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新闻 > 正文

开发“蓝色耕地” 建设“蓝色粮仓”

2011-07-05 23:12:32   作者:记者 周传虎 通讯员 李 敏   来源:www.cxsdw.com   点击:
0

  海洋食品安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6月26日,“首届中国海洋食品安全暨(连菜)品牌发展研讨会”在大连召开

  海洋是地球的最大资源宝库,几乎可以涵盖人类所需全部资源,浩瀚的海洋资源开发却十分不足。山东作为一个人口大省,陆地资源却相对短缺,随着人口的持续增加和耕地的减少 ,海洋食品有望成为重要的食物来源,而山东的海岸线占到全国的1/6,开发“蓝色粮仓”,加强对海洋食品的精深加工,建设蓝色粮仓是发展海洋经济的着力点。


蓝色耕地上开发粮仓


  如今,人们把水域称之为“蓝色耕地”,把水产品称之为“蓝色粮食”,把渔业称之为“蓝色农业”。省海洋与渔业厅原巡视员王诗成介绍,当前我国海水养殖综合水平位居世界前列,我国拥有1.8万公里大陆海岸线,海水养殖的空间巨大,随着人口的持续增加和耕地的减少,海洋食品有望成为重要的食物来源,而山东的海岸线占到全国的1/6,开发“蓝色粮仓”,加强对海洋食品的精深加工,对化解我省人多地少的矛盾及开辟海洋应用领域具有重大意义。
  在这方面,青岛已经做出了表率,碧海银滩成为“蓝色牧场”,先后发起了中国“鱼、虾、贝、藻、药”五次蓝色产业浪潮。上世纪60年代,以海带养殖为代表的海洋藻类养殖浪潮,使我国海带养殖从零开始,一跃成为世界第一,每年生产海带干品30万吨;目前,以深水网箱养鱼为代表的海洋经济鱼类养殖浪潮方兴未艾,以海洋药物开发为代表的海洋天然产物开发浪潮高潮迭起,正在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正是由于青岛对海洋科技的贡献,我国水产品总量每年超过6000万吨,居世界第一。


海洋食品受青睐


  尽管如此,有关资料表明,我国海产品人均消费量依然远远低于其他海洋国家。与邻国日本比较,日本人均年消费海产品90多公斤,国民获取动物蛋白的40%来自水产品,而我国人均年占有水产品生产量只有30多公斤,人均年消费海产品只有10公斤左右。
  如今,食品安全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尤其是疯牛病、口蹄疫、禽流感等疫情的不断发生,使人们“谈肉色变”。而据山东省海水养殖研究所副所长王勇强介绍,当前还没有发现海水鱼类可以向人传染疾病,目前所谓的养殖鱼类药残问题实际上是鱼类使用抗生素的问题,这也意味着,海洋食品将成为保障食品安全的一大通途。
  不仅如此,海洋食品还含有丰富的DHA、EPA等高度不饱和脂肪酸,大大高于其他动物类产品,热量也远远低于肉类食品,海水鱼类是最优质的动物蛋白,而海参等海产品则是有效提高人体免疫力的宝物。


海洋食品精深加工


  海洋食品的作用日益凸显,但在我国,海洋食品加工长期处于粗放加工的状态,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不但产品附加值低,而且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省科技厅副厅长、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李乃胜说。
  2009年,一项总投资1.26亿元、8个沿海省市共同参与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海洋食品精深加工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示范”项目已在烟台启动。该项目由省科技厅组织实施,重点开展大宗海洋食品和名贵海洋食品等加工重大关键技术 、重大新产品、工艺与设备和产品质量控制体系等方面的研究与开发,是迄今最大的海洋水产品项目。
  李乃胜表示,通过“海洋食品精深加工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示范”项目的实施,将重点突破海洋动物蛋白精深加工等4项重大关键技术;攻克6~8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海洋食品工业化加工与制造技术,开发30~40个新产品,建立5~10条产业化示范线;形成1~2个以高校和科研单位为主导的海洋食品科技创新中心,建立3~4个以企业为主导,具有区域和产业特征的海洋食品工业工程技术孵化与科技创新基地;初步建立起一支具备较强研发能力的科技队伍,大幅度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为我国海洋食品加工技术的创新体系建设和海洋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全面支撑。


海洋科技让“水库”永不干涸


  作为中国北方严重缺水的城市,青岛的海水利用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中国脱盐协会秘书长郭有智表示,“海水淡化可以制盐 、提溴、提钾,是典型的蓝色经济,希望青岛继续努力,加大力度。”
  目前,海水淡化主要用于工业生产,在民用方面主要是开展了居民小区海水冲厕试点,少数企业利用海水淡化技术生产瓶装水。而在今年,全国最大的海水淡化工程青岛百发海水淡化项目已在李沧区施工建设。该项目计划明年底建成试运行,淡水产能达到每天10万吨,淡化的水源将直接输送到自来水市政管网供市民饮用。
  10万吨是个什么概念?青岛市供水管理处有关负责人介绍,以目前青岛市区日消耗淡水量平均在60万吨计算,该项目日后将可以提供近1/6的日耗水量,可为50万青岛市民提供每天的生活用水。按照设计的淡化能力,每年可节省自来水3600多万吨,相当于目前崂山水库储水量的2/3。这表明,百发海水淡化项目投产后,青岛市又增添了一座中型水库,而且这个“水库”将永不干涸。


海水空调走进普通居民家


  在青岛奥帆中心内的商场、酒店里,人们已经可以享受到海水空调带来的和风,这成为全国首套在已建成的公共建筑中应用的海水源热泵系统。室内冬暖夏凉的气温,完全来自海水源热泵空调技术带来的科技新体验。这种技术中,海水成了系统的冷热源:冬季,海水的热量成了房间供热的主要来源,夏季则反之。在冬季,海水空调的成本只需15元/平方米,比传统烧煤取暖节省了10元,而夏季更能节省将近20元/平方米的成本。
  如今,“海水空调”在岛城的前景越走越广阔:开发区千禧龙花园是青岛首个应用海水空调的小区,2006年底就已投入使用。作为西部老城区改造的重头戏,小港湾和记黄埔93万平方米的商住区,也计划使用海水空调给居民供暖……
  而按照青岛市有关规划,在试点推出海水空调,利用海水供热、制冷的基础上,到2012年,青岛将实现使用海水空调的建筑面积达到30万平方米,2015年达到80万平方米,积极开发海浪、潮汐能电站,选择合适场址,适时开展示范工程建设。


从海里提取低碳能源


  青岛是典型的能源输入型城市,本地不产煤、石油 、天然气,所有能源均需从外地引进。据有关部门统计:2000年至2005年,青岛一次能源供应总量由1265万吨标准煤增长到了2340万吨标准煤,增长了85% ;而另一方面,青岛濒临黄海,海洋资源丰富 ,在海水能、土壤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资源应用方面潜力巨大。
  在这方面,岛城已经在低碳经济上显现出了活力,积极推进风电、太阳能、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并将进行垃圾发电、潮汐能发电等海洋新能源开发。青岛华威风电项目总投资 1.4亿元,目前年均发电2350万度,已输送约6000万千瓦时电能。目前,全市风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6.35兆瓦。即墨王村风电项目总投资 9.6亿元,装机规模10万千瓦。同时,积极开展青岛近岸海域风力资源开发,计划在全市建设4~5个陆上和1~2个海上大型风电场,平均风电规模为 10万千瓦左右,总装机规模达到60万千瓦。
  此外,在太阳能方面,目前青岛全市太阳能热水器年生产能力达数十万平方米集热面积,太阳能热水器使用率达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