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烟台市获得国家和省科技奖励项目水平和数量稳居全省前列。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位居全国同类城市第一。 在今年省委、省政府召开的全省科技奖励暨技术创新工程推进大会上,烟台万华聚氨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国家聚氨酯工程技术中心主任丁建生荣获山东省科技最高奖,是烟台市继2006 年李登海获得之后的又一大奖。在这次奖励大会上烟台市有43 项成果获得省科技奖励,获奖数量、水平居全省地市第一。
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大幅提高科技奖励金额,激励引导科技进步与创新。从2006 年起,对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和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且产业化潜力巨大的项目,分别给予100万元、50 万元的转化资金扶持;对获得山东省技术发明和科技进步一、二等奖且产业化潜力较大的项目,分别给予10万元、5 万元资金支持;设立了每年1000 万元的“自主创新专项资金”,用于国家、省自主创新重点项目的资金配套和贴息。对列入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的企业当年分别给予 200 万元的配套补助;对列入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的企业当年分别给予 20 万元的配套补助:烟台市科学技术最高奖奖金由原来的10万元提高到20 万元,一、二、三等奖奖金分别由1.5 万元、8000元和5000 元提高到6万元、2 万元和1 万元。
逐步完善取得科技成果支撑载体建设,为取得重大科技成果打好基础。依托登海种业股份公司建立了“国家玉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 ”、依托东方海洋科技股份公司建立了“国家海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依托烟台万华股份公司建立了“聚氨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同时还建立了47 处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创建科技企业孵化器7处,总面积达到25万平方米,累计培育企业500 多家,毕业企业 200 多家;拥有省级以上生产力促进中心7 处,烟台生产力促进中心被评为国家级优秀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全国 25家), 开通了烟台科技综合服务平台和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在大力扶持企业建立科研开发机构的同时,积极支持高校院所科研发展,引进高层次科研机构进驻烟台、服务烟台。
完善产学研合作和科技管理机制,形成取得科技成果和科技创新整体合力。2009年 8 月,成功举办了“北大、清华支援烟台大学建设委员会第十次年会暨三校两分院高新技术成果发布洽谈会”,吸引了500多人参会,其中来自中科院系统的30家研究所的专家、教授达到了 100 多人。在这次成果发布洽谈会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烟台大学、中科院沈阳分院、北京分院与各县市区和企业共签订了合作协议18项、合作项目58个。
完善科技管理机制,积极推进科技管理改革。对科技项目的立项工作,全部实行网上申报、网上评审、网上公示,对重大科技项目实行了公开招投标。对科技成果奖励实行了异地评审, 从省专家库选取大学、科研院所等单位 教授和研究员,在外地进行评审,使评审工作更具权威性和公正性。 建立了“三评审一公示”的评审程序,即各专业组初评、综合组审评、评审委员会审定、媒体公示。连续五年每年有一位科技人员获得烟台市科技最高奖,每年有70 项优秀科技成果获得烟台市科技进步奖。
大力宣传科技创新典型,营造鼓励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在2006 年的全市科技大会上,现任科技部部长的万钢应邀亲临并作科技创新报告;在今年召开的全市科技大会上,请国务院参事、国家科技部原副部长刘燕华做了题为《推进结构调整加强管理创新》的专题报告。通过加强媒体宣传、举办科技活动周等形式,大力传播以重大科技成果为代表的创新成就。(烟科)
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大幅提高科技奖励金额,激励引导科技进步与创新。从2006 年起,对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和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且产业化潜力巨大的项目,分别给予100万元、50 万元的转化资金扶持;对获得山东省技术发明和科技进步一、二等奖且产业化潜力较大的项目,分别给予10万元、5 万元资金支持;设立了每年1000 万元的“自主创新专项资金”,用于国家、省自主创新重点项目的资金配套和贴息。对列入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的企业当年分别给予 200 万元的配套补助;对列入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的企业当年分别给予 20 万元的配套补助:烟台市科学技术最高奖奖金由原来的10万元提高到20 万元,一、二、三等奖奖金分别由1.5 万元、8000元和5000 元提高到6万元、2 万元和1 万元。
逐步完善取得科技成果支撑载体建设,为取得重大科技成果打好基础。依托登海种业股份公司建立了“国家玉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 ”、依托东方海洋科技股份公司建立了“国家海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依托烟台万华股份公司建立了“聚氨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同时还建立了47 处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创建科技企业孵化器7处,总面积达到25万平方米,累计培育企业500 多家,毕业企业 200 多家;拥有省级以上生产力促进中心7 处,烟台生产力促进中心被评为国家级优秀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全国 25家), 开通了烟台科技综合服务平台和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在大力扶持企业建立科研开发机构的同时,积极支持高校院所科研发展,引进高层次科研机构进驻烟台、服务烟台。
完善产学研合作和科技管理机制,形成取得科技成果和科技创新整体合力。2009年 8 月,成功举办了“北大、清华支援烟台大学建设委员会第十次年会暨三校两分院高新技术成果发布洽谈会”,吸引了500多人参会,其中来自中科院系统的30家研究所的专家、教授达到了 100 多人。在这次成果发布洽谈会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烟台大学、中科院沈阳分院、北京分院与各县市区和企业共签订了合作协议18项、合作项目58个。
完善科技管理机制,积极推进科技管理改革。对科技项目的立项工作,全部实行网上申报、网上评审、网上公示,对重大科技项目实行了公开招投标。对科技成果奖励实行了异地评审, 从省专家库选取大学、科研院所等单位 教授和研究员,在外地进行评审,使评审工作更具权威性和公正性。 建立了“三评审一公示”的评审程序,即各专业组初评、综合组审评、评审委员会审定、媒体公示。连续五年每年有一位科技人员获得烟台市科技最高奖,每年有70 项优秀科技成果获得烟台市科技进步奖。
大力宣传科技创新典型,营造鼓励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在2006 年的全市科技大会上,现任科技部部长的万钢应邀亲临并作科技创新报告;在今年召开的全市科技大会上,请国务院参事、国家科技部原副部长刘燕华做了题为《推进结构调整加强管理创新》的专题报告。通过加强媒体宣传、举办科技活动周等形式,大力传播以重大科技成果为代表的创新成就。(烟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