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公布了2010年度“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名单,山东师范大学化学化工与材料科学学院董育斌教授领衔的“分子与纳米探针的设计、组装及相关应用的探索性研究”团队名列其中,实现了该校教育部创新团队零的突破。
分子与纳米探针是化学识别、分离纯化、传感监测的物质基础,在色谱分析、手性分离、化学及生物传感器件、高效催化剂、光、电、磁功能材料、微流控芯片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分子与纳米探针的发展,为基因组、蛋白组、代谢组等研究中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信息的获取、转换与检测提供新原理、新方法和新技术,为人类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理解生命体系的复杂过程提供新的手段,为实现某些重大疾病的早期诊断与预防提供新的途径,为新药、特药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通过特异性“分子探针”,探测人体内早期的疾病信息,达到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的目的。该团队围绕着分析化学、生命科学研究领域中的前沿课题,逐渐形成了三个主要的研究方向——光学探针、微纳结构探针、电化学传感器,并在分子与纳米探针研究与应用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和进展。 2008年,团队成功申报了山东省“分子与纳米探针”泰山学者岗位;2010年,被评为山东省优秀创新团队,并记山东省政府集体一等功。
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 是教育部2004年实施高等学校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的组成部分,旨在凝聚并稳定支持一批优秀的创新群体,形成优秀人才的团队效应和当量效应,提升高校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推动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每个创新团队给予资助300万元(项目执行期限为三年),主要用于团队开展科技创新研究。
据了解,该校是继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山东农业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东科技大学之后,我省内第六家获得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资助的高校。(谢德仁)
分子与纳米探针是化学识别、分离纯化、传感监测的物质基础,在色谱分析、手性分离、化学及生物传感器件、高效催化剂、光、电、磁功能材料、微流控芯片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分子与纳米探针的发展,为基因组、蛋白组、代谢组等研究中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信息的获取、转换与检测提供新原理、新方法和新技术,为人类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理解生命体系的复杂过程提供新的手段,为实现某些重大疾病的早期诊断与预防提供新的途径,为新药、特药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通过特异性“分子探针”,探测人体内早期的疾病信息,达到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的目的。该团队围绕着分析化学、生命科学研究领域中的前沿课题,逐渐形成了三个主要的研究方向——光学探针、微纳结构探针、电化学传感器,并在分子与纳米探针研究与应用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和进展。 2008年,团队成功申报了山东省“分子与纳米探针”泰山学者岗位;2010年,被评为山东省优秀创新团队,并记山东省政府集体一等功。
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 是教育部2004年实施高等学校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的组成部分,旨在凝聚并稳定支持一批优秀的创新群体,形成优秀人才的团队效应和当量效应,提升高校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推动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每个创新团队给予资助300万元(项目执行期限为三年),主要用于团队开展科技创新研究。
据了解,该校是继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山东农业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东科技大学之后,我省内第六家获得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资助的高校。(谢德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