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车行驶在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宽阔的柏油马路上,两侧一排排崭新的高楼大厦在窗外一闪而过。看到这一番景象,也许你很难想象,多年以前,这里曾经是一片广袤的盐碱滩。尽管这里拥有140多公里海岸线,但潍坊人面对海洋时表现最多的只能是一声长叹,因为在潍坊的陆海之间,横亘着2600平方公里盐碱地,靠海却难见海。经过多年的努力,潍坊人在这一片荒芜的盐碱滩上建起了一座滨海新城,创造了属于他们的蓝色奇迹。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的蒸蒸日上,成就了潍坊人的蓝色梦想,让潍坊这座闻名世界的风筝之都因多了海的文化而更加美丽。
“蓝黄”交汇奏响华美乐章
2009年11月23日,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发展由此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2011年1月4日,国务院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规划》成为“十二五”开局之年第一个获批的国家发展战略。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以海为主,由海及陆统筹发展,目标是将山东半岛建设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聚集区、海洋经济改革开放先行区和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以陆为主,由陆及海统筹发展,目标将山东建设成全国重要的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区、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引领区、全国宜居宜业城市。
沿渤海湾由北向南,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依次分布,位于山东半岛的中心部位的潍坊,正处于“蓝黄”交汇点。“一蓝一黄”两个经济区域已成为山东经济发展的最大亮点。潍坊全域纳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且被列入主体城市和主体区连接联动区的重要枢纽,标志着潍坊经济社会发展迈向崭新的海洋经济时代。
“蓝黄”两大战略在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融合交汇,支持政策叠加聚焦。“蓝黄”融合,把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托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一城四园”托起滨海新城
“未来的滨海新城会是什么样子呢?”对于潍坊滨海新城的发展,人们不禁畅想。但和人们的想象不同,滨海新城区不是老城区简单的形式复制和表面更新,而是一个功能的提升、结构性的调整。它的目标就是变成一座面目全新的现代化城市。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副主任张文泉告诉记者,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按照“蓝色、高端、高效、生态”理念,坚持高点定位、规划先行原则,面向全球公开招标,确定了“一城四园”的规划布局,为其宏伟发展蓝图构筑了科学的框架。“一城”指建设150平方公里的滨海水城,包含希望城、太阳城、幸福城、欢乐城四个功能区。以“希望城”理念建设科教创新区,重点引进职教院校、科研院所项目,积极创建国家级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努力打造环渤海地区具有竞争力的蓝色高端产业科教基地;以“太阳城”理念建设中央商务区,按照建设现代化新城区的目标定位,积极发展高端商务服务业,加快现代城市要素聚集,进一步提升建设标准和档次;以“幸福城”理念建设高档商住区,规划建设滨海生态城,加快达美花园等项目建设,着力打造“依河拥海”的宜居生态新城区;以“欢乐海”理念建设旅游度假区,规划建设黄金海岸示范景区,高标准实施防护堤内侧绿化,启动港丽湾、国际影城基地等项目建设,打造半岛蓝色经济区具有吸引力的滨海休闲旅游目的地。“四园”分别是先进制造业产业园、海港物流园、临港产业园和绿色能源产业园。
在“一城四园”的规划布局基础上,聘请国际一流的规划设计单位,进一步优化提升总体规划和功能区控制详规,按照“一城、三中心、三基地、四区”的功能定位,全面提升滨海新城开发建设水平。“一城”,就是又好又快建设设施配套、功能完善、产业发达、生态良好、宜居宜业的充满发展活力、富有独特魅力的现代化、国际化高效生态滨海新城。“三中心”,就是努力打造黄河三角洲地区具有影响力的商务中心、港口物流中心和滨海休闲旅游中心。“三基地”,就是努力打造环渤海地区具有竞争力的海洋装备制造业基地、绿色能源基地和蓝色高端产业科教创新基地。“四区”,就是努力打造蓝色经济发展的主战区、新兴和高端产业的聚集区、黄河三角洲开发的先行区、潍坊市科学发展的示范区。
循环经济助力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远方若隐若现、鳞次栉比的工厂,一眼望不到边的盐池,高大而整齐排列的风电机组……走在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大道上,随处可见浓厚的工业化氛围,这片渤海湾兴起的新兴工业区正一步步朝着规模化迈进。
2010年4月1日,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被正式批复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成为全国首家被正式批准的行业类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近年来,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紧紧抓住黄河三角洲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和全省加快“三区”建设的历史机遇,围绕转方式调结构的部署要求,始终遵循“蓝色、高端、高效、生态”的理念,以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理念为指导,按照经济规律和生态规律的要求,以清洁生产为切入点,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形成了 “点线面”三位一体共同推进的生态园区建设机制,初步走出了一条集“科技创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一体的新型工业化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了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在发展规程中,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注重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重点打造集先进制造业基地、绿色能源基地和蓝色高端产业科教创新基地于一体的生态园区,以全面提升园区发展质量。为此,开发区自觉运用循环经济理念,立足本地基础,依靠科技支撑,大力发展生态工业,构建起了“一水五用、动脉扩张、静脉串联、动静耦联”为主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实现了经济、社会、环境“三效益”的统一。
一是“一水五用”。是指海水首先被用来养殖鱼虾蟹等海产品,浓度升高到初级卤水时放牧卤虫;中级卤水和抽取的地下卤水先用于工艺冷却;吸收了化工废热之后的卤水送到溴素厂吹溴,提高溴素提取率;吹溴后的卤水送到盐场晒盐;晒盐后的苦卤用于生产硫酸钾、氯化镁、氢氧化镁等苦卤化工产品,基本实现了海水和卤水中有用成分的充分利用。
二是动脉扩张。在“一水五用”的基础上,围绕主导产业不断延伸产业链,形成了盐、碱、溴、精细化工四大系列动脉产业链条。以原盐为原料生产纯碱、烧碱、融雪剂、食用盐等;以纯碱为原料深加工生产小苏打、白炭黑、水玻璃等;以溴素为原料生产系列灭火剂、阻燃剂、制冷剂、医药中间体、染料中间体等;以氯碱产品为原料生产溴素和聚氯乙烯、甲烷氯化物等精细化工产品,开发区动脉产业不断拓展壮大。
三是静脉串联。在发展动脉产业的同时,将综合利用废弃物的静脉产业串联于动脉产业之中,互相补充、相互增值,实现了废弃物的资源化。引导企业重点对蒸氨废液、提溴废水、晒盐苦卤、酸性废水、固体废料、废热废汽等六个方面的废弃物进行了资源化利用,每年综合利用化工废水6000多万方,减少废渣排放6000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100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480吨,节煤3万多吨。全区每年用于废弃物综合利用方面的投入都在4亿元以上,“三废”综合利用企业年可实现销售收入6亿多元,所创税收占全区新增税收的30%以上,实现了经济、社会、环境的“同生共赢”。
四是动静耦联。动静脉产业链条互为依托,紧密相连,静脉产业发展壮大后又变成了动脉产业,实现了资源、能量、产品之间的动静耦联循环。目前,全区现有企业中,循环经济产业链上的企业占到了70%,年产值占到全区的80%以上,初步形成了一个以上下游产品接续成链、关联产品复合成龙、资源封闭循环综合利用为特色的生态工业“互联网”。同时,我们还加大产业整合重组力度,推行盐溴联产,将原盐生产企业全部整合到30万吨以上规模,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实现了精深加工,推动了产业上档升级。
在产业方面,开发区注重培育新兴产业、提升产业结构。首先提升项目质量,完善生态工业链条。招商引资过程中注重质、量并举,按照生态环保理念和转方式调结构的要求,明确重点引进项目和禁入项目,对不符合园区产业结构的、环保风险大的、投资强度低的、非循环产业链上的化工项目坚决不要,实现绿色招商。坚持园区化布局和链条式发展的方向,以专业园区为载体,大力开展产业招商,着力引进一批蓝色、高端大型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对产业升级和区域经济带动力强的大高外项目以及完善产业链条的造链补链项目。做大做强石化盐化一体化项目,围绕产业链关键节点,特别是围绕弘润石化、中海油炼化等大型骨干企业,将现有的产业资源统筹考虑,延长拉伸石油化工产业链条。其次是发展新兴产业,打造低碳经济园区。发展低碳经济既是新时期创建生态园区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我们依托广阔的发展空间,大力发展“五大” (大物流、大教育、大娱乐、大社区、大装备制造)、“五新”产业(新能源、新建筑、新材料、新信息、新医药),全力打造“以低碳经济为核心”的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促进了优势产业的规模化快速聚集。加强新型能源产业的战略研究,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技术,积极推广风能、生物能、太阳能、地热能、潮汐能等清洁能源,改善园区能源利用结构。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全面推广应用可再生能源,增强群众节约用电、垃圾自觉分类和循环利用意识。强制推行建筑节能,推广建设“上有太阳能、下有地热、墙有新型保温材料、内有LED照明”的节能省地环保型建筑,加快建设新能源、低碳样板工程,积极创建低碳经济示范区。
“十二五”期间,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将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创先争优为动力,继续围绕更好更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高效生态滨海新城“一个目标”,抓好项目建设、开发建设、和谐建设“三大任务”,加大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社会民生、生态建设“五项投入”,强化体制创新、优化环境、财政金融、人才强区、党的建设“五大支撑”,推动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确保实现“十二五”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新突破。
按照国家级开发区的标准和建设国际化、现代化新城区的目标定位,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将不断强化“蓝色、高端、高效、生态”理念,坚持综合开发、特色发展,全方位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和滨海新城建设档次。实施高效高质高端战略,坚持低碳绿色发展,转变招商理念,加快大企业大项目建设,推进高端产业聚集,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加强与黄河三角洲、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对接,进一步优化提升“一城四园”的总体规划和各功能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要坚持高点定位,创新开发模式,提升建设档次,高标准推进设施配套和项目建设,加快聚集现代化城市要素,增强特色优势和集聚功能,努力打造设施配套、功能完善、魅力独特的现代化、国际化高效生态滨海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