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新闻 > 正文

烟台市:蓝色潮头再扬帆

2012-08-08 00:17:58   作者:本站   来源:www.cxsdw.com   点击:
0

    盛夏的烟台,蓝潮涌动。
    909公里金色海岸上,一个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传来:“一极领先、多极崛起”宏伟蓝图正付诸实施,“一岛四区”开发大框架全面拉开;海洋一二三产业整体推进,蓝色经济支撑力进一步凸显;烟台港西港区、龙烟铁路等设施建设稳步推进,交通、能源、资金等要素支撑日渐完善……
    踏浪前行,烟台步点正急。在日前召开的市委中心组读书会暨全市科学发展观摩、加快推动县域全面发展会议上,烟台市委书记张江汀强调,各级都要把“一极领先、多极崛起”作为蓝区建设的重中之重,下大气力向前推进,真正让蓝色经济成为推动烟台发展的主导力量和鲜明特色。
    潮起潮落,与大海共潮汐;惊涛拍岸,奏响蓝色乐章。蓝色,这个代表未来烟台的主色调,正在被描摹得更加光彩夺目。


蓝色战略,构筑新格局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如一首婉转动听的歌曲,激荡回响在烟台大地上。
    时入2012年,烟台市蓝区建设步入一个新阶段。新阶段就要有发展新思路,烟台该以怎样的思路增创蓝区建设优势,让蓝色经济成为推动烟台发展的主导力量和鲜明特色?
    一极领先,多极崛起!这是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做出的增创蓝区建设优势的重要战略部署。在这一战略的引领下,眼下的烟台,正以全域建设蓝色经济区的视野和思路,大力度释放、大面积扩展蓝区建设综合效应。
    “一个地方的发展后劲,既来自对存量的优化,更来自增量的添充。推动有基础、有条件的区域加快崛起,是带动大投入、支撑大产业、获取新动力的关键举措。”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按照市委、市政府“一极领先、多极崛起”的战略部署,科学谋划新的增长极,推动重点区域加快崛起,是纵深推进蓝区建设、用好国家战略的题中之义。
    党代会的部署,如一声号角,激起阵阵浪花,“一极领先、多极崛起”战略推进鼓点正急,“一岛四区”开发大框架全面拉开。
    作为全市蓝区建设的“一号工程”,东部新区建设如火似荼——8月1日,石药集团烟台生物产业园一期工程生产车间一派繁忙,生产设备已经完成调试,两种国家一类新药“津恤力”、“津优力”已获批,进入试运行阶段。“马上进行投资7000万元的二期设备安装。”石药集团烟台生物产业园相关负责人表示,项目全部建成达产后,年销售收入将突破50亿元、利税20亿元。
    石药的快速推进是东部新区建设的一个缩影,眼下,东部新区建设实施意见已经印发,总体规划编制完成;领航区金山港区进入实质性开发阶段,已梳理出年内重点推进的七大基础设施项目和创业大厦、海洋产权交易中心等产业项目;总投资500亿元的龙湖滨海生态城上半年完成投入32亿元……
    不仅是东部新区,多极崛起各版块都在竞相发力———西部经济增长极:沿滨海高等级公路两侧300平方公里产业隆起带建设启动,先期开发70平方公里起步区,基础设施配套工程、拆迁工程已全面铺开;南部经济增长极:丁字湾新区海阳部分用海规划通过国家海洋局批复,海即跨海大桥通车,莱阳部分上半年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地产开发等投入20亿元;北部经济增长极:龙口人工岛围填海项目上半年完成投资25.1亿元,已完成全部围堰工程,招远部分用海规划获得国家海洋局批复;海岛经济增长极:长岛休闲度假岛规划已编制完成并上报省政府,南北长山大桥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快速推进。


蓝色“筋骨”,助推新崛起


    任何一个战略的实施,都离不开项目支撑,项目是蓝色经济发展的“筋骨”。在蜿蜒的黄金海岸上,一个个蓝色项目点缀其间,分外耀眼。
    在牟平,投资500亿元的龙湖滨海生态城起步区快速推进,60万平方米高端商务度假区主体封顶,完成投资近百亿元;在高新区,高端产业高地的培育,让国产大飞机烙上烟台“高新印记”;在蓬莱,利用港口、造船、临港工业的良性互动,造船重工、石油化工、滨海能源等产业快速成长……
    据了解,今年上半年,该市确定90多个海洋经济重点项目,涵盖了13个主要海洋产业。人工岛群建设、港口建设、人工鱼礁等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成为全市海洋经济新的增长点。
    “海洋产业涉及一二三产,既是新兴产业的重要来源,也蕴含着大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培强做大海洋特色优势产业是蓝区建设的关键,关系全市产业发展后劲。”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锻造蓝色“筋骨”,烟台市没有一刻停歇。8月1日下午,位于芝罘岛码头的烟台中集来福士钻井平台施工现场,火花四溅,烟台中集来福士为中海油田服务公司承建的第四座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中海油服“兴旺号”正在紧张建造。作为国际海工装备市场上的高端产品,该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的建造,标志着烟台海工装备高端制造业已“游”向深海。
    在中集来福士强势带动下,该市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一组数据显示:2011年全市海工装备制造业产值205.8亿元,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9家。
    烟台正锁定目标,借势借力,壮大蓝色产业。上半年,全市主要海洋产业产值达到711.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1%。
提升蓝色产业实力,还应着重培育大载体。烟台市采取资金引导、政策倾斜等方式,引导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特色园区等“三大载体”,加快向蓝色转向、向高端转型。该市大力实施“双十”工程,加快建设综合性海洋装备制造业基地、海洋生物产业基地等10个特色产业基地;培强蓬莱海洋装备制造业园、莱山核电装备产业园等10个具有较强竞争和集聚优势的特色园区。


蓝色支撑,集聚新能量


    蓝色经济要发展,要素支撑尤为重要。
    8月1日下午,烟台港西港区通用杂散作业区,一艘货轮正在卸载煤炭。一侧的大型深水矿石码头建设工地,一辆辆重型运土车穿梭而过。
“西港区已经进入边生产边建设阶段。”烟台港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液化油品码头、顺岸通用码头先后投入试生产,1500米防波堤一期工程完成,20万吨级航道工程建成航道总里程26.6公里,液化罐区一期工程建成罐容36万立方米。
    一边是西港区热火朝天的施工现场,一边是龙烟铁路补充初步设计通过铁道部专家审查,年内有望开工建设。俯瞰西港区规划图,港区扼渤海湾入海口,靠近国际主航道,腹地经济发达。从交通条件来看,西港区与在建的潮水机场直线距离仅5公里,德龙烟铁路接轨进港铁a路,与蓝烟铁路并联成网,疏港高速公路直连沈海高速。
    “龙烟铁路是烟台市北部沿海大通道,是解决西港区疏运问题的关键。”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条通道打不通,烟台港通过蓝烟铁路进入全国铁路主枢纽网较青岛港就远157公里,每吨货物运输成本增加7元,西港区巨大潜能就难以发挥。“反之若能尽快建成,烟台港将实现蓝烟线和德龙烟线交汇,芝罘湾港区、西港区、龙口港区、蓬莱港区和莱州港区将五港贯通,这对于蓝色经济的快速崛起至关重要。”
随着青荣城际铁路、烟台潮水机场等重大设施项目加快推进,以港口为龙头的交通运输体系初步形成,众多深水泊位,或在建设或在规划,烟台发展蓝色经济的潜力正在释放。
    冲锋号已经吹响,从最好的海岸线出发,将蓝色梦想变成现实,烟台已经起步。(李 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