要研究中国深层次的海洋文化脉络,挖掘盐文化的内涵,使科技与文化交汇,历史与现实交融,“盐圣”、“盐都”与寿光相得益彰。
李乃胜副厅长指出,探寻夙沙氏,挖掘寿光盐历史文化资源,一定要突出和考古遗址结合,考古里面每一个发现都是研究的重要支撑。要注意结合其他海洋自然学科的研究,注意收集各方面的资料,与各种涉海的自然学科有机结合,最后形成支撑我们的文化研究。
而要开发盐文化资源,保护盐业文化遗产的工作势必不能落后。王青教授与燕生东博士在发言中都强调要加强对寿光古代盐业遗址的保护。
促进盐业与科技、文化融合打造绿色盐业新模式
李乃胜副厅长指出,召开此次海盐科技文化座谈会,探寻夙沙氏,挖掘寿光盐文化资源的初衷是发展卤水产业、领航蓝色经济。博古是为了通今,挖掘盐文化是为了推进今天的卤水化工产业发展。而推动寿光盐业发展,科技作用的发挥也是不可或缺的。
为什么现在盐化工产业发展或者是进展不如想象的好,甚至是有一些地方在退缩?李乃胜指出,寿光的产品两碱一盐一溴,在全国地位都举足轻重,但是说到底,只是把原料性产品出口上市,充其量是些中间体。包括溴系列阻燃剂,大大小小二十个牌子,人家买去干了什么?人家拿去赚钱的是什么?高端的、中端的、高附加值的东西是什么?
实际上,李乃胜提出了寿光乃至整个莱州湾地区盐化工产业存在的普遍问题:无序、低层次、重复建设等问题,以原料型和中间型产品为主精深加工产品少,产业链不长,产品附加值有待提高等问题。李乃胜进而指出,从煮煎熬晒到今天大的绿色盐业,贯穿的一条主线就是“转方式”三个字,这本身就是生产方式的转变。今天的绿色盐业需要技术支撑,需要更新的生产方式。盐化工产业的深层次开发说到底就是产业产品结构,就是调结构。通过历史研究,挖掘盐文化内涵,最后落脚点放在如何发展新兴卤水产业上。
面对盐化工产业存在的这一问题,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所长孙松指出,当前文化对经济发展大带动作用越来越强,寿光通过挖掘盐文化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很有必要的。孙松进一步指出,寿光古文化的发掘和现代科技的结合具有非常强的现实意义。寿光盐文化的发展、旅游的发展使更多的人了解到寿光制盐的历史,更多的人会了解寿光的盐化工产业。盐文化资源的开发和科技在盐化工领域的创新发展,会凝聚很多的人才,汇聚很多的资源,推动寿光与国内外在盐化工领域的合作,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而中国工程院院士高从堦则建议,要把文化与经济结合起来,特别是在发展蓝色经济的大环境下,把寿光盐都的历史文化跟经济结合好。寿光不论在产盐还是盐化工方面在国内都站在非常重要的地位。考古是为了推今,要继承“盐圣”的事业,在寿光把盐产业、盐文化做的闻名全国,促进寿光盐产业更好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盐业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北京中盐盐文化传播中心副主任宋占京认为,寿光有着悠久浓厚的盐业历史文化,寿光被命名为“中国海盐之都”是中盐协会多年来第一次命名的盐都,也是目前我国唯一的中国海盐之都。
作为海盐之都,如何通过命名促进寿光盐业的发展?宋占京给出如下建议:第一,要发挥寿光作为盐的发源地的优势,传承盐的文化,进一步挖掘寿光盐业历史文化,并加以梳理保护,提炼精华,通过文字、图片、媒体等各种形式的展示,汇聚成精神,让它融入百姓的心中。第二,打造寿光盐业的亮点,成为全国最优。现在寿光盐业的生产经营方式制约寿光盐业的发展,影响着盐业的产业规模、产量提高、科学进步、循环发展。要通过结构调整,培育出有特色的企业,来引领寿光盐业发展,通过寿光盐业结构的调整开创制盐企业生产的新模式。
作为盐化工企业界的代表,卤水精细化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山东默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树仁在发言时介绍,为突破卤水精细化工领域的关键技术,促进整个产业的提档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实现卤水资源优势向高端产业优势转变,2010年3月,由山东默锐科技有限公司发起组建了卤水精细化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杨树仁表示,联盟今后将术承盐宗文明,通过卤水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基地——卤慧谷的建设,着力打造集约化、工厂化、循环型的绿色盐业新模式,对卤水高新产业升级转型起示范和引领作用,为卤水高值化综合利用做出挑战性贡献。
传承盐圣文化打造海盐产业发展样板
“寿光盐业已经走到全国盐业的前列,寿光盐业如何树立起‘中国海盐之都’这面旗帜,引领全国海盐业发展?”座谈会上,中国盐业协会副理事长李树田提出的这一问题引人深思。
“我们将以这次座谈会为契机,围绕‘盐圣·盐都’这一品牌,全力做好文化、科技、旅游等文章,努力打造‘中国盐业文化旅游城市’、‘高端海洋产业聚集城市’,为盐业事业的更好更快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寿光市委副书记赵绪春信心十足。
赵绪春表示,寿光市委市政府要积极消化吸收各位专家学者提出的宝贵意见,下一步主要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努力实现盐业与文化、科技、旅游的融合发展。下大力气保护好盐业遗址,推动国家级盐业遗址公园和盐业博物馆建设步伐。寿光市委市政府要加大对盐文化、对“盐圣”的科学研究的支持,同时加大宣传力度。把“盐圣·盐都”塑造成为与“农圣·菜乡”相媲美的历史文化名片。在产业的发展上,加强产学研的合作,通过高端人才的引进,加快盐业发展技术攻关的步伐。在旅游方面,结合双王城生态经济区的开发建设,塑造一个“古代盐城”、“夙沙故里”等特色旅游文化品牌。
第二,全力推动盐业转型升级,加快盐业生产结构、组织结构的调整,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提高卤水产业的科技含量。要充分发挥寿光“一个研究院、两个基地”的带动作用,加快发展海洋高端产业,力争把卤水精细化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创建成为国家级的战略联盟。要推动海洋产业集聚化发展,力争在两年内形成产值突破500亿的海洋化工产业基地。
第三,深入挖掘盐业的题材,健全完善制度体系。充分发挥双王城盐业遗址、盐业博物馆等平台作用,广泛挖掘盐业的内在潜力,通过健全完善发展机制、设立专项的资金来吸引各类人才开展系统研究,争取实现寿光盐业从文化到产业的全面发展。
李乃胜副厅长对寿光通过挖掘盐文化资源、促进盐业与科技、文化融合发展的工作寄予厚望:“寿光处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胶东高端产业聚集区交汇处,可以说三位一体的枢纽位置,肩负着特殊的任务。以盐业为代表的卤水化工产业,从历史积淀到今天的发展,寿光有责任、有能力为全国做出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