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的昌乐县五图街道庵上湖村是该县一个不起眼的弱村、穷村,如今却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先进村、富裕村。2011年,全村仅瓜菜一项就纯收入600万元,户均3.5万元。“嬗变”源于该村“党支部+合作社”的生动实践。2007年12月,庵上湖村党支部创办起了瓜菜专业合作社,历经五年滚动发展,社员由21人壮大到203人,瓜菜大棚由22个扩张到308个,村集体固定资产由100万元膨胀到2000万元。
农村基层党组织如何适应新形势下的新要求?作为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全省基层党建工作先进县的昌乐县,近年来,立足实际,坚持支部发起、党员带动,引领群众创办合作社;党支部主动领导、靠前服务,支持推动合作社发展;把党员干部推向合作社关键岗位,充分发挥骨干带头作用;加强规范化管理,推动合作社健康发展;创新性地探索并推行了“党支部+合作社”工作模式,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农村党员干部的组织引领作用,把党支部的政治、组织优势与合作社的市场、技术优势有机融合,让基层党组织更加深入地融入到农村经济发展之中。“新时期基层党组织的工作定位是什么?就是要带领群众发家致富,让群众在党组织的带动下真正得到实惠。”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孙春雷如是说。
群众富不富,关键在党支部。2008年4月,宝城街道蔡辛村党支部以宝城瓜菜专业合作社为载体,发动农户调整产业结构,把土地连成片,实行规模化种植,全村1000多亩耕地全部实现保护地种植。建立瓜菜示范园区,园内育苗工厂年可培育种苗500余万株,辐射带动周边5000亩西瓜种植。目前,蔡辛村80%以上农业劳动力获得了“农民技术员”证书,98%的人掌握了3门以上农业实用技术。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520元,今年将超过20000元。这样的变化也同样发生在了红河镇埠南头村、将军堂村、朱汉村,乔官镇孟家淳于村……
如今,“党支部+合作社”模式已成燎原之势。目前,全县建有农民专业合作社540家,有160个村推行“党支部+合作社”模式,一大批村党支部正在筹划创办合作社。实践证明,昌乐县创新推行的“党支部+合作社”模式,使党的活动紧贴经济发展,实现了富民强村与农村党建共生双赢。现在,昌乐县将“党支部+合作社”纳入镇(街)科学发展考核,制定专门考核办法。充分整合组织、人才、技术等发展要素,倾力支持合作社发展壮大。
在党组织的支持下,合作社把农民组织起来,以市场为导向组织生产,使全县2万农民成为致富能手,带动12万农民抱团闯市场,发展起蔬菜种植、西瓜生产和肉鸭、肉鸡、生猪养殖等一批主导产业。据抽样调查,92.5%的农户入社后收入增加了,普遍反映比未入社农户增收15%以上。
伴随着社员们的腰包鼓起来,村集体的“腰包”也鼓了起来。营丘镇西王村党支部领办创办潍坊金双收瓜菜专业合作社,实行村集体控股,年增加村集体经营性收入30万元;红河镇埠南头村将集体闲置资产租给合作社有偿使用,年增加集体收入10万元……与此同时,通过创新推行“党支部+合作社”工作模式,让广大党员干部在参与办社的实践中得到锻炼、提升素质,个人威信提高了,党组织凝聚力和号召力也进一步增强。在全县基层党组织调查摸底和分类定级工作中,推行“党支部+合作社”模式的160个村党支部,全部被评定为先进等次。
“跟着支部走,越过越富有;跟着支部干,天天把钱赚”。鄌郚镇泉头村的昌乐兆田西瓜产销合作社社员张传合一语道出了社员们的心声。(孙克义 邓有峰)
农村基层党组织如何适应新形势下的新要求?作为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全省基层党建工作先进县的昌乐县,近年来,立足实际,坚持支部发起、党员带动,引领群众创办合作社;党支部主动领导、靠前服务,支持推动合作社发展;把党员干部推向合作社关键岗位,充分发挥骨干带头作用;加强规范化管理,推动合作社健康发展;创新性地探索并推行了“党支部+合作社”工作模式,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农村党员干部的组织引领作用,把党支部的政治、组织优势与合作社的市场、技术优势有机融合,让基层党组织更加深入地融入到农村经济发展之中。“新时期基层党组织的工作定位是什么?就是要带领群众发家致富,让群众在党组织的带动下真正得到实惠。”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孙春雷如是说。
群众富不富,关键在党支部。2008年4月,宝城街道蔡辛村党支部以宝城瓜菜专业合作社为载体,发动农户调整产业结构,把土地连成片,实行规模化种植,全村1000多亩耕地全部实现保护地种植。建立瓜菜示范园区,园内育苗工厂年可培育种苗500余万株,辐射带动周边5000亩西瓜种植。目前,蔡辛村80%以上农业劳动力获得了“农民技术员”证书,98%的人掌握了3门以上农业实用技术。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520元,今年将超过20000元。这样的变化也同样发生在了红河镇埠南头村、将军堂村、朱汉村,乔官镇孟家淳于村……
如今,“党支部+合作社”模式已成燎原之势。目前,全县建有农民专业合作社540家,有160个村推行“党支部+合作社”模式,一大批村党支部正在筹划创办合作社。实践证明,昌乐县创新推行的“党支部+合作社”模式,使党的活动紧贴经济发展,实现了富民强村与农村党建共生双赢。现在,昌乐县将“党支部+合作社”纳入镇(街)科学发展考核,制定专门考核办法。充分整合组织、人才、技术等发展要素,倾力支持合作社发展壮大。
在党组织的支持下,合作社把农民组织起来,以市场为导向组织生产,使全县2万农民成为致富能手,带动12万农民抱团闯市场,发展起蔬菜种植、西瓜生产和肉鸭、肉鸡、生猪养殖等一批主导产业。据抽样调查,92.5%的农户入社后收入增加了,普遍反映比未入社农户增收15%以上。
伴随着社员们的腰包鼓起来,村集体的“腰包”也鼓了起来。营丘镇西王村党支部领办创办潍坊金双收瓜菜专业合作社,实行村集体控股,年增加村集体经营性收入30万元;红河镇埠南头村将集体闲置资产租给合作社有偿使用,年增加集体收入10万元……与此同时,通过创新推行“党支部+合作社”工作模式,让广大党员干部在参与办社的实践中得到锻炼、提升素质,个人威信提高了,党组织凝聚力和号召力也进一步增强。在全县基层党组织调查摸底和分类定级工作中,推行“党支部+合作社”模式的160个村党支部,全部被评定为先进等次。
“跟着支部走,越过越富有;跟着支部干,天天把钱赚”。鄌郚镇泉头村的昌乐兆田西瓜产销合作社社员张传合一语道出了社员们的心声。(孙克义 邓有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