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新闻 > 正文

漫漫科研路 上下而求索——记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者、山东理工大学申德超教授和他的团队

2012-03-21 02:35:29   作者:创新2009   来源:www.cxsdw.com   点击:
0

    15年,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朵浪花,却也是人生道路中一段漫长的旅程;
    15年,对于浑浑噩噩的人来说只是弹指一挥间,对于山东理工大学的申德超教授来说,却是一串串闪光的坚实足迹。
    15年中,申教授和他的团队致力于农产品挤压膨化工艺和设备的科学研究,在啤酒辅料、糖浆生产、油料挤压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绩。
    2012年2月14日,申教授走进了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了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他和他的团队与江南大学等单位合作完成的《农产品高值化挤压加工与装备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申教授和来自全国各条战线的科技精英们一起,怀着激动的心情接受这一我国科技界的至高荣誉,在与国家领导人握手的一瞬间,15年的科研历程涌现在眼前……
    啤酒,是水和茶之后世界上消耗量排名第三的饮料。怎样才能改善啤酒的生产过程、提高产量?这是申教授一直思考和探索的问题,这一思考和探索就是15年。“科研只有解决实际问题,最终实现产业化,才能真正对社会生产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申教授说。正是在这种理念的指引下,他和他的团队一直专注于啤酒辅料、糖浆、油料等的挤压膨化工艺和设备的科学研究,并实现了成果转化。
    很多人都知道,酶在低温挤压作用下容易失活。申教授在国内外首次提出了在低温情况下加入酶,对农产品进行挤压膨化加工。研究之初遇到了重重困难。但是他却突破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坚持了下来。目前,国内外双酶法生产糖浆,均先制成淀粉,再用淀粉生产糖浆。而他却在低温挤压作用下加入酶,在挤压机里完成淀粉的糊化,并完成了部分糖化和液化,省去了淀粉生产和喷射液化工序和设备,大大缩短了生产过程,改善了传统做法生产过程时间长、成本高、污染重等缺陷,解决了很多生物工程领域企业的难题。
    “一路走来,酸甜苦辣全都有。困难是常有的事,就像每天都要吃饭一样,已经习惯了,所以我们对困难都看得很淡。”申教授淡淡地说。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他主持的“啤酒辅料低温挤压加工设备、加工方法和糖化方法研究”项目,有效降低了能耗和生产成本,加快了糖化速度,成为啤酒企业降低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的一项极具潜力的新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为燕京啤酒(山东无名)有限公司新增产值2.8亿,为青岛啤酒(潍坊)有限公司新增产值2800万;主持的“挤压加酶和不加酶脱胚玉米生产淀粉糖浆的试验研究”项目,省去了双酶法生产玉米糖浆的淀粉生产和喷射液化工序和设备,以及对应的水耗、电耗和环境污染,研究了挤出物的挤压—液化系统参数对糖液的主要考察指标的影响规律,也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申教授先后主持科技部农专资金、省科技专项、省自然科学基金、省教育厅科技计划等6项科研项目,获授权发明专利16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连续获山东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自然科学类一等奖1项和山东省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
    看着申教授有些弯曲的脊梁和已然花白的眉毛,眼眶不禁有些热热的。漫漫科研路上,除了成绩,积淀更多的却是心血和汗水。
    “申教授的严谨和勤奋,让我们钦佩,也是年轻教师的榜样。”山东理工大学农业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副院长刁培松说。要实现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必须亲自到企业去做放大试验,对几十吨的材料进行挤压加工,一次试验就需要好多天。在工厂试验中,工人倒班,可是申教授和团队成员却要一直盯着仪器,不能休息。有的熬不住睡着了,凌晨三、四点醒来看到申教授还坚守在仪器前。他的这种敬业、勤奋的精神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个人,陈善峰、李宏军、申勋宇、马成业……团队成员都跟他一起不眠不休地做试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申教授的身体不太好,有一次他生病住院,在病床上还不放心试验,通过电话指导其他成员,要求他们核对每一个参数,丝毫不能马虎。前年年底因为心肌梗塞他不得不去北京治疗,出院以后,又很快就投入到工作中去了。“他的这种严谨求实、忘我工作的治学态度,深深地震撼了我们。”陈善峰感慨地说。
    谈到成绩的取得,申教授说的更多的是感谢。研究之初,经费匮乏,学校就为他购买了价值600余万元的设备,并提供了研究经费。这就为课题组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同时农业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也在各方面提供支持,为他们解决了后顾之忧。对申教授整个科研生涯影响最深的还是他的导师蒋亦元院士。提起蒋院士,申教授的眼睛湿润了。“导师最常对我们说的就是‘Why didn't I think of it?’——为什么我没想到?这种创新的思维方式对我的影响很大!”正是这种敢想敢做的创新思维方式,让他在国内外首次提出在低温挤压作用下加入酶,改善了传统的生产方式。教师的作用就是言传身教,这种创新思维在申教授身上充分展现的同时,又深深地影响了他的学生。陈善峰、李宏军、马成业都是他的学生,毕业后留在学校加入了这个研究团队,跟随他一起继续着这条创新之路。
    15年过去了,国家奖项的获得不代表研究的结束。漫漫科研路,永远没有终点。从啤酒辅料到糖浆生产,再到糖醇研究,他们又在路上了……(崔文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