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双创工作在今年迈入了第五个年头。全国双创数据大屏显示,五年来,科技创新引领发展第一动力作用不断彰显,创新创业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不断增强,科技进步贡献率已提升至58.5%。
自2015年开始,我国创新指数排名一路飙升,2018年我国在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首次跻身20强,位列第17位,是唯一与发达国家差距逐渐缩小的发展中国家。
科技创新促进双创升级
“这个真快!” 6月13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双创活动周现场体验了视联网的远程遥控技术。
受到总理肯定的这项视联网技术,正是我国企业自主创新的通信协议,加上自主创新的芯片和操作系统构成的完整的信息安全防护体系。目前这项技术已经普及到电子政务、远程医疗、应急指挥、远程教育等诸多领域。
科技部副部长、党组成员徐南平表示,近年来科技创新创业占比逐步提高,“我国创新创业的内容越来越实,技术越来越硬,双创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变,以AI、5G、大数据、生命科学以及精益制造为标志的技术变革加速迭代,技术的大变革孕育着发展的大机遇,创新就是竞争力,科技创新就是核心的竞争力。企业的竞争不出众就出局,创新没有天花板,企业也没有篱笆墙。”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宋军指出。
“双创”服务促进成果转化
调控脑电波的“超脑增强系统”头盔、帮助聋人接打电话的辅助通话设备、新一代氢燃料电池系统、活性骨水泥、生物人工肝……在中国科学院创客之夜(杭州)活动上,上演了一场精彩的科技“快闪”。
在“创客之夜”活动中,来自“率先杯大赛”、中科院弘光专项的15支优秀双创团队,在两分钟内进行项目展示,通过精炼、准确的语言突出项目亮点和创新点。
“中科院一直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加大推进院属单位进行科技成果转化的力度,实施‘中国科学院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专项行动’,设立中国科学院知识产权运营管理中心,以此推动‘硬科技’创新,引导科技人员积极投身双创。”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局局长严庆表示。
“我负责阳光雨露,你负责茁壮成长”。在梦想小镇,这条标语无比醒目。如何做好产学研结合,实现生产要素和创新全链条上的共享和共创,也是双创五年来不断思考的问题。
宋军说:“创新的生态环境比技术和制度更重要,企业有阳光雨露就可以茁壮成长,要营造创新生态,融通科经通道,强化产学研究,通过社会变革不断催生新模式、新业态。”
双创周期间发布的《中国特色空间白皮书2019》显示,在双创升级的大环境下,创业孵化载体越来越重视创业服务,工作成果也越来越显著,创孵机构年增速超20%,孵化载体的运营收入更从2017年的153亿元增长至2018年的654亿元,吸收投资高达2500亿元。
我国孵化载体在规模化增长的同时,还加速向特色化、专业化、精细化发展,空间服务和发展水平快速提升。
展望“双创”美好时代
五年来,我国创新创业事业蓬勃发展,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态势已经形成。数据显示,我国8个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总计完成了169项授权改革举措,出台70多项政策文件,在全国推广36项改革经验,更在全国布局建设了120家双创示范基地。
当下双创正展现着无限生机,但也存在创新生态环境不够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尚不健全、部分政策落实不到位等问题。
“市场化的最后一公里路非常长,我们一直在呼吁让创新成果有更好的市场准入环境。同时,科学研究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在创业文化上,特别是在宽容失败方面,我觉得有很大的改进空间。”贝达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丁列明说。
中科院院士赵宇亮则表示,我国在基础研究上持续发力,但成果转化环节相对薄弱。“双创活动正是健全创新链、跨越‘死亡谷’的重要桥梁,可将基础研究的突破真正转化为产品,进而推动国家的创新能力。”
(据《中国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