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的乌兰察布,秋高气爽,正是土豆收获的季节。
看着自家地里的土豆被一箱箱装上卡车运往全国各地,商都县薯农张国军喜笑颜开:“薯形好、产量高、又好吃,哪都认可,所有的客户客商首选‘希森6号’。”
张国军说,他今年种了700亩“希森6号”,能挣两三百万,“这对种地的来说,可太行了”。
“希森6号”是希森马铃薯产业集团培育出的马铃薯新品种,不仅高产、耐旱、抗病,其薯条加工性能也打破了我国薯条加工品种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成为洋品种“夏波蒂”的替代品种。该集团董事长梁希森介绍,2017年,“希森6号”以单季亩产9.38吨的产量打破了原亩产7吨的世界单产纪录。而去年,再次以单季亩产9.58吨的成绩刷新世界纪录。
“这意味着我们的马铃薯品种不再落后了。”梁希森说,近二十年不计成本的坚持和努力,终于让他的“土豆梦想”成为现实。
矢志育种:改变中国马铃薯品种落后局面
十多年前,梁希森带女儿吃洋快餐,看女儿喜欢吃薯条,就问服务员用的啥土豆,服务员说是进口的,中国的土豆品质太差,不能用。
“一个农业大国,吃个土豆还要进口?”梁希森不服,回到家就找人查资料。了解之后,他更觉不平:我国马铃薯种植面积超过8000万亩,全球第一;但却因为没有好的脱毒种薯,平均亩产不到1000公斤,在全球150多个种马铃薯的国家中排名93位。
“脱毒种薯这么关键,怎么没有人搞?”梁希森不解。原来,脱毒种薯的选育、扩繁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且缺少政策扶持,一般企业不敢冒险。
“别人不愿搞马铃薯育种,我来!”经过调研论证,他暗下决心做育种。
当时,梁希森的房地产生意正蒸蒸日上,他的这一举动让很多人费解。更鲜为人知的是,为坚持做马铃薯育种,这位房地产大亨一度被逼到卖车、卖房、借高利贷。
值不值得,时间是最好的证明。
2001年,梁希森从山东农业大学招了6个大学生,开始做脱毒种薯“研发”。可由于没有经验,“研发”一年多颗粒无收,投的6000多万元全打了水漂。
“一回不行两回!”2002年,经朋友介绍,梁希森找到了我国著名马铃薯育种专家孙慧生教授。在孙教授指导下,六年间,梁希森先后投入13亿多元,在德州乐陵、北京延庆建设了两个马铃薯育种基地。此后,更是不惜重金从世界各地高价购买优质种质资源,建成了全球最大的马铃薯种质资源库。
硬件齐备,梁希森便和研发团队一起,天天在人工气候室里边学边干,全身心做育种。
“我料到育种很难,但没想到这么难。”梁希森说,育种是烧钱的无底洞,美国、荷兰等都是国家主导,在中国没人愿意做。
“就是要改变中国马铃薯品种落后的局面,让中国马铃薯品种走向世界。”梁希森说,他不仅要做,还要做到最好。
如今,18年过去,梁希森在育种上投入超过36亿元。历尽磨难,终见“薯光”:目前已成功培育出18个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系),包括早熟鲜食、高淀粉加工、薯片和薯条加工、彩色高营养等各类专用型品种,且无论产量和品质都远优于洋品种,打破了中国薯种长期落后的局面。
截至目前,“希森3号、希森5号、希森6号、希森8号”等7个新品种都已获得品种审定,4个获得国家注册登记,9个取得植物新品种保护权。
产业升级:推进“马铃薯主粮化” 助力增收致富
“提升马铃薯产业的整体水平,除了要有优质品种,还要对马铃薯进行产业化开发,提升附加值。”梁希森说,2015年我国“马铃薯主粮化”战略的实施为公司马铃薯产业化开发送来了“东风”。
为响应国家战略,希森马铃薯产业集团着手探索发展马铃薯全粉加工产业,推广薯麦混合粉代替目前主流的全麦面粉。
经过几年努力,目前希森马铃薯产业集团已在内蒙古商都县建成了国内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马铃薯全粉生产企业,创新研制出马铃薯全粉与优质小麦面粉预拌的全营养薯麦粉,生产加工出了马铃薯全粉馒头、全粉面包、马铃薯饮料等特色产品,形成了从育种到大田种植到餐桌主食一体化的马铃薯全产业链条,产品直销京津冀及乐陵周边县市的1000多家超市。
“事实证明,发展全粉加工产业,不仅是推进‘马铃薯主粮化’战略的可行方法,也是整个产业提档升级的有效途径。”梁希森说,从土豆到全粉再到老百姓餐桌上的食品,全产业链发展改变的不仅是“拿土豆不当干粮”的历史,还有我国马铃薯产业落后的现状和薯农增产不增收的困境。
梁希森介绍,我国的旱区、寒区、山区是主要贫困地区,从近年来薯农反映的实际情况看,产量虽已经大幅提高,但由于受市场价格波动影响,难免出现增产不增收的现象。
“如果配套加工设施,延伸产业链条,让马铃薯在当地就能‘消化’,便可规避这个问题。”梁希森说,提升附加值,可以让农民的收入翻番。马铃薯完全可以成为这些地区脱贫攻坚的主导产业。
今年1月,希森马铃薯产业集团在商都启动建设了第三个微型薯繁种基地,建成后,每年可生产微型种薯4亿粒。预计再过三五年,全国近一半马铃薯种植面积都能用上优质高产的脱毒种薯。按每亩增产1吨的最低值估算,一年至少增产4000万吨。这将为我国马铃薯主粮化及其综合性开发开辟新途径。
科技筑梦:“小土豆”成就大梦想
梁希森的“土豆梦想”不只造福了中国薯农。
“中亚和非洲地区国家马铃薯种植面积大,但由于缺少适宜的新品种,产量一直偏低。”梁希森说,“希森6号”引入“一带一路”马铃薯种植区,通过完善脱毒种薯繁育及推广体系,使其脱毒种薯利用率达到50%以上,有效提升了当地马铃薯产量和产业水平。据介绍,2016年起,希森系列品种已引入哈萨克斯坦国、埃及等国并大获成功,成为国内第一家践行“一带一路”倡议“走出去”的马铃薯企业。
十几年的耕耘,让梁希森的“小土豆”从乐陵田间走向了世界舞台。
回顾发展历程,梁希森说,“小土豆”能够走出国门,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撑。
“尤其得益于国家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这个金字招牌,让希森马铃薯站在了创新前沿。”梁希森介绍,2007年11月,经科技部批准,以希森马铃薯产业集团为依托,组建全国唯一的国家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目前中心已拥有2400多份优质马铃薯种质资源,建成了脱毒微型薯原原种、原种、种薯繁育基地以及具有国际水平的人工气候室和低温库等现代化设施,自主杂交培育出数十个高产、高质的马铃薯新品系,产量、抗病能力、品质都优于洋品种。其中,以“紫玫瑰”为代表的彩色马铃薯系列新品种,富含花青素、多酚等有益人体健康的强抗氧化成分,成为市场新宠。
“培育更多优质品种,还需要借助科技的手段。”梁希森说,以往公司育种采用的都是传统杂交技术,要想提升我国马铃薯产业水平,就得借助分子育种、基因编辑等现代科技手段。而这也恰恰是公司目前急需补齐的短板。
希森马铃薯产业集团乐陵基地总经理孔海明告诉记者,加强科技创新单靠企业还不行,需要高科技人才、行业领军人才协同创新,以实现优势互补。
如孔海明所盼,9月12日,《山东省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方案》发布,省科技厅批准由希森马铃薯产业集团牵头筹建山东省马铃薯技术创新中心。
“建设技术创新中心就是要给企业搭建平台,聚集人才、资源,加快新品种选育,助力做出更多成果。”省科技厅有关负责人表示。
据悉,该中心将坚持面向生产、面向市场,以产业化、规模化生产所需关键技术为研究核心,以现代生物技术为研究手段,针对马铃薯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性、基础性和共性的技术问题,马铃薯种质资源筛选与利用、专用型新品种选育与配套技术,马铃薯高产配套综合集成技术、机械化生产配套设备等进行研发。
“下一步,有了现代科技助力,我国马铃薯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脚步会越来越快。”梁希森说。
〉〉〉特写
村长老乔的“新烦恼”
喇嘛板村是商都县7个深度贫困村之一。为帮助当地农民脱贫,今年1月,乐陵希森马铃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下属子公司北京希森三和马铃薯有限公司与该村专业合作社签订帮扶协议,在当地建设脱毒马铃薯原原种(即微型薯,是用脱毒的试管苗移栽或扦插最初产生的种薯)繁育基地,采取“党支部+专业合作社+公司+农户”的订单农业模式运行。
基地投资450万元,建设了107个原原种种植大棚,按照“统一规划、统一供苗、统一培训、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收购”的方式,每棚可栽苗7万株,可产原原种14-17万粒,预计一个大棚年纯收入可达1.2-2万元。
“计划很好,可是结果却很‘头疼’。”村支部书记乔雷斌告诉记者,让他没想到的是,大棚建成后,没有村民愿意包种。
“都不了解马铃薯原原种的情况,怕赔,不敢冒险。”老乔说。
他告诉记者,其实当初建基地的时候,自己对这个马铃薯原原种也心存疑虑:这么小个苗苗,能结几个土豆?直到后来跟随县里的考察团去了希森公司在山东乐陵的育种基地,看到了种苗的实际生长情况,才相信种马铃薯原原种真的可以带领大家脱贫致富。
可是,毕竟眼见为实,村民们没亲眼见过,任凭老乔“说破天”也没人敢种。没办法,只能自己硬着头皮上,带头包了其中8个棚,以身示范。
也许是感动于老乔的“以身犯险”,最终,村里17个“胆大”的农户包下了剩下的大棚。
“我们也是抱着豁出去的心态试试看,没想到效果这么好。”包种农户之一梁宏告诉记者。
事实证明,他们的“冒险”是值得的。
看着棚棚丰收的原原种,老乔脸上乐开了花:“相信好,但是没想到这么好,一个棚至少赚两万。”老乔说,干了三十年村书记一直没能带着老百姓富起来,可这次试种的马铃薯原原种让大家看到了希望。
然而,几家欢喜几家愁。
看着别人的大棚赚的盆满钵满,当初不敢种的村民连连叹息,懊悔不迭,纷纷找到老乔,要求来年包大棚。几天时间,报名名单已经排了一长串,致使村里原来计划明年增加的500个大棚已经不够分了。
“之前是没人敢种,现在是没棚可种。”老乔无奈地笑道:“这比年初想尽办法动员大家种的时候更难了。”
老乔说,现在就盼着希森公司能多建些大棚,解决他的新烦恼。
土豆经纪人“二姑娘”
“‘希森6号’有这么广泛的市场,少不了‘二姑娘’的一份功劳。”记者在希森马铃薯产业集团公司商都育种基地采访期间,“二姑娘”这个名号总时时被希森公司多位负责人提及。公司总经理王永丰告诉记者,提起内蒙古商都县的“二姑娘”,全国的马铃薯市场无人不晓。
“二姑娘”,原名黄素芳,商都县人,因在家排行老二而得此称号。从2006年希森公司在商都建厂开始,她就在希森打工。那时,主要是组织工人帮希森公司干农活,她也就是劳务经纪人。2008年开始一边做劳务经纪人,一边自己兼职收购、销售希森商品薯。
几年下来,随着对马铃薯行业的逐渐熟悉,“二姑娘”开始转行做商品薯经纪人,帮前来收购马铃薯的人联系“货源”,并负责装车发运。
“那个行业是真苦。”回想起那几年,“二姑娘”满是心酸。她告诉记者,装一车马铃薯能挣800-1000元劳务费,在马铃薯收获高峰期,一天要装20车左右。工人的劳务费是按袋计算的,每装一车都要清点好每个工人的装袋数量,好计发劳务费。这就需要一直在地里看着,一刻也离不开。二姑娘说,那时,常常都是前一天晚上吃了饭,到第二天晚上还没见到饭,没喝上水。
这样的生活“二姑娘”一直坚持到2015年希森公司新品种“希森3号”问世。该品种上市后,很受欢迎。“二姑娘”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个新的机会。于是,她决定转型做种薯经纪人,代理销售希森种薯。
由于多年来一直跟市场打交道,对于什么品种最好卖,“二姑娘”最清楚。她说,这也正是她转型的底气和优势。当年,她代理的“希森3号”种薯销量就达到两千多吨。
2017年,希森公司新品种“希森6号”推向市场。仅一年时间,该品种种薯就经“二姑娘”销售出四千多吨。2018年末,累计达到了10000吨。
根据希森公司与代理商的约定,2019年初,在正常支付佣金之外,希森公司额外奖励“二姑娘”一辆宝马轿车。
回看自己这些年的奋斗历程,“二姑娘”说,随着希森公司马铃薯产业在当地的不断延伸,自己的身份也在不断变化:从最初的劳务经纪人到后来的商品薯经纪人再到如今的种薯经纪人,“以前做劳务,靠的是力气,很辛苦,一年也就挣二三十万,现在做种薯经纪人,凭的是脑力和技术,一年收入能超百万”,她说。
实际上,在商都,随着希森公司的发展而悄然变化的不只是“二姑娘”的身份。
商都县副县长张日高告诉记者,自从有了希森系列品种,商都出现了很多新业态,比如,以“二姑娘”这位马铃薯经纪人为代表的马铃薯服务行业、以希森马铃薯全粉加工厂为代表的马铃薯下游深加工产业等,“商都的马铃薯产业链正越来越长”。(记者 刘梅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