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去年力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后,山东省政协今年再献推动之策、再助推动之力。11月11日,省政协十届二十一次常委会议围绕“统筹区域一体化发展,推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进行专题协商议政,针对部分地区出现的重复建设、无序竞争等问题,明确提出“整体融合、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合力竞争、共生共荣”的蓝色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
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国务院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犹如发令枪响,让半岛海岸线上的青岛、烟台等涉蓝7市无不热情高涨、竞相扬帆。但万船齐放的问题也伴生而来,产业发展战略趋同、重复建设相互竞争、产业链联系不够紧密、资源优势未能有效整合等现象开始出现。
山东省政协曾经集全省政协之智、借全国政协之力,为助推半岛蓝色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发挥过重要作用。为使这一战略沿着正确的航道,健康、有序、科学地实施,山东省政协跟“蓝”而进,将力推半岛蓝色经济区一体化发展作为协商议政的重点。为充分了解蓝色经济区内配套政策、区域协同、资源整合、统筹规划、运作机制等事关一体化发展的关键问题,省政协从4月份起历时5个月时间,深入调研,全面了解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现状和规划实施情况。
通过实地考察50余家园区、企业和相关单位,调研组了解到,涉蓝7市响应山东省委、省政府号召,已经凝聚出加快发展海洋经济的强大合力。2010年,山东全省海洋生产总值达到7098亿元,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18.5%。与此同时,“大而全”、“小而全”等问题也比较突出:大家都想建机场港口,都在发展临港经济,建设钢铁石化项目。同时,传统海洋产业比重较大,经济发展方式仍较粗放,与资源的有限性、环境的脆弱性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尽管拥有全国最多最高端的海洋科技人才,但由于科研资源尚未有效整合,科研成果转化应用体制不成熟,导致优势不优;涉海金融业发展滞后,资本市场和民营经济作用发挥不够,融资方式较为单一,不能提供充足资金支撑等问题,也不同程度拖住发展步伐。一体化,已成为半岛蓝色经济区亟待解决的问题。
摸清一手情况后,为使建言成果更具科学性,山东省政协集思广益,先后召开各层次的座谈会21次,充分听取各市政协、涉蓝职能部门和知名工程院院士、专家的意见、建议,向沿海11省市发函获取了海洋经济“十二五”发展规划资料,反复斟酌,形成50余万字的研究材料,同时,系统学习总结了广东、浙江推动产业融合、大区域合作和广西推进北部湾一体化发展的经验,在此基础上,精心打磨《关于统筹区域一体化发展,推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建议案》。
建议案着眼于科学谋划区域一体化发展格局,为半岛量身设计出海洋科教核心区、现代海洋产业集聚区等六大海洋经济功能区。
建议案提出,要建立完善以共建经济合作区为突破口、逐步建立城市间的财税均衡和利益分享机制,设立区域合作发展协调委员会,及时解决一体化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推进区域年票互认、公交一卡通和电信一号通等政策和机制。抓紧突破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对建设中日韩经贸合作试验区、国际碳排放交易所等重大事项要敢于突破。加快调整有利于一体化发展的行政区划,设立青岛西海岸经济新区、整合环莱州湾地区,使之成为山东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完善一体化资本运作体系,组建山东半岛蓝色发展银行,运作经济园区资产上市。建立蓝色经济区考核体系,以管理方式的转变加快蓝色经济区发展。
建议案还就大力推进转方式调结构取得突破性进展、不断强化海洋科技和人才支撑能力、扎实做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等问题提出了十条富有指导性、科学性、务实性和系统性的建议。
“核心是利益分割,关键是谁来牵头。”常委们集中建言时直击问题“七寸”。“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浪潮中,蓝色经济区内与其7个城市孤舟奋战,不如打造一艘整体融合、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合力竞争、共生共荣的蓝色巨舰编队,更能劈波远航,抵御风浪。”(蔡洪理 王世鹏)
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国务院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犹如发令枪响,让半岛海岸线上的青岛、烟台等涉蓝7市无不热情高涨、竞相扬帆。但万船齐放的问题也伴生而来,产业发展战略趋同、重复建设相互竞争、产业链联系不够紧密、资源优势未能有效整合等现象开始出现。
山东省政协曾经集全省政协之智、借全国政协之力,为助推半岛蓝色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发挥过重要作用。为使这一战略沿着正确的航道,健康、有序、科学地实施,山东省政协跟“蓝”而进,将力推半岛蓝色经济区一体化发展作为协商议政的重点。为充分了解蓝色经济区内配套政策、区域协同、资源整合、统筹规划、运作机制等事关一体化发展的关键问题,省政协从4月份起历时5个月时间,深入调研,全面了解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现状和规划实施情况。
通过实地考察50余家园区、企业和相关单位,调研组了解到,涉蓝7市响应山东省委、省政府号召,已经凝聚出加快发展海洋经济的强大合力。2010年,山东全省海洋生产总值达到7098亿元,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18.5%。与此同时,“大而全”、“小而全”等问题也比较突出:大家都想建机场港口,都在发展临港经济,建设钢铁石化项目。同时,传统海洋产业比重较大,经济发展方式仍较粗放,与资源的有限性、环境的脆弱性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尽管拥有全国最多最高端的海洋科技人才,但由于科研资源尚未有效整合,科研成果转化应用体制不成熟,导致优势不优;涉海金融业发展滞后,资本市场和民营经济作用发挥不够,融资方式较为单一,不能提供充足资金支撑等问题,也不同程度拖住发展步伐。一体化,已成为半岛蓝色经济区亟待解决的问题。
摸清一手情况后,为使建言成果更具科学性,山东省政协集思广益,先后召开各层次的座谈会21次,充分听取各市政协、涉蓝职能部门和知名工程院院士、专家的意见、建议,向沿海11省市发函获取了海洋经济“十二五”发展规划资料,反复斟酌,形成50余万字的研究材料,同时,系统学习总结了广东、浙江推动产业融合、大区域合作和广西推进北部湾一体化发展的经验,在此基础上,精心打磨《关于统筹区域一体化发展,推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建议案》。
建议案着眼于科学谋划区域一体化发展格局,为半岛量身设计出海洋科教核心区、现代海洋产业集聚区等六大海洋经济功能区。
建议案提出,要建立完善以共建经济合作区为突破口、逐步建立城市间的财税均衡和利益分享机制,设立区域合作发展协调委员会,及时解决一体化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推进区域年票互认、公交一卡通和电信一号通等政策和机制。抓紧突破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对建设中日韩经贸合作试验区、国际碳排放交易所等重大事项要敢于突破。加快调整有利于一体化发展的行政区划,设立青岛西海岸经济新区、整合环莱州湾地区,使之成为山东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完善一体化资本运作体系,组建山东半岛蓝色发展银行,运作经济园区资产上市。建立蓝色经济区考核体系,以管理方式的转变加快蓝色经济区发展。
建议案还就大力推进转方式调结构取得突破性进展、不断强化海洋科技和人才支撑能力、扎实做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等问题提出了十条富有指导性、科学性、务实性和系统性的建议。
“核心是利益分割,关键是谁来牵头。”常委们集中建言时直击问题“七寸”。“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浪潮中,蓝色经济区内与其7个城市孤舟奋战,不如打造一艘整体融合、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合力竞争、共生共荣的蓝色巨舰编队,更能劈波远航,抵御风浪。”(蔡洪理 王世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