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新闻 > 正文

山东又3个“973计划”海洋项目获准立项

2009-07-29 16:55:56   作者:胡建廷   来源: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   点击:
0

       7月14日,科技部基础研究司在北京召开2009年度973项目和重大科学计划立项工作会议,部署项目计划任务书和项目预算的编制工作。由国家驻鲁海洋科研教学单位科技人员任首席科学的3个“973计划”海洋项目获准立项,分别是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周名江研究员任首席科学家申报的“我国近海藻华灾害演变机制与生态安全”、张国范研究员为首席科学家申报的“养殖贝类重要经济性状的分子解析与设计育种基础研究”、中国海洋大学赵美训教授任首席科学家申报的“我国陆架海生态环境演变过程、机制及未来变化趋势预测”。这表明山东的海洋科学基础研究体系雏形已基本形成,对进一步提高我国海洋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我国海洋科学的国际地位及国际影响力,具有非常重要而深远的作用。

“我国近海藻华灾害演变机制与生态安全项目”关注藻华灾害与富营养化问题,选择受人类活动影响显著、富营养化问题突出、多种藻华灾害频发且演变特征明显的东海长江口南北海区作为重点研究海域,针对日趋严峻的藻华灾害问题,以富营养化驱动下藻华灾害演变的过程、机制及其生态安全效应为研究核心,开展生态系统比较和多学科交叉综合研究。立足国际前沿,将藻华灾害形成机理研究提升到演变机制研究,从生态安全高度阐释藻华灾害的危害效应并提出减灾对策。

“养殖贝类重要经济性状的分子解析与设计育种基础研究”项目针对海水养殖贝类功能基因、经济性状、分子设计等关键问题,通过牡蛎全基因组序列及其比较研究,全面了解贝类基因组结构与特征;在基因组水平大规模开发功能基因和SNP等标记,明确生长、发育、抗性和珍珠质形成等重要经济性状的关键基因、作用机理和途径,剖析重要性状的分子调控机制和网络奠定基础,提出分子设计育种的策略和可行性途径。项目将进一步提升养殖贝类的种质创新能力,支撑产业的高效可持续发展。

“我国陆架海生态环境演变过程、机制及未来变化趋势预测”选择生态环境脆弱的东海和黄海为研究区域,结合沉积记录重建和现代调查,以地球化学、生态学、物理海洋学及模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多学科交叉与综合研究,充分体现我国陆架海的区域特色,达到区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我国陆架海生态环境变化的影响,揭示驱动机制,阐明生态环境未来变化趋势的目的。此项目的实施对于国家正确评估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我国陆架海生态环境的影响、制定海洋生态环境变化应对政策、促进海洋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科学价值。胡建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