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新闻 > 正文

肥城市实施“八大工程”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2012-06-05 16:50:43   作者:创新2009   来源:www.cxsdw.com   点击:
0

  为进一步增强科技创新意识,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肥城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肥城市近日出台了《肥城市2012年科技创新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方案》提出了2012年科技创新活动应达到的目标:财政对科技投入增幅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企业研发投入达到企业当年销售收入的1.4%以上,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达1.4%以上;建成高新技术开发区、新兴产业开发区园区科技孵化器,孵化、中试、加速器面积7万平方米以上,入孵企业数达到 10 家以上;引进各类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20人,其中院士1人,海归2人,博士2人;培育院士工作站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省级产业技术战略联盟1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2家,组织开展产学研对接活动5次,重点推进10家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对接,解决18项企业急需的技术难题;新增泰安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4家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1%以上,获得市级以上科技成果20项,专利申请量达400件,专利授权量达200件,培育10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创新政策体系更加健全,行政效率不断提高,创新推进机制日益完善,创新环境不断优化,创新意识显著增强。
    为实现目标,《方案》明确在肥城市范围内深入实施“八大科技创新工程”。
    创新型园区建设工程——加快高新技术开发区综合性孵化器的建设,建成达4万平方米以上的孵化器,引进6个以上高科技项目入孵,引进创新人才10人以上,培育发展创新型企业5家;积极推进新兴产业开发区建设,建成新兴产业园孵化器3万平方米以上,引进4家科技型、创新型、成长型企业,引进创新人才10人以上,培育发展宝来利来生物制药等创新型(试点)企业4家;加快现代农业开发区建设,引进先进品种和配套设施栽培技术,建成集科技推广、品种展示、生态观光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科技开发区;积极引导汶边工业园、石横工业园、老城工业园、湖屯现代物流园创新发展,每个园区培育创新型(试点)企业2家以上,引进创新人才5人以上。
    创新型企业壮大工程——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泰安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4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1%以上;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支柱产业,重点组织实施13个省级技术创新项目,获得市级以上科技成果20项,培育发展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2家;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在 “四新一高”产业领域开展关键技术的研发,集中各类科技资源扶持十个优先发展方向,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140亿元,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10%。
    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加强与国内农业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合作,联合开展农业科技攻关,建立农业科研与推广的对接机制,引进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精选简化实用技术,重点推出40个主导品种和20项农业实用技术,加快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变为现实生产力;加强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对基层农技人员开展知识更新培训,培训2000名职业农民、合作社管理人员和科技示范户,开展4万人次实用技术普及性培训;提升农业科技服务能力。
    创新平台建设工程——加快企业创新平台建设,引导企业申报建立院士工作站和省内同行业具有较高研发水平的创新平台,重点培育发展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泰安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组建企业专业孵化器,引导锂电池材料、特种钢材等行业,逐步建立各具特色的专业孵化器,并不断发展壮大。
    招才引智工程——加大招才引智力度,深入实施高素质创新人才“百人引进计划”、人才选拔“金字塔工程”,开展招才引智行动“515”工程。利用各种媒介向海内外宣传肥城的人才优惠政策,重点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高素质管理人才、高技能实用人才。引进各类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20名,其中院士1人,海归2人,博士2人。
    产学研合作工程——全方位推进“科技联姻”,推进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优势叠加”,技术创新链和产业链“双相融合”,组织开展产学研对接活动5次,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20项,重点推进10家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深度对接,着力解决18项技术难题。
    知识产权战略工程——全面推进知识产权战略,建立专利专项扶持资金,实施专利示范企业创建工程。专利申请量达400件,专利授权量达200件,培育和发展10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开展知识产权培训活动10场次,培训人员1000余人次。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执法力度,坚决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
    民生科技提升工程——发展工业设计、文化创意等高科技服务业,促进高新技术开发区、新兴产业开发区与城市的融合,建设“智慧”城市;加强社会事业科技创新,组织实施卫生、防震减灾、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重大科技项目。开发推广一批清洁生产、节水、节能、节材、节地技术和资源再生利用等方面的关键共性技术。扶持发展一批高效节能环保项目,培植一批节能环保产业龙头。加强人口健康与公共安全等社会发展领域的科技创新。加快网络信息安全、监测等侦查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服务方式、关键环节的创新,探索科技投入方式、新型科技金融组织、科技金融服务和品种等方面的创新。(本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