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来,东营市通过加快推进渔业科技创新,全面提升渔业社会化服务水平,促进了全市海洋渔业经济跨越发展。
一是加大投入,实施多项渔业科研项目。围绕渔业产业发展的重点环节,针对渔业新品种引进、优良苗种繁育、生态环境调控、健康养殖模式等渔业关键技术,开展了技术攻关。为优化养殖品种结构,组织开展了海参池塘养殖技术攻关,取得了海水沉淀净化、池塘筑礁护坡、苗种密度控制、越冬度夏管理、水质生态调控等科技成果,探索出适合黄河三角洲地区的海参池塘养殖模式,实现了“东参西养”的重大突破,同时积极发展海参苗种产业,目前全市海参育苗水体达到6万方,年繁育优质参苗4亿头,全市海参养殖面积达到12.5万亩,年产量7000余吨,产值12亿元,成为我省重要的海参养殖基地。黄河口大闸蟹是该市传统优势产业,近年来通过对池塘养殖、水库养殖、苇田养殖和湿地养殖等模式的不断探索,突破了大规格黄河口大闸蟹养殖技术,实现了由“大养蟹”向“养大蟹”、“生态蟹”、“品牌蟹”的转变,黄河口大闸蟹被认定为地理标志农产品,入选“中国十大名蟹”,目前全市黄河口大闸蟹生态养殖面积达到80万亩,产量1.4万吨,实现产值17亿元。
二是突出重点,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中科院海洋所、中国海洋大学等多家高校和科研机院所在东营设立了科研基地,结合黄河三角洲地区特点开展相关的生产试验,产学研结合的紧密程度不断提高。加强渔业技术推广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建立渔业技术专家资源库,市、县、乡三级渔业技术推广人员达116人,将刺参、南美白对虾、日本对虾、黄河口大闸蟹、黄金鲫、草鱼、甲鱼等作为主导品种,将南美白对虾健康养殖技术、水产品质量安全、海参池塘健康养殖技术等作为主推技术,2011年全市共举办各类渔业技术培训班46期,培训渔民3085人次。
三是创新模式,提升渔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按照科技服务“高位嫁接、重心下移”的工作思路,各级渔业技术推广机构加大与渔民专业合作社、渔业龙头企业的协作,支持龙头企业、渔民专业协会、合作组织等民间组织开展科技服务,建立了“专家组—渔业技术指导员—民间服务组织—养殖户”新型推广模式。为切实解决渔业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利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开展了“远教惠渔”活动,整合技术人员、培训教材、市场信息等资源,全力打造“渔业专家+远教平台+信息发布+渔民”的服务框架,更便捷、更高效、更全面地把相关信息送到渔民手中,增强了渔民的科技应用能力,加快了渔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郭成秀)
一是加大投入,实施多项渔业科研项目。围绕渔业产业发展的重点环节,针对渔业新品种引进、优良苗种繁育、生态环境调控、健康养殖模式等渔业关键技术,开展了技术攻关。为优化养殖品种结构,组织开展了海参池塘养殖技术攻关,取得了海水沉淀净化、池塘筑礁护坡、苗种密度控制、越冬度夏管理、水质生态调控等科技成果,探索出适合黄河三角洲地区的海参池塘养殖模式,实现了“东参西养”的重大突破,同时积极发展海参苗种产业,目前全市海参育苗水体达到6万方,年繁育优质参苗4亿头,全市海参养殖面积达到12.5万亩,年产量7000余吨,产值12亿元,成为我省重要的海参养殖基地。黄河口大闸蟹是该市传统优势产业,近年来通过对池塘养殖、水库养殖、苇田养殖和湿地养殖等模式的不断探索,突破了大规格黄河口大闸蟹养殖技术,实现了由“大养蟹”向“养大蟹”、“生态蟹”、“品牌蟹”的转变,黄河口大闸蟹被认定为地理标志农产品,入选“中国十大名蟹”,目前全市黄河口大闸蟹生态养殖面积达到80万亩,产量1.4万吨,实现产值17亿元。
二是突出重点,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中科院海洋所、中国海洋大学等多家高校和科研机院所在东营设立了科研基地,结合黄河三角洲地区特点开展相关的生产试验,产学研结合的紧密程度不断提高。加强渔业技术推广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建立渔业技术专家资源库,市、县、乡三级渔业技术推广人员达116人,将刺参、南美白对虾、日本对虾、黄河口大闸蟹、黄金鲫、草鱼、甲鱼等作为主导品种,将南美白对虾健康养殖技术、水产品质量安全、海参池塘健康养殖技术等作为主推技术,2011年全市共举办各类渔业技术培训班46期,培训渔民3085人次。
三是创新模式,提升渔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按照科技服务“高位嫁接、重心下移”的工作思路,各级渔业技术推广机构加大与渔民专业合作社、渔业龙头企业的协作,支持龙头企业、渔民专业协会、合作组织等民间组织开展科技服务,建立了“专家组—渔业技术指导员—民间服务组织—养殖户”新型推广模式。为切实解决渔业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利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开展了“远教惠渔”活动,整合技术人员、培训教材、市场信息等资源,全力打造“渔业专家+远教平台+信息发布+渔民”的服务框架,更便捷、更高效、更全面地把相关信息送到渔民手中,增强了渔民的科技应用能力,加快了渔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郭成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