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新闻 > 正文

实施集成战略 共推“蓝色新政”

2010-02-24 18:48:53   作者:创新2009   来源:www.cxsdw.com   点击:
0

    郑贵斌,山东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山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省领导重点联系专家,本刊顾问

    编者按:山东省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重点区域带动战略,着力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在海洋立体空间布局与资源开发、海洋优势主导产业发展、中日韩区域合作实验区、区域经济一体化等方面拿出高质量研究成果,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决策依据。据此,前段时间山东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郑贵斌研究员在大众报业集团的报告颇有裨益,现选登于此,供读者参考。

区域经济发展:再建沿海新东部


  区域经济作为一个关健词,在中国经济发展中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推动各地出现了一些不同的产业体系、城市体系和经济体系,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现象。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我国的区域发展战略,并有了西部大开发、东部率先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区域战略,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一个大的区域战略布局。
  在环渤海经济区中,海洋优势非常明显。天津滨海新区发展非常快,他们提出“新区好天津好,新区快天津快”。河北曹妃甸要建生态城,人口要发展到六十万甚至八十万,将来的发展不可小觑。辽宁实施“五点一线”战略形成了沿海经济带,发展也非常快。在山东省的南部,江苏沿海发展规划经国务院研究,已经列入国家战略。从目前我国家整体区域布局来看,“十二五”规划还要对区域战略进行调整,将有新的提法,我们都有新的期待。
  海陆统筹是沿海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思路。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综合考虑海陆资源与环境特点,系统优化海陆的经济功能、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以海陆两方面统筹协调为基础进行区域发展规划、计划的编制及执行工作,以便充分发挥海陆互动、联动作用,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这是将海洋资源开发与陆域资源开发、海洋产业发展与陆域产业发展有机联系,实施海陆经济统筹协调发展的战略思维。据此,2003-2006年间,我曾多次建议,我国东部沿海要围绕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再建一个新东部,自辽宁、河北、天津到山东,再从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到广东、海南、广西,将海洋和陆地进行统筹规划,这是全国范围的“纵向”统筹。也就是东部的陆地国土和新东部的海洋国土“纵向合并规划,叫“合纵”。还有“横向”统筹,全国沿海“三大五小”经济区,长三角、珠三角、天津滨海新区、海峡西岸、江苏沿海、辽宁沿海等都由陆地向东与海洋统筹发展,叫“连横”。这就是制定我国东部“合纵连横”海陆统筹规划的建议,以促进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更大更快发展。


半岛蓝区:背负历史使命的“蓝色新政”


  蓝色经济区的提出有其时代背景,就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区域海洋经济迅速发展,在海洋世纪,海洋经济成为经济体系,逐步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新生力量,沿海地区成为经济发展最有活力的地区。上世纪60年代以来,大规模、立体化、综合性海洋开发和海洋产业结构升级标志着现代海洋经济的兴起。目前,全球有1 O 0多个国家把海洋开发作为重要国策,预计20O9年世界海洋经济生产总值达到4.5万亿美元,沿海发达国家海洋经济约占生产总值的20%。现在,向海洋要粮食、要能源、要经济效益逐渐成为世界海洋开发的潮流,并且它与对外开放、国际合作结合在一起,势不可当。世界各国都在加快推进海洋开发,争夺海洋资源,控制海洋空间,争取最大的海洋经济利益。
  在我国沿海11省市中,一些发达的地方已经进入国家战略,并加快建设经济区成为新的增长极。在我国沿海开发三次浪潮中,深圳经济特区带动了珠三角,上海浦东新区带动了长三角,天津滨海新区带动了环渤海。天津滨海新区没批之前,我一直呼吁,山东应该争取成为全国沿海的第三增长极。现在,天津滨海新区发展的速度和潜力很大,走在了前头,因此,我们只能争取第四增长极,并且是独立的增长极。
  山东的位置非常重要,不仅处于环太平洋经济圈中,而且是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也是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部分。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山东发展海洋经济有一个使命,就是要围绕海洋经济,建设一个新型经济区,填补山东国家战略的空白。前不久,国务院批了我们的黄三角高效生态经济区,这个经济区在十五、十一五期间都列入国家规划了,但是争取国家战略慢了一步,现在终于争取到了。黄三角高效生态经济区主要是环渤海和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一个生态经济区,经济功能是发展资源高效利用产业,这是山东发展的一次机遇,但从全省来看,由于区域小,它对整个山东的带动作用还不够大。从地图上看,山东半岛和黄海海岸还有很大一块空白,山东沿海经济活力强,海洋科技优势明显,产业基础好,但是却没有进入国家战略。在我国沿海全线发展的条件下,将这样一块国家战略的空白区域争取纳入国家战略,成为山东发展的历史使命。
  山东的区位特点是海陆复合区域,依海而生,向海而兴,以大海为伴,与蓝色共生,14万多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几乎与陆地面积相等,海是山东的重要国土要素,海陆一体的海洋经济是山东发展的前沿阵地和战略利益立足点。山东海洋产值占全省GDP的17%,占全国海洋产值的18%,海洋经济带动作用非常明显。在这种情况下,山东发展路在何方?我们建议设立蓝色经济区,填补山东国家战略空白就是要找山东发展的新路径。地方经济发展过去是靠国家项目、国家政策,十七大以后开始靠国家层面的经济区建设战略,经济区有很多投资政策、项目政策和实验、试点政策,包括产业政策以及配套的财政、税收、融资等政策。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山东提出“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意义非常重大,是一个科学发展的新思路,是山东的新定位,是国家经济区建设的新方向,是国家战略指导的新探索,为山东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因此,打造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称为山东的“蓝色宣言”和“蓝色新政”。


“三位一体”集成创新:打造海洋世纪蓝色引擎


  上世纪90年代,我在青岛搞调研的时候发现,很多人都在谈论海洋经济,但是对海洋经济没有一个整体上的把握,缺乏一个系统理论来指导海洋经济的发展。1999年,我出版了《蓝色战略》一书,把开发海洋、发展海洋产业视作蓝色战略的重点。从2003年开始,我集中精力研究海洋经济集成战略,2008年12月出版了《海洋经济集成战略》一书,形成了海洋经济“三位一体”集成战略理论体系。所谓“海洋经济集成战略”,就是三位一体、海陆统筹和集成创新。海洋经济具有三重属性:资源属性、产业属性和区位属性。由此,发展海洋经济就有三个建设,一是基于资源属性的生态环境建设,二是基于产业属性的海洋产业发展,三是基于区位属性的经济区建设,这三重建设也可以叫做资源环境建设、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因此,海洋经济既是水体资源经济,又是海洋产业经济,还是区域海洋经济的综合性经济。海洋经济发展要追求集成绩效。
  现在,我们建设半岛蓝色经济区,就要实施集成战略。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就是全面发展海洋经济的重大战略指导,省委的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强调实施海洋经济集成战略。
  第一,“科学开发海洋资源”。这是对海洋资源属性的考虑。海洋资源包括海洋自然资源、海洋空间资源、海洋区位资源、海洋产业资源、海洋科技资源等。比如海上交通也可以形成一个网络,山东半岛到辽东半岛已经通了轮渡,还可以再建跨海大桥,现在中韩海底隧道也在研究讨论,胶济铁路要继续往西延伸,要从日照一直通到乌鲁木齐;再比如莱州湾水资源比较匮乏,可以进行大水库建设的研究;还有山东半岛是中国最大的滨海旅游风景区,旅游文化产业潜力非常大,我们可以建设海上城市,发展油轮、游艇。
  第二,“培育海洋优势产业”。这是对海洋产业属性的考虑。海洋产业中,我们尤其要推动海洋生物产业的发展。海洋生物资源比陆地资源多很多倍,而且海洋生物营养价值高。现在有的研究说人类的聪慧源于鱼,因为鱼含有大量的22碳元烯酸,而碳元烯酸是脑汁的主要成分。再比如说海参,多年前我们就提出一定要经过加工,实现规模化发展,形成一个大的产业,现在这个产业发展很快,其他的品种很多,都能规模化,产业潜力就很大。
  第三,“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这是从海洋区位属性的考虑。要区域布局互联。海洋区、海岸带、湾区、港区、园区、联动区,都要海陆统筹,联动发展。要重点集聚城市,带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总之,蓝色经济区要统筹规划港口、产业园区以及城市带,比如丁字湾区域水很浅,适合建设发展海上新兴城市,要重点布局。
  现在制定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的难点在于区划问题,七八种观点都在研究。从蓝色经济区的功能看,应有海洋经济特色,向海洋进军,通过发展海洋产业来带动内地经济发展,因此,要设立功能区,往陆地一面是联动区,外面是海洋区。除了海洋特色外,再就是中日韩合作交流发展的特色。省委姜异康书记指出,坚持高点定位,就是以国内外先进水平为标准,使山东成为在激烈竞争中保持率先科学发展强劲态势和较强影响的省份。要加强多点支撑,就是要接长短板、拉长链条,提升素质、拓展空间,选准强省建设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形成支撑山东科学发展的强大合力。为此,要强化现代产业支撑,强化文化发展支撑,强化人才智力支撑,强化科技支撑,强化发展环境支撑,强化资源生态支撑。通过高点定位和多点支撑以及我省沿海的更大开放发展,建设半岛蓝色经济区,打造一个新的增长极,成为海洋世纪的蓝色引擎。这是一个功能优势和政策优势综合叠加的经济区,应是目前我国海洋经济发展功能最多、政策最集中、体制机制最灵活的开放区、改革区和实验区,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的先行区。总之,蓝色经济区要有大举措,要有大主体,实施大政策,赢得大市场,创造大环境,针对区域需求和国家政策来规划好、建设好蓝色经济区。
  蓝色经济区将开创山东半岛发展的新时代。如今,除海陆一体化规律应遵循并顺应这一趋势以外,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化,这种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的大趋势非常明显。我们更要顺应这个趋势,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借助蓝色经济区这个大舞台,加快海洋文化产业和蓝色文明的建设,以实现从经济文化大省向经济文化强省的跨越,从而创造新的蓝色辉煌。
                             (本文根据郑贵斌副院长2009年12月16日在大众报业采编业务培训班上的报告录音整理,标题为编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