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新闻 > 正文

工业大省山东进一步发力基础研究

提升科技创新“源动力”
2019-11-19 13:51:40   作者: 张颖辉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
0

       近日,一条新闻在科技圈内刷屏:11月10日,山东高等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山东高研院”)在山东济南成立,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丁肇中受聘为名誉院长。按照规划,该院致力“在基础研究和原始技术创新中作出重大贡献,成为世界一流研究机构”。
       高研院成立三天后,山东基础研究领域再迎利好——省科技厅会同多部门联合制定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对外发布,提出18条有针对性的举措,全面部署加强基础研究工作。
       频繁动作透露出山东科技发展的新动向:这一正在全力实施新旧动能转换的工业大省正不断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促进基础研究与产业融通发展,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强劲的科技源头支撑。

       “松绑”:营造宽松环境,鼓励大胆探索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总源头。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核心技术的根源问题是基础研究问题,基础研究搞不好,应用技术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然而,不同于应用研究,基础研究耗时更长、出成果较难且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在基础研究领域,一个科学家可能一辈子就出一个重大成果,也不知道成果会在哪天出现。如何鼓励更多科研人员投身基础研究领域,产出更多技术成果?
       针对《关于进一步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实施意见》,青岛科技大学科技合作发展处处长李少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实施意见》给了基础研究一个宽松的环境,这一点非常重要。”她认为,基础研究需要长期稳定的支持,如果创新环境与氛围不到位,会让人坐不住“冷板凳”,这就需要政府在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力度同时,下放更多的自主权。
       着力破解这些桎梏,该《实施意见》对权力下放、机制放活重点着墨,在提出赋予领军人才技术路线决策权、项目经费调剂权、创新团队组建权、科技成果处置和收益分配权的同时,还提出深化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优化工作流程,精简不必要的材料、证明,减少不必要的检查与考核,让科研人员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科研本职工作上。
       刚刚成立的山东高研院在“放权”方面也有着许多突破。“高研院没有行政级别,但是‘权力’却很大,具有机构设置自主权、人员选聘自主权、薪酬分配自主权,实行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山东高等技术研究院院长、山东大学副校长程林介绍。
       权力下放、机制放活的同时,山东还拿出了真金白银的支持。记者梳理发现,近年来,我省在发力基础研究方面重磅文件频出,一批利好支持先后落地,比如,经费从2014年的5000万元每年递增,直至2018年的2.5亿元,极大地激发了基础研究的积极性。而近期频出的“放权”利好,进一步优化了基础研究的环境,鼓励了科研人员大胆探索、挑战未知,推动产出更多更有价值的原创成果。

      
“加油”:打造基础研究强引擎
       日前,国际顶级学术期刊Science(《科学》)子刊Science Advances(《科学进展》)以Article的形式在线发表了题为“《温室气体增暖背景下大西洋尼诺-太平洋遥相关减弱》”的最新研究成果。这一研究成果由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的科研团队共同完成。
       有了宽松自由的探索环境,基础研究还离不开载体与人才等相应支撑。山东以平台、人才为主要抓手,不断搭建持续创新的基础研究平台、培育壮大基础研究人才队伍。
       由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丁肇中担任名誉院长,山东省财政每年拿出3亿元进行支持——山东高等技术研究院一成立便“站上了C位”。作为一家“四不像”研究院,该研究院将面向国际科学前沿,以实施国家重大科学战略为己任,以宇宙线等基础性前沿性科学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为主攻方向。
       前述《实施意见》也为搭建持续创新的基础研究平台再添“一把火”。“根据《实施意见》,下一步,我们将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先进制造等与产业需求密切相关的领域,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前沿、新兴、交叉领域布局建设一批省重点实验室。”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说。
采访期间,不少科研人员表示,在搭建创新平台的同时,《实施意见》还着力让青年人才成长起来,这对于加强基础研究同样意义重大。事实上,早在今年4月召开的山东省推进高校科研院所创业创新座谈会上,省科技厅厅长唐波就指出,“持续加大省自然科学基金对青年科研人员群体的资助比例与资助强度,支持省杰青等优秀青年科技人才承担大科研项目、组建科研基地等,支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本次《实施意见》以“每年安排不低于30%的资金支持40周岁以下青年科研人员开展基础研究”对此做出了具体规定。
       与此同时,随着创新平台的拔地而起,也加速了“金凤凰”的集聚。以山东高等技术研究院为例,程林介绍,眼下,该研究院已聘任来自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意大利佩鲁贾大学、瑞典皇家理工学院等研究机构的6位知名科学家为研究员,并选聘了10位35岁以下的优秀青年科学家到此工作。

       “通路”:推动基础研究与产业化示范融通发展
       去年,山东68项重大基础研究项目中55项涉及新旧动能转换工程“十强产业”领域。可以预见的是,它们的实施将有效增加源头创新供给。
       这是近年来山东持续加强基础研究工作,提升源头创新能力的有效例证。但毋庸讳言,尽管经过多年发展,我省基础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与创建创新型省份、实施新旧动能转换等新任务、新要求相比,短板与瓶颈也依然突出。
       如何进一步加强我省基础研究?《实施意见》提出“构建我省特色的基础研究体系”,具体包括完善基础研究支持体系、优化基础研究学科布局、塑造新兴交叉融合学科新优势等。
       “加强学科交叉融合”也是山东理工大学服务地方办公室副主任王东的主要观点。在他看来,重大突破往往出现在学科交叉处,当前普遍存在学科交叉融合不够的问题,期待山东能以此次《实施意见》出台为依托,不断加强学科交叉融合,打造基础研究新优势。
       作为专注科技成果转化多年的科技老兵,李少香对基础研究的应用及产业化深有感触。在她看来,基础研究不是孤立的,后面也要跟得上。因此,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至关重要。
       “完善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产业化示范融通创新机制”正是此次出台的《实施意见》的重要内容之一。根据《实施意见》,我省将组织实施全链条科技创新工程,在信息技术、先进制造装备、新材料、新能源、海洋、环境保护、健康医疗、现代农业、资源开发等领域,按照基础研究、应用开发、产业化示范全链条创新设计,一体化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加大政策性资金支持力度,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推动成果落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基础研究怎么加强都不过分。”不少受访人员均对记者表示。(记者 张颖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