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日前,东营市召开全市科技工作会议,贯彻落实全省科技奖励大会和科技工作会议精神,总结工作,分析形势,安排部署下步工作。会议指出,2012年,全市科技工作要以实施黄蓝两大国家战略、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为总目标,加强协同创新,启动实施“创新驱动五项工程”,努力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为黄蓝国家战略实施和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建设提供更有效的科技支撑。
实施创新能力建设工程,完善区域科技支撑体系
一是加快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建设。围绕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启动建设信息服务、人才服务、技术研发、技术融资四个平台。信息服务平台,重点建设实体资讯中心、网络信息中心、地理信息系统、决策服务系统,形成四位一体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决策咨询服务体系,打造服务于各级政府的“外脑”。人才服务平台,主要是争取各级人才政策支持,建立研究院专家工作岗,建设人才蓄水池,集聚一批优秀科技人才;同时,拓展科鲁斯生产力学院培训功能,培养优秀技能人才和管理人才。技术研发平台,探索建立技术资产创制机构以及技术资产评估与运营管理机构,对技术成果进行策划组合和综合评估,形成批量化、规范化的技术资产。技术融资平台,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引导资金支持,设立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创新基金,为可持续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研究院建设要力争“一年打基础、两年出成效、三年上水平、五年大发展”,建设成为国家级高效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产业重要的技术创新平台。
二是加大科研机构引进力度。加强与中科院、山东大学、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天津大学等高校院所合作,共建与引进相结合,建设高水平技术创新平台。推进中科院滨海湿地生态试验站、中国农科院农业环境科学观测试验站等共建科研机构建设,进一步完善科研设施条件,力争进入国家级科研台站序列。推进山东大学东营研究院建设,将其建成黄河三角地区重要的科研基地。
三是推进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支持骨干企业与高校院所对接合作,联合建设高标准科研机构。强化对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的指导、管理和服务,努力提升建设水平。加快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重点实验室建设,重点抓好国家采油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创建工作。围绕优势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一批国家和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试点联盟。
实施园区建设示范工程,提升科技园区规模水平
一是加快中国石油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加快推进大学科技园基础设施条件建设,力争年内“生态谷”主体功能区全面投入使用,新材料中试基地和黄河三角洲青年创业基地全面启动。借力国家支撑计划的实施,加快建设园区的石油装备研发产业化示范平台,支撑石油装备产业发展。以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探索大学科技园体制机制、科技金融、人才服务等领域的改革创新,加快园区创新发展。在做好大学科技园创新园区、胜利园区、高新园区扩园确界和产业升级的基础上,规划建设新材料、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等产业园区,启动国家高新区创建工作。
二是推进黄河三角洲(东营)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建设。创新东营园区领导机制,合力推进园区发展建设,逐步构建农业研发、投融资、国际交流等支撑平台。重点推进南郊林场、有机蔬菜、放心农场、信息化示范工程等重大项目。支持有条件的农业示范区、农业高校院所创建省级、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农业科技创业基地和农业高端产业基地。
三是加大高新区建设力度。支持有条件的开发区向高新区转型发展,重点推进胜利开发区、广饶开发区升级为省级高新区。鼓励各主体产业区根据功能定位,建设各具特色的科技企业孵化器,支持社会力量建设民营孵化器,努力实现三年内每个省级开发区至少建有一家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目标。
实施产业集群培育工程,增强优势产业发展实力
一是提升优势产业发展质量。施行市县联动、资源共享、产业衔接,强化顶层设计和战略布局,围绕创新链和产业链延伸,凝炼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发展壮大优势产业集群。探索行业联合攻关和成果加速转化的有效机制,引导各类科技资源向高新技术产业集聚,推动优势产业向高端价值链发展。
二是壮大新兴产业集群。围绕省里确定的高技术纤维及氟硅材料、生物制药、橡胶、有色金属四个示范性创新产业集群,积极参与制订产业技术创新路线图,承接省产业集群布局的重点项目、产业基地和创新平台。启动市级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重大专项,重点培育海洋钻采装备、超精密纳米运动控制设备、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等新兴产业集群化发展。实施民生科技示范工程,加快推进节能建筑、全民健康、节能减排等惠民科技产业发展。
三是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突出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做好国家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城市创建工作。加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落实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引导更多企业走创新发展之路。2012年,争取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家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2800亿元,完成省政府下达的高新技术产业“占比”增长一个百分点的年度任务。
实施科技人才激励工程,营造引人用人良好氛围
一是建立人才评估激励机制。对引进人才进行科学评价,严把引进质量关。对引进的科技人才在研发和生活两方面进行岗位配套,实施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创新奖等奖励措施,依托大学科技园建设博士公寓,定期举办博士联谊会,营造人才创新创业良好环境。
二是完善科技人才岗位。在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大学科技园、重点高新技术企业等创新平台建设院士工作站、科学家工作室、博士后工作站等专家和优秀人才岗位,积极争取千人计划、泰山学者岗、黄河三角洲学者岗等人才政策的支持,以岗位集聚人才。
三是建立科技人才储备机制。按照“政府引进、企业使用”的思路,依托重点创新载体,服务优势产业,推进建立高端人才蓄水池,为区域产业发展储备专业人才。
实施科技金融结合工程,构建多元科技投入机制
一是积极争取政策性金融投入。加大协调、调度力度,积极推进“生态谷”、创业中心、软件园、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青年创业基地等政府主导型科技基础设施,争取国家开发银行等政策性金融支持。
二是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创新领域。总结完善技术成果资本化运作的“方圆模式”,变技术为股本,吸引社会资本与政府引导资金、技术股本组成利益共同体,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争取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引导基金,创新科技投入方式与机制,撬动金融资本进入创新领域。落实企业技术研发经费加计扣除等科技优惠政策,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确保2012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增长0.15个百分点。
三是提高政府科技投入使用效益。调整完善科技计划体系,改进计划管理方式,完善成果评价机制,提高科技投入使用效益。开展“政府增信、组团担保、集合贷款、分散用款”的科技贷款工作,支持科技企业争取金融贷款。探索开展科技担保、科技保险等工作,发挥政府科技投入的引导作用,为科技创新营造良好金融政策环境。(通讯员 邓廷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