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第一生产力放在人生的第一位置——记山东济南生产力促进中心原主任周光前
周光前在报告会上
周光前同志,中共济南第九次代表大会代表,济南市劳动模范,济南市拔尖人才。1999年起任山东济南生产力促进中心(以下简称“济南中心”)主任、2002年任济南市产学研协作管理服务中心主任,兼任济南市技术市场管理服务中心主任。2008年发起组建济南都市圈技术转移联盟并担任理事长。从事科技服务工作的10多年间,始终保持共产党员本色,廉洁奉公、无私奉献、忘我工作,带领“济南中心”创造性构建了科技服务发展的“济南模式”,铸造了产学研合作发展的金桥,争创了全国示范生产力中心,实现了济南生产力促进事业的品牌化、标准化发展,为科技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周光前同志曾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一次,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两次、三等奖一次;2003、2005年被山东省人事厅、科技厅分别记三等功一次;连续多年被评为省、市科技系统先进个人;2004获全国优秀民营科技管理工作者,并获中国民营科技促进奖荣誉称号;2007年获国家科技部中国技术市场协会金桥奖,2010年获中国产学研促进奖。
拉着中药去答辩
今年4月份,济南生产力促进中心被科技部评定为A类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
这标志着济南生产力促进中心近年来工作逐步上升,步入了新的档次。
今年,科技部高新司对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前20强的评选工作做了新的改进,从绩效考评前30名的国家级示范中心中进行考评答辩评选产生,这是国家科技部对生产力促进中心的深入考核,对生产力中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代表济南中心去广州参加答辩会的是原主任周光前。
——他患恶性淋巴肿瘤,正处于术后化疗期。多次的化疗已经使他的头发掉了一大片,他是戴着假发、拉着一箱熬好的中药赶赴广州的。
同时,他还患腰间盘突出、心脏病。
按理,不应由周光前去答辩。当时,他已经从领导岗位退下来,此时中心领导觉得不宜让身体刚有起色的周光前去答辩,长途跋涉、讲话和大量的准备工作,对于大病未好的他来说风险太大。当时周光前思想斗争也挺激烈,但如果他不去,中心势必会派其他领导参加,这对于一个刚刚完成交接的领导班子来说胜算就降低了,因为进入全国前列的生产力促进中心基本都是业绩突出、特点鲜明的知名先进中心,本来相互间的差距就微乎其微,能够决定成败的可能就是那一丝一毫。自己无疑是主答辩人的最佳人选。于是他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和中心领导交流了看法,主动请缨,担任主答辩人。此事关乎大局,领导同意了。4月22日,他拉着一箱熬好的中药准时入驻了广州的答辩会现场。
在准备答辩的一周时间里,组成了专业的团队,认真进行了案例编写,做了相当充分的准备,但是由于他的语速较慢,加上手术后嗓子并没有恢复到最好的状态,始终不能把2个案例控制在10分钟介绍完毕,直到4月22日入驻答辩现场,时间还是超过12分钟,同事建议删减答辩内容,但他知道,答辩内容已经比较精炼,之所以不能在规定时间内介绍完毕,完全是因为他的身体原因和对材料的熟悉程度不够,必须利用答辩前的2天时间调整好状态,充分的熟悉材料。于是他又回到了“小学生”的状态,拿着为他准备的“卡片和草稿”一次次的在房间里演练,当他能够在10分钟内完成演讲时,感觉好像完成了一项特别巨大的工程。在这期间,他将每天三次的服药改为一次;为了研究熟悉答辩材料,三天总共睡了不到15小时的觉。
经过10分钟的案例汇报和10分钟的专家提问,中心的成果得到专家的充分肯定,被科技部评定为A类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
从广州回来后,周光前的嗓子哑了几十天,一个多月的时间没有恢复,虽然回来后医生告诉他,他的病情近期恶化严重,已经到了一个特别危险的边缘,但是看着同事们得到好消息的笑脸,他感觉无怨无悔。
——这就是周光前,一个把科技这个第一生产力放在人生第一位置的“拼命三郎”的工作姿态。
“必须做到白+黑”
“拼命三郎”是同事们送给周光前饱含敬意、关爱的绰号。他把工作看得比生命还重要。
2010年,济南科技服务中心改造工程正式开工,从3月15开工到7月2日正式试运行,周光前除住院手术,几乎没有休息一天,因为工期和工程进展十分紧迫,即使出差在外地,他到达宾馆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传真机开通,因为整个施工现场的要求和构建,没有人比他更加清楚,因为各种施工手段和材料没有人比他更了解,因为他知道局党组在交待任务时提出了一定要高标准建设服务大厅的要求,他承担的是市科技局有史以来最大的建设工程,必须做到“白+黑”,必须做到“5+2”,一定要漂亮的完成这场硬仗。于是,他提出中心领导班子成员要详细分解所有任务,每项工作责任到人,这就相当于立下了“军令状”。 即使腰间盘疼痛的厉害,有时候下车都很困难,作为总负责人,他丝毫不敢放松,不能卸下担子,必须支撑到顺利完成党组织的重托。
事与愿违,5月,他的身体再也坚持不住,病倒在了钟爱的工作岗位上,医生诊断他患了恶性淋巴肿瘤,同事和领导让他休息,但他深知不能倒下。为了不耽误科技服务中心的整体进度,他决定尽早手术,术后先不做放疗和化疗,手术7天拆线后立马上班,把耽误的工作损失降到最低,等7月工程完工后再做系统治疗。
2010年7月2日,济南科技服务中心顺利揭牌试运行,科技服务中心的建设得到了省市领导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当他看到服务中心顺利揭牌成立的时候紧绷的神经才彻底的放松下来,因为济南市的科技服务事业又掀开了新的一页。
而不少人并不知道,身材高大、外表帅气、健康的他,腰椎已经做了两次手术,有钢板至今固定在体内;特别是长期劳累,致使他的心脏病经常发作。他的同事岑裕国不止一次的提醒道:“他的嘴唇发紫,呼吸困难,就是因为劳累而引发的心脏病的外在表现。”
服务中心揭牌后,周光前开始进行系统的治疗,好强的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和病魔再打一仗,要继续为科技服务工作奉献光和热。经过家人的悉心照顾,他不久后就返回了工作岗位,基本上上午上班,下午去医院做放疗或者化疗,头发掉光了就戴上假发,嗓子不好就多写少讲……很多人对他的行为并不理解,觉得身体都这样了,还不好好休息。他心里这样想:12年的科技服务工作历程,已经把科技服务队伍的实干精神刻在了骨子里,融化到了血液中,闲下来等着生命的完结,还不如继续为党工作,为自己奋斗的生产力促进事业继续努力。
硬汉有泪不轻弹
2004年,是济南生产力促进中心编年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年份。
这一年,济南中心开始进行建立区县、行业分中心的探索,进行了成功的实践。
2004年8月16日,济南中心和省科学院签订合作协议,这为济南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打下了“第一根钢筋混凝土桩”。随后,济南生产力促进中心在科技局直接领导下成功承办了第一届科技成果与专利技术展示交易会。为了把交易会办成“永不落幕的科技展交会”,在局领导的指导下,中心与科技局成果处、高新处、规划处的同志集思广益,积极提出了济南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方案并通过了山东省科技厅重大专题项目专家论证,确立为省级重大专项,并由济南中心作为具体建设承担单位。以市科技局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济南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领导小组,在调研和探索的基础上历经15次修改,形成了《济南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实施总体方案》,为高起点规划平台建设总体框架打下了坚实基础。平台建设是个大工程,中心当时就二三十号人,如何面向全市成千上万的中小企业服务呢?如何组织服务队伍又是一个难题。经中心组织专家队伍与槐荫区企业进行对接时,与槐荫科技局领导们共同探讨在槐荫区建立分中心的长效合作机制,充分发挥市中心联系众多大学院所的科技资源的优势和区科技局对属地的企业又比较了解的有利条件,积极协调和运作,济南中心与槐荫科技局成立了槐荫生产力分中心。
有了槐荫分中心的建设基础,不断总结经验,持续扩大延伸服务领域,积极与其他县(市)区联系商谈,在各县区科技局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至 2006年1月6日,在全市十个县区全部成立了分中心,服务队伍都有了牢固的基础。在以后的实践中,济南中心发现了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和县区分中心在专业性服务方面存在短板,服务效果不是特别理想,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周光前想,应该探索成立专业或行业的生产力分中心,经过与济南食品协会的多次协商,双方达成了协议,合作建立了食品行业生产力分中心,共同为中小食品企业服务。揭牌仪式上,市科技局和市经委的领导大力支持这种新生事物,之后化工、纺织、轻工等8个行业分中心相继建立。县区、行业分中心的建成,市县区、行业优势互补,不但提升了服务能力和水平,也得到了科技部领导的表扬,这种市级生产力促进中心带动县区科技服务发展的模式,成为科技部推广的典型,成为解决县区科技服务发展瓶颈,充分发挥相关行业协会等资源的重要途径。
也正是2004年,周光前经受了人生中痛苦的磨难。他正要读大三的独生女儿被查出患有严重的肾病,需要进行透析治疗和换肾手术,一边是中心面临发展的重大机遇,作为单位一把手,绝对不能关键时刻“掉链子”,一边是要面对女儿被疾病折磨的样子和渴望他陪伴的可怜目光,当时的他几乎不敢直视,更不敢在她的面前流下一滴眼泪,真切的感受到抉择的痛苦和内心的挣扎。很多人都劝过他:“老周,把工作放一放,多陪陪女儿吧,抓紧给孩子治病”。他也真想放下工作安心陪女儿养病,哪个做父母的都不会在儿女的生死抉择前面无动于衷。但是那时候他意识到不能只顾自己的小家,因为磨难让他变的更加清醒,他说:“我不仅仅是父亲,还是单位的主要领导,肩负着党组织的信任和单位干部职工的重托,如果在这关键时刻停下来,让单位失去发展的机会,让几十名员工失去了更大的发展机遇,我将内疚终生。”于是他每天都准时出现在岗位上,而每晚都陪伴在女儿的病榻前。女儿躺在病床上那种听天由命的无助表情和期盼求生的眼神,他现在想起来依然有着一种揪心的心疼。他女儿很懂事,或许是继承了他的坚强,从查出病到肾移植手术自始至终她都没掉过一滴眼泪。值得欣慰的是她手术效果非常好,身体非常健康。现在谈起父亲当时的选择,懂事的女儿丝毫没有抱怨,因为她为父亲感到自豪。
“木匠成了建筑师”
1999年5月,周光前由市属科研院所调入市科技局,到济南市科技开发交流中心——也就是现在的济南市产学研协作管理服务中心担任主任,同年9月根据局党组的意见,组建山东济南生产力促进中心,兼任中心主任,2002年又兼任济南科学器材供应站——现济南市技术市场管理中心主任。
那时的济南中心在朝山街54号二层半的一幢沿街房办公,总建筑面积仅有280平方,一层租给一家音响店,来人只有穿过一层音响店才能上二楼的办公室,不仅狭小、而且很不方便,更谈不上单位的形象,与济南市科技对外服务窗口地位极不相称。上班的就10来个同志,业务比较单一,当时中心一辆车也没有,外出联系工作极不方便。周光前深深感受到了身上的压力。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研和调整,他很快熟悉了工作,并把这种压力变成了积极探索的动力,他和中心的同事们开始了艰苦的创业道路。
1999年9月,山东济南生产力促进中心正式成立。
2000年7月,党组决定启动济南生产力促进中心迁址新建工程,并责成生产力中心负责提出中心建设的主导方案,中心领导班子迅速制定计划,方案很快得到了市科技局的同意和大力支持,建设科技服务大楼的工作提上了日程。
2001年大楼在高新区正式奠基开建,建设任务由中心承担。工程建筑单位招标确定后,所有需要甲方参与确定的建筑装饰用材,乙方拿出样品及报价后,中心都会再安排专人去市场调研对比价格,往往不是货比三家,最少也得5家以上,中心的原则是:同品牌、同质量产品的价格,要争取做到不能全都全市最低,也得倒数第二第三,无论什么时候都能经得起对比。
为采购优质便宜的地面砖,他们曾先后考察了几十家公司,最后还是撇开所有的中间环节直接到淄博瓷砖生产厂家现场进行考察订货,同等质量规格的地砖,济南大概需要30元/平方米,他们用12元/平方米拿下,仅此一项就为国家节省7万多元。同样情况的是楼梯台阶石材的采购,济南建筑单位和经销商报价都不低于280元一条,周光前和相关同志冒着风雪挨个石料厂看材质,几乎是跑遍了济南及周边地区的石料厂,最后他们以每条50多元的价格就搞定了,这一项又为国家节省20多万元。
后来有人开玩笑说:老周,你这个“木匠”成了“建筑师”了,这个大楼的结构、材料,铺了多少地砖,花了多少钱,恐怕也就你清楚了。听到揶揄似的玩笑,他没有感觉到不舒服,反而感觉很轻松,因为国家的每一分钱,都结结实实的用在了科技服务大楼的一砖一木上。
奋进路上唱大风
在周光前的办公室里,一幅毛笔大字“奋进”摆在显要位置。这两个字准确地反映出他在科技工作征途上的品格。
济南科技服务中心建设过程中,他和同事们每天靠在工地上,一起加班加点,当起了监理和工程检查员,细致地查看每项施工步骤。但辛苦一天下来,冬天他们在没有暖气的工地上冻得哆哆嗦嗦,为了节省开支,他们买了一个电炉子每天自己做饭,几乎是顿顿白菜豆腐,但看着一清二白的白菜豆腐,周光前感觉心里很是踏实,因为济南科技服务工作马上就有了新的大本营,他们这些拓荒者正为济南科技服务的发展奠基垒石。
随着中心的发展,中心各项业务发展越来越顺利,加班成为家常便饭,“深夜加班吃水饺,必有大事”。中心一位同事的话一直被津津乐道。而这个和谐的团队逐渐形成了一个不成文的规矩,每当单位有重大发展机遇需要加班加点工作的时候,加班饭就是水饺,派人买水饺回来既省事方便,吃饭又不耽误时间。每一次吃加班水饺,中心的相关业务就会有新的进展。2008年他和他的团队深夜12点多才吃上加班的水饺,因为中心申报了山东省服务名牌,作为全国首家申报并创建品牌的中心,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让他们每一个人都心里没有底,修改材料不下几十次,更为重要的是必须进行现场答辩并接受专家组的诘问,那一夜水饺吃的格外香甜,毕竟为了完美地完成材料,他们已经饿了近九个多小时了。第二天,顺利通过了答辩,济南中心获得山东省服务名牌,率先实现了科技服务行业名牌创建的突破。
随着科技服务业的发展,服务质量的提升始终是一个难题,周光前和中心的同事们决定走标准化服务的路子,从起草地方科技服务标准起步,自我加压,规范服务行为。制定标准去规范自身还好说,但是制定一项地方标准,那就是要规范自己和别人,他们深深的感受到了 压力。中心领导班子及时做出安排,首先要在标准内容上做到科学、完备,于是,在短短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中心拿出了山东省服务标准——《技术转移服务质量规范》初稿,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先后赴省科学院、省标准化研究院等单位进行了几十次学习座谈,征求意见,连参与座谈研究的专家都笑称:“我们制定的标准成百上千,像你们这么认真的还真是少见。”为了这项标准,他和他的团队还曾经3天之内奔波威海中心、烟台中心、泰安中心、菏泽中心等数十家单位听取意见,当对方看到他们拿出的标准初稿时,纷纷表示支持,周光前心里明白,如果没有前期对标准千锤百炼的推敲和修改,起草这项标准一定会引来很多兄弟中心的非议,工作一定不会如此顺利。2008年年底,看着被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的标准文本,周光前十分激动,因为这是全省乃至全国第一个科技服务业的地方标准,起草这项标准不但能够自我加压,提升服务质量,更能够使济南市科技服务业获得起草行业标准的话语权。就在今年4月,中心牵头起草了科技部中国生产力促进协会的3项服务标准,为济南市科技服务立足济南,辐射全省,联动全国开了个好头。
对工作的爱和投入,让很多行为成为习惯。前一段时间,媒体记者采访周光前时问,“你为什么出差的时候为了节约一点钱能够转遍附近的所有宾馆?为什么为了减少开支可以和同事一起打地铺?为什么在出差时常常吃的是几块钱的拉面?”周光前觉得是习惯,是刻在骨子里的习惯让他始终能够坚持这样做下去。他始终记着“以俭养德”的古训,把节俭办事当做德行修养的重要环节,同样,他深深的感觉到,如果一个人把所有的精力和心思都投入到了工作和事业中,吃的好不好,住的好不好等外部条件就都变的不那么重要,这不但是党培养多年的干部应该做的,更是对事业的态度决定的。他说,那两次和同事一起打地铺住一间房子也并不是一件坏事情,不但给国家、单位节约了开销,还能够获得更多与同事交流的机会,倾听到了同事的心声,真是一举多得的事情。
周光前和他的团队经十多年的努力,使济南市科技服务事业有了飞跃式的发展。近年来济南中心累计服务企业7328家,联系众多高校院所,联系专家2810位,先后有318项高校院所成果通过平台得到转化,使企业的200多项技术难题得到解决,为企业增加销售收入近2亿元、利税7000多万元,为社会增加就业岗位近3万个;济南地区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达到3000多套,覆盖95%以上的科学领域,总价值近8亿元,累计申请次数20多万次,仪器检测数80-100万个;全市技术合同交易额在2010年突破了20亿元实现21.3亿元,科技服务正带来越来越广泛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中心先后被命名为全省首批中小企业科技服务平台、首批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国家科技计划(火炬计划)实施20周年先进服务机构、山东省服务名牌,机关党员先锋号, 2011年,济南中心继续保持全国国家示范生产力促进前20强,被科技部评定为A类生产力促进中心,
七一前夕,在济南市科技局召开的“学习周光前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上,周光前动情地说:“现在,我仍然是科技服务战线上的一员,虽然我不能再以100%的精力投入到这份我钟爱的事业中奋斗,但是我依然会用100%的热情贡献我最后的光和热,我想这是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在建党90周年前期的再一次宣誓。”
——这就是周光前,一个身患重病,把第一生产力放在人生第一位置的共产党员,在奋进之路上的高风亮节、豪壮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