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召开的2009年度青岛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中科院海洋所刘瑞玉院士荣获2009年度青岛市科学技术最高奖,青岛市委书记阎启俊为其颁奖。
刘瑞玉院士是我国著名海洋生物学家和甲壳动物学家,海洋底栖生物生态学的奠基人之一。在曾呈奎、赫崇本等海洋界前辈领导下,他负责完成了多项国家和国际海洋学、生物学和资源调查研究项目,特别是全国海洋综合调查、中越北部湾海洋综合调查、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等,为国家取得大量系统宝贵资料,填补了空白,建立发展了海洋科学主要领域,培养了一支坚实的海洋人才队伍;系统总结了中国海域底栖生物种类组成地理分布和生态学特点,提出底栖生物区系、群落区划方案;编绘了我国第一部渤黄东海渔捞海图——海洋学图集,首次发现黄海冷水团保护下的生物群落极占优势,指出黄海属于北太平洋温带区系,否定了以往“黄海是亚热带区系”的论断;发现黄海受全球气候变暖的胁迫处于萎缩衰退状态而难以持续发展的特点;提出“黄海区系与东海-南海的暖水区系”间存在生态隔离,分界线在长江口-済州岛北-日本本州中部之间。他还负责组建了实力雄厚的海洋生物区系和多样性研究团队,开拓、填补了海洋动物多个重要类群(特别是甲壳动物)分类区系研究空白,取得了包括南海诸岛的全国海域的宝贵标本、资料,发现多个新种、属,并掌握了其多样性特点,全面推动了海洋生物学科的发展;负责全国和山东省海岸带资源调查技术指导工作,主编了调查报告,提出合理开发方案和大力加强水产资源增、养殖发展及农牧化建议,为“海上山东”的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推动了全国海岸带经济社会和有关产业的发展;其主持的“三峡工程对长江河口生态资源影响预测”,为工程论证提供了重要依据。他还首次搞清了中国对虾产卵习性和生活史,有力推动了全国中国对虾人工育苗和水产增、养殖农牧化进程;在胶州湾对虾放流增值中提出适宜放苗量和地点,连年增产,起到重要示范作用。1988年率先策划和安排引进了凡纳滨对虾(南美白对虾)第一批苗种,为该良种在我国形成巨大产业做出关键性贡献。
刘瑞玉院士献身海洋生物多样性及濒危物种评估与保护研究,著有《中国动物志》(蔓足类、糠虾类、长臂虾类、口足类等卷)及虾类专著3部,主编《黄海海洋图集(英文)》,负责《中国物种红色名录》(2004,2005)海洋无脊椎动物部分。他联合全国专家编著的《中国海洋生物名录》(2008,中英文)为全世界提供了可靠的中国海物种最新“户口簿”,受到国内外同行高度评价,被国际权威专家誉为生物多样性研究的“里程碑、令人惊叹的著作”、“惊叹于种类收集之广、之多,及其准确性与应用度均远远超过同类著作,是一部非常有用的参考书。”
此外,他还重视学术交流,积极推动海洋、水产和甲壳动物学研究的发展、提高和学术交流活动,大力宣传我国科技创新成就。他负责多项国际合作研究,主持中越北部湾海洋综合调查资料整理,完成报告集和越南科技干部培训;赴阿尔及利亚首次成功实现了欧洲对虾人工育苗,为祖国赢得了荣誉;组织中美海洋科技合作20年,坚持原则积极合作,贡献卓著。
刘瑞玉院士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共著论文近200篇,专著12部,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2项,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院部省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11项,荣获2007年国际甲壳动物学会“卓越研究贡献奖”。
刘瑞玉院士是我国著名海洋生物学家和甲壳动物学家,海洋底栖生物生态学的奠基人之一。在曾呈奎、赫崇本等海洋界前辈领导下,他负责完成了多项国家和国际海洋学、生物学和资源调查研究项目,特别是全国海洋综合调查、中越北部湾海洋综合调查、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等,为国家取得大量系统宝贵资料,填补了空白,建立发展了海洋科学主要领域,培养了一支坚实的海洋人才队伍;系统总结了中国海域底栖生物种类组成地理分布和生态学特点,提出底栖生物区系、群落区划方案;编绘了我国第一部渤黄东海渔捞海图——海洋学图集,首次发现黄海冷水团保护下的生物群落极占优势,指出黄海属于北太平洋温带区系,否定了以往“黄海是亚热带区系”的论断;发现黄海受全球气候变暖的胁迫处于萎缩衰退状态而难以持续发展的特点;提出“黄海区系与东海-南海的暖水区系”间存在生态隔离,分界线在长江口-済州岛北-日本本州中部之间。他还负责组建了实力雄厚的海洋生物区系和多样性研究团队,开拓、填补了海洋动物多个重要类群(特别是甲壳动物)分类区系研究空白,取得了包括南海诸岛的全国海域的宝贵标本、资料,发现多个新种、属,并掌握了其多样性特点,全面推动了海洋生物学科的发展;负责全国和山东省海岸带资源调查技术指导工作,主编了调查报告,提出合理开发方案和大力加强水产资源增、养殖发展及农牧化建议,为“海上山东”的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推动了全国海岸带经济社会和有关产业的发展;其主持的“三峡工程对长江河口生态资源影响预测”,为工程论证提供了重要依据。他还首次搞清了中国对虾产卵习性和生活史,有力推动了全国中国对虾人工育苗和水产增、养殖农牧化进程;在胶州湾对虾放流增值中提出适宜放苗量和地点,连年增产,起到重要示范作用。1988年率先策划和安排引进了凡纳滨对虾(南美白对虾)第一批苗种,为该良种在我国形成巨大产业做出关键性贡献。
刘瑞玉院士献身海洋生物多样性及濒危物种评估与保护研究,著有《中国动物志》(蔓足类、糠虾类、长臂虾类、口足类等卷)及虾类专著3部,主编《黄海海洋图集(英文)》,负责《中国物种红色名录》(2004,2005)海洋无脊椎动物部分。他联合全国专家编著的《中国海洋生物名录》(2008,中英文)为全世界提供了可靠的中国海物种最新“户口簿”,受到国内外同行高度评价,被国际权威专家誉为生物多样性研究的“里程碑、令人惊叹的著作”、“惊叹于种类收集之广、之多,及其准确性与应用度均远远超过同类著作,是一部非常有用的参考书。”
此外,他还重视学术交流,积极推动海洋、水产和甲壳动物学研究的发展、提高和学术交流活动,大力宣传我国科技创新成就。他负责多项国际合作研究,主持中越北部湾海洋综合调查资料整理,完成报告集和越南科技干部培训;赴阿尔及利亚首次成功实现了欧洲对虾人工育苗,为祖国赢得了荣誉;组织中美海洋科技合作20年,坚持原则积极合作,贡献卓著。
刘瑞玉院士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共著论文近200篇,专著12部,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2项,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院部省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11项,荣获2007年国际甲壳动物学会“卓越研究贡献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