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新闻 > 正文

小小农科驿站,缘何实现各方互利共赢?

农民受益 专家愿来 产业振兴
2019-11-08 16:21:22   点击:
0

       晚8:00,莘县朝城镇西三里营村的80后宋士朋急匆匆从菇棚赶回家,打开手机上的“火山”APP,收看“富邦技术总监宋章田”刚刚发出的一条双孢菇栽培技术培训短视频。
       与宋士朋一样时刻关注着老宋短视频的人在村里还有很多。宋章田是西三里营农科驿站驻站科技特派员之一,这家农科驿站依托山东富邦菌业有限公司建立并由其负责运营。
       几年来,在富邦菌业和农科驿站的带动下,食用菌种植彻底改变了西三里营村,其辐射作用甚至影响到了周边多个乡镇,成为当地农户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以富邦菌业为核心,朝城镇还建起了总占地面积400多亩的食用菌产业园,入驻家庭农场、农业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农业经营主体9家,直接参与生产的农民超过200户,园区年产值达1.4亿元。


       农民进入产业链条,分享产业发展红利
       返乡种植食用菌之前,宋士朋在外地打工。2009年,他决定回乡创业,顶着家里的压力,在富邦菌业公司的帮助下,他投入十多万元建起大棚种植双孢菇,并由这家公司提供技术帮助。“当时,父母担心种蘑菇赔钱,没想到当年就收回了成本”,宋士朋说。
       如今,及时收看老宋的短视频,已经成为这位新生代农民的习惯,从蘑菇种植、管理,再到市场开拓,他跟着老宋以及其他技术人员学到了不少知识,从一个蘑菇“门外汉”变成了“土专家”。“收益方面最近几年比较稳定,一个菇棚一年纯收入在10万元左右”,他说。
       在西三里营村,受益的不只有宋士朋一户,曾经是村里第一个蘑菇种植户的村支部书记宋士辛介绍,目前村里超过一半人口从事与蘑菇种植相关的劳作。凭借种植蘑菇,西三里营村也从当地有名的贫困村一跃成为全镇最富裕的村之一。
       蘑菇种植之所以在当地成为致富潮流,富邦菌业和农科农科驿站起到了关键的示范引领作用。
       2016年,在当地科技部门的帮助下,西三里营村农科驿站成立,成为我省首批通过备案的农科驿站之一。该农科驿站建设及运营单位富邦菌业,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山东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据统计,农科驿站几年来已先后培养了20多位致富带头人,带动了2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人均年收入5000多元,帮助当地贫困户在家门口实现了期盼多年的脱贫梦。
小小农科驿站,缘何发挥出大作用?
        “农科驿站要想真正起到作用,关键是要让农民得到实惠。而要让农民通过农科驿站受益,关键是要发挥市场主体力量,让农科驿站活起来,变‘输血’为‘造血’,增强内生动力”,富邦菌业总经理宋益胜说。
        宋益胜的这一观点,与农科驿站的设立初衷不谋而合。农科驿站是山东省科技厅在国内首创的科技为农新模式,采取“线上咨询与线下服务”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制度将人才吸引到田间地头并“固化”下来,致力打造一批集农科研发、农技推广、科技精准扶贫、农村乡土人才培养、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农业科技服务平台。
       为了让农民切实得到实惠,富邦菌业与农科驿站创建了让菇农和公司合作双赢的“富邦模式”。“简单的说,就是‘大料厂小菇棚’,企业负责提供菌种、发酵料,负责帮助菇农建大棚并提供种植技术,菇农负责日常管理,只需付出劳动就可得到回报。这样,企业与农户形成利益共同体,农户成为产业链上的关键一环,与企业共赢。”宋益胜说。
       把农民吸纳进产业链,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难,开始时不少人心存疑虑,投入那么大,万一赔了怎么办?
       为了降低风险、打消农民顾虑,富邦菌业投资150多万元,建设种植大棚10座,交由贫困户承包。对于有种植意愿的农户,公司和农科驿站还帮忙担保贷款,并与菇农签订包销合同,全程提供技术服务和支持。
       宋士朋就是这一模式的典型受益者。他告诉记者,这种做法不仅打消了自己一开始的担忧,而且在后来的蘑菇种植过程中,农科驿站技术人员随叫随到,遇到问题随时帮忙解决,让自己切切实实从中受益。
       被纳入产业链的不仅是种植户。随着蘑菇大棚的普及,为当地农户提供了大量在家门口打工的机会,各道工序在当地形成了标准行情,上料一座棚800元、下料600元、采菇每小时8元,就连七八十岁的老人也可以切菇根赚钱。同时,由蘑菇种植带动的销售、运输、初加工等行业也相继兴起,不少农户由此走上了致富之路。

        专家贴近基层实践,“叫好”更“叫座”
        长期以来,科技成果和生产应用“两张皮”的现象备受诟病,在农业领域同样如此。把专家的实验室成果搬到田间地头,彻底解决科技惠农服务“最后一公里”,是设立农科驿站的一个重要目的。
       在这一方面,西三里营村的这家农科驿站也找到了诀窍。
        玩起短视频的宋章田正是西三里营农科驿站驻站科技特派员之一,他还有另外一层身份——富邦菌业的技术总监。最近几年,他和另外几名科技特派员活跃在西三里营及周边多个村庄的蘑菇大棚里,为菇农解决难题、培训技术,几年时间内骑坏了多辆摩托车,老宋也因此被菇农亲切的称为“宋专家”。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蘑菇栽培技术,宋章田们想尽了一切办法,定期组织种植户开展技术培训、邀请外地专家进行技术指导、开设微信公众号定期发送技术资料产业政策……过去一段时间,已经50多岁的老宋甚至成了蘑菇界的“网红”——通过跟年轻人学习,拍摄蘑菇种植等技术视频,发送在“抖音”“火山”等APP上,最高浏览量达到16万。
        通过老宋们的努力,农科驿站先后培养出了20多位致富带头人,培训了一批蘑菇种植的“土专家”。除服务于本地菇农外,这支科特派技术服务团队还到四川、贵州等偏远地区开展技术推广服务,助力当地群众脱贫致富。
       在老宋看来,自己之所以受欢迎,正是因为他们找到了技术下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所在。“其实农民并不需要特别高端的专家和技术成果,在农业生产中,更需要的是懂实践、有经验的专家,以及贴近农业生产的技术”,他说。
       今天,西三里营农科驿站驻站科技特派员已有8人,其中既包括宋章田等富邦菌业自有的技术人员,也包括聊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曹修才,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济南试验站站长任鹏飞等高层次专家。此外,农科驿站还与鲁东大学、山东省农科院、聊城市农科院等先后建立了合作关系,遇见难题随时协商解决。
        这个金字塔形状的三层技术专家体系成为这家农科驿站的“秘诀”:第一层是富邦菌业的一线技术人员,他们直接面对种植户,帮助解决技术问题。如果问题解决不了,就由第二层的专家——富邦菌业聘请的技术专家出面,共同会诊、协助解决。如果问题还是解决不了,再请外面的专家,比如与公司建立产学研合作的高校院所的专家来解决。
       “这样的专家体系,既保证了种植户在遇见技术问题时能够随时找到人解决,也保证了技术研发和产业发展方向上的正确性。”宋益胜说。
        实际上,在这家农科驿站,不仅专家们深受种植户们的欢迎,而且,外地的专家也喜欢到这里来,帮助解决难题、推广新技术。
       “农科驿站要实现长久发展,专家的作用至关重要。我们的专家之所以有积极性,是因为这里有着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发展模式,可以让专家带着课题来搞科研,就地把技术转化。”在食用菌产业一线耕耘多年的莘县科技局副主任科员虞子服说。

       农科驿站变“输血”为“造血”,实现多方共赢
       西三里营村农科驿站能够在近几年做的有声有色,还有另外一个关键因素:富邦菌业。这是一家集“菌种培育、技术推广、科技扶贫、乡土人才培养、食用菌技术培训、科技成果转化”等于一体的农村科技综合服务企业。
       富邦菌业总经理宋益胜是土生土长的莘县人,对于带动乡亲们脱贫致富有着深切的期望。在他看来,农科驿站是实现技术扶贫、带动农民致富的有效手段。
        富邦菌业在食用菌种植上的先进技术也为农科驿站作用的发挥起到了明显的支撑作用。作为高新技术企业,富邦菌业研发出“高效节能可控温周年化生产菇棚”等多项先进技术,并获得发明专利。其中,“周年化菇棚”技术一改从前蘑菇种植靠天吃饭,每年只能种一轮的状况,实现了一年360天让双孢菇不间断生产,种植效率比传统模式提高20倍,已经在全国十几个省份普及推广。目前,该公司正在积极推广“周年化出菇棚1+N模式”, 这一技术将进一步提升种植效率和生产效益。
       “通过农科驿站这一平台,我们也加强了与科研院所、专家的合作联系,对企业提升技术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宋益胜说,更重要的是,通过农科驿站这个平台,企业、农户、专家形成了利益共同体,让三者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实现利益均沾、多方共赢。
       驿站虽小,多方受益。西三里营村农科驿站也成为山东省农科驿站发展的一个缩影。
       来自山东省科技厅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省备案运营农科驿站达682家。结合当地农业产业发展实际,这些农科驿站开展了农业科技创新、技术推广应用、农民科技培训、乡土科技人才培养等系列活动,并与省内外多家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建立了紧密型技术依托,为科技扶贫发挥出了重要作用。
       为进一步规范农科驿站建设、备案和管理服务,更好的发挥其在科技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我省对农科驿站的管理服务也在逐步升级。
       记者从省科技厅获悉,新的《农科驿站备案管理办法》已经出台。根据这一办法,下一步将对备案农科驿站运营情况进行绩效评价,实行动态管理。绩效评价结果分为优秀、合格和不合格3个等次。对优秀等次农科驿站,给予通报表彰、后补助奖励性支持,择优向科技部推荐备案建设国家级星创天地;对合格等次农科驿站,保留备案资格;对不合格等次农科驿站,限期一年整改,整改期满绩效评价仍不合格的,取消备案资格。

记者手记
       农科驿站发展,合作共赢最重要
       在朝城镇采访,感受最深的就是食用菌产业给这个昔日的贫困村所带来的改变。不仅仅是蘑菇种植户,围绕食用菌产业,当地已经形成了集种植、技术服务、物流、初加工等一体的产业链条。
从几年前的农民不愿种、不敢种,到今天的抢着种、通过种植蘑菇致富,富邦菌业和农科农科驿站的带动作用是明显的。
       作为直接面向农村基层的科技服务平台,这个农科驿站的成功之处在于找到了一条贴近当地实际的“技术+产业”推广路子。关键的一点,是把农户、专家、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黏合在一切,合作共赢。而随着产业的发展,农科驿站也有了内生动力,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自2016年开始设立以来,我省农科驿站已经形成了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合作社带动、科研院 所带动等多种发展模式,并在发展中不断创新模式,寻找最因地制宜的扶贫手段。
       记者曾在济宁邹城市多家农科驿站采访。与聊城莘县这家农科农科驿站不同,邹城农科驿站设立的前三年,由当地科技部门出资聘请专职驻站专家,依托农业企业或科研院所,为农户提供技术服务、培训乡土人才、推动农业新技术落地,最终实现产业发展、农民致富的目的,也取得了良好成效。
       各地发展现状、产业基础不同,农科驿站的发展模式也应因地制宜。但无论采取哪种发展模式,让农科驿站具有强劲的内生动力,在让农民切切实实受益的同时,变输血为造血、实现可持续发展,才能符合农科驿站设立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