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的精神,了解和把握国际海洋科技发展趋势,以更加开放进取的工作思路、更加昂扬向上的工作态度、更加高涨饱满的工作热情,投入到为“一黄一蓝”两大国家级战略提供强有力的海洋科技支撑工作中去,近日,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在荣成举办了读书会。省科技厅副厅长、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李乃胜,海洋中心副主任杨鸣、于智勇等领导参加。
与会人员先后考察了海之宝公司、泰祥集团、黄海造船厂等重点海洋企业,并对海上生态环境进行了实地调研,深入了解海洋科技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在读书会讨论交流阶段,与会人员分别就“国内外主要海洋科技进展和科学前沿是什么”、“海洋科技如何为‘一黄一蓝’两大国家级战略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如何准确把握个人工作定位,发挥专业特长,更好地在海洋科技工作全局中起到积极的作用”等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讨论与交流。大家认为,国家相继批复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两大国家战略,不仅仅是对山东海洋的重视和支持,更赋予了山东海洋科技工作者更多的责任。我们应当从国际视角出发,借鉴海洋发达国家的经验,认真学习解读他们的中长期发展规划,深刻领会发展海洋科技的重大作用。同时,要把握好“十二五”开局之年,瞄准国家和省的“十二五”科技发展战略目标,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不断拼搏进取,为“蓝”、“黄”两大战略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李乃胜副厅长在发言中指出,这次读书会之所以选择在荣成召开,是因为荣成是一个极具海洋产业特色的城市。近几年来在海洋经济方面有了日新月异的发展,在这里能够感受到强烈的海洋色彩。通过这次读书会,大家解放思想,碰撞火花,交流心得,对国内外海洋科技前沿的发展形势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把握,对自己肩负的使命以及中心的下一步发展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收获颇丰。
李乃胜副厅长在题为“海洋科技发展形势与我们的任务”的专题讲话中谈到:一是中国海洋界的三件大事令人振奋。“瓦良格”号航母圆满完成第一次海试、我国在印度洋中脊的西南段获批1万平方公里具有专属勘探权的多金属硫化物资源矿区、蛟龙号5000米海试圆满成功这3个重大事件,标志着深海技术已经成为国际公认的技术前沿,是国际海洋科技的主要动向之一,而中国的科学技术正从“十二五”开始大踏步走向深海;二是国际海洋科技的发展态势发生了显著变化。当今世界已经由渔盐之利、舟楫之便的海洋商业文明向海洋工业文明跨越,主要表现在新一轮的蓝色圈地运动、新一轮的资源掠夺以及新一轮的科技竞争三个特征,呈现出深海、资源、环境、生态、技术五个发展趋势;三是中国海洋科学技术的发展形势良好,任务艰巨。国家在“十一五”期间批复了8个重要的沿海发展战略,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又相继批复了山东、浙江、广东等3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经济区,海洋科学研究正在从浅近海走向深远海,海洋新兴产业发展超出想象。这一切都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发展海洋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但是,目前也存在科研力量分散化、科研方向地域化、滨海工业布局重工化、海底荒漠化以及生态灾害化等问题。因此,今后的主要任务是着力提高控制能力、认知能力、海洋资源开发能力、产业支撑能力、保障能力等五种能力,推动中国海洋科学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孙晓春)
与会人员先后考察了海之宝公司、泰祥集团、黄海造船厂等重点海洋企业,并对海上生态环境进行了实地调研,深入了解海洋科技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在读书会讨论交流阶段,与会人员分别就“国内外主要海洋科技进展和科学前沿是什么”、“海洋科技如何为‘一黄一蓝’两大国家级战略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如何准确把握个人工作定位,发挥专业特长,更好地在海洋科技工作全局中起到积极的作用”等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讨论与交流。大家认为,国家相继批复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两大国家战略,不仅仅是对山东海洋的重视和支持,更赋予了山东海洋科技工作者更多的责任。我们应当从国际视角出发,借鉴海洋发达国家的经验,认真学习解读他们的中长期发展规划,深刻领会发展海洋科技的重大作用。同时,要把握好“十二五”开局之年,瞄准国家和省的“十二五”科技发展战略目标,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不断拼搏进取,为“蓝”、“黄”两大战略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李乃胜副厅长在发言中指出,这次读书会之所以选择在荣成召开,是因为荣成是一个极具海洋产业特色的城市。近几年来在海洋经济方面有了日新月异的发展,在这里能够感受到强烈的海洋色彩。通过这次读书会,大家解放思想,碰撞火花,交流心得,对国内外海洋科技前沿的发展形势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把握,对自己肩负的使命以及中心的下一步发展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收获颇丰。
李乃胜副厅长在题为“海洋科技发展形势与我们的任务”的专题讲话中谈到:一是中国海洋界的三件大事令人振奋。“瓦良格”号航母圆满完成第一次海试、我国在印度洋中脊的西南段获批1万平方公里具有专属勘探权的多金属硫化物资源矿区、蛟龙号5000米海试圆满成功这3个重大事件,标志着深海技术已经成为国际公认的技术前沿,是国际海洋科技的主要动向之一,而中国的科学技术正从“十二五”开始大踏步走向深海;二是国际海洋科技的发展态势发生了显著变化。当今世界已经由渔盐之利、舟楫之便的海洋商业文明向海洋工业文明跨越,主要表现在新一轮的蓝色圈地运动、新一轮的资源掠夺以及新一轮的科技竞争三个特征,呈现出深海、资源、环境、生态、技术五个发展趋势;三是中国海洋科学技术的发展形势良好,任务艰巨。国家在“十一五”期间批复了8个重要的沿海发展战略,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又相继批复了山东、浙江、广东等3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经济区,海洋科学研究正在从浅近海走向深远海,海洋新兴产业发展超出想象。这一切都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发展海洋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但是,目前也存在科研力量分散化、科研方向地域化、滨海工业布局重工化、海底荒漠化以及生态灾害化等问题。因此,今后的主要任务是着力提高控制能力、认知能力、海洋资源开发能力、产业支撑能力、保障能力等五种能力,推动中国海洋科学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孙晓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