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新闻 > 正文

“盐圣·盐都与寿光”海盐科技文化座谈会成功举行

2012-08-28 23:27:25   作者:本站   来源:www.cxsdw.com   点击:
0

    李乃胜副厅长(右)与赵绪春副书记(左)共同为中华盐宗科技文化研究会揭牌

    本报讯 为进一步追溯“盐圣夙沙氏”的历史渊源,打造寿光海盐之都的美誉,大力推动山东盐化工产业的发展,8月23—24日,由中国海洋湖沼学会、中国太平洋学会、中国盐业协会和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联合主办,寿光市人民政府承办的“盐圣·盐都与寿光”海盐科技文化座谈会在寿光召开。中华盐宗科技文化研究会同时揭牌。
  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郑守仪,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研究员高从堦,山东省科技厅副厅长、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李乃胜,寿光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孙明亮,市委副书记赵绪春,来自国内外相关学会和科研教学单位的专家学者,以及潍坊和寿光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等100多人参加了会议。寿光市副市长王安文主持了座谈会。
  座谈会上,中国海洋湖沼学会、中国太平洋学会和中国盐业协会的领导同志分别代表各自团体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表示将围绕学会或协会的宗旨,发挥各自优势,不遗余力地推动寿光作为海盐之都、盐圣故里的发扬光大工作,将中国的海盐文化不断推向深入。
  专家们结合自己的专业和多年来深入细致的研究工作,对寿光的地理区位特征、历史传承、文化特质、大量遗址群的发现和考古证明等方面,展开了热烈的座谈讨论。专家们认为,寿光是中国蔬菜之乡、农圣贾思勰的故乡,也是造字鼻祖仓颉的故乡传说地之一,海洋科技、旅游与文化三者融合发展,相得益彰,是海洋文化发展进程中的新亮点。特别是近年来一系列殷商时期遗址群的相继出土,辅以大量典籍资料和寿光得天独厚的卤水资源优势,为盐圣夙沙氏在寿光一带活动的事实提供了有力佐证。在中国海盐之都的称号上,再有了盐圣夙沙氏的落地生根,将进一步奠定寿光在苦卤晒盐、卤水化工和海盐文化方面称雄全国的优势。专家们建议,寿光市今后应当加强对古代盐业遗址群的保护,加快与海盐文化相关的博物馆、科技馆和文化设施建设,继承传统文化,将文化与产业有机结合,构筑起媲美三圣故里、气势磅礴、富有特色的海盐文化保护和开发体系。
  李乃胜副厅长在讲话中对寿光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快速筹备和召开这次座谈会给予了高度评价。他指出,一是深层次认识这次座谈会的特殊意义。三大国家级学会和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同时作为主办单位从组织上给予了充分肯定,两位院士和一批有名望的学者与会从专家层面给予了充分认可,众多媒体前来采访在大众媒介上给予了高度重视。二是进一步理解寿光的历史底蕴。寿光是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中国蔬菜之乡、中国海盐之都,近年来一批年代久远、规模宏大的考古发现,承载着、展现了寿光深厚的文化底蕴。三是关于煮海为盐的历史溯源。8月初在韩国丽水世博会山东活动周上,盐圣夙沙氏作为三件省宝之一向全世界正式推出。在晒盐方面,比较公认的是中国早于他国,山东早于两淮,海盐早于井盐,诸多证据都将煮海为盐的发轫指向莱州湾畔、寿光大地。四是关于人类海洋文明进程。就飞跃性的事件来说,人类已经历了靠海吃海、渔盐之利、舟楫之便、耕海牧渔和探洋登极五个阶段,夙沙氏具有划时代的特定意义。五是关于夙沙氏的研究意义。夙沙氏改变了人类靠海吃海的动物本能,可以称得上海洋文化的起源、海洋开发的鼻祖、海洋技术的开端、海洋考古的亮点和海盐品牌的依托。六是下一步重点开展的几项工作。要注重历史考证,查阅古籍经典,深入研究,解疑释惑;要突出和考古遗址结合;要加强学科交叉融合,充分吸收其他海洋自然学科的研究成果;要加大宣传力度,给老百姓一个明白的交代;要博古通今,深层次发展卤水产业,领航蓝色经济,发挥寿光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胶东高端产业聚集区中三位一体的特定区位优势,为全国做出示范。
  赵绪春副书记代表寿光市委、市政府致辞,介绍了寿光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基本情况,感谢专家学者从全国各地齐聚寿光,共话盐圣夙沙氏的历史渊源和文化特征。(通讯员 孙晓春 记者 王晖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