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新闻 > 正文

青岛:自主创新破垄断 科技赋能造硬核

2019-06-12 10:39:06   作者:娄花   点击:
0

  “蛟龙号”下潜深海、“雪龙号”极地破冰,如今“贯龙号”深邃钻地。去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时强调:要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要有这么一股劲,要有这样的坚定信念和追求,不断在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上取得新突破。一年来,青岛企业主动创新,不断加大投入,沿着全新的产业路径在轨道交通、机器人、生物医药等产业取得突破,青岛970个新旧动能转换项目赋能未来,高质量发展。

       打破垄断,“贯龙号”地下穿行
  挖地铁隧道就像是在地下给城市“做手术”,技术水平不可小觑。这一年,中船重工(青岛)轨道交通装备有限公司一台崭新的“贯龙号”土压平衡盾构机从青岛发往施工现场。这套设备半年研发制造,产品顺利下线并成功应用,意味着该公司自主研发的第一台“贯龙号”获得了市场的认可,也打破了长期以来核心技术被国外垄断的局面。
  作为项目负责人,中船重工(青岛)轨道交通装备有限公司研究院副院长、副总工程师王以栋介绍,2011年公司成立初期,用于青岛地铁的这种设备均采用与国外厂家合作生产的模式,团队不负责设计,只进行生产组装,合作厂家对团队进行技术封锁,由于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盾构机成本居高不下。
  为打破这一格局,实现产品的自主研发和国产化,去年,公司开启土压平衡盾构机的自主研发工作。半年多的时间里,王以栋和团队从结构设计、液压控制,到核心驱动系统,团队迈过了一道道“坎”。王以栋说,如今这台设备运行良好,获得了项目方的认可,产品成本下降了20%左右。
  乘着自主研发产品投入市场的东风,王以栋又开始了“双模式”盾构机的研发。“挖地铁可能会遇到硬岩,也可能遇到软土,原来的‘贯龙号’有两种,有专门啃硬石头的,也有专门挖软土的,但是现实施工过程中一条路段可能会有多种地质,在地下更换设备类型根本不可能,如果把设备吊到地面更换,不仅会有巨大的资金成本,对工期也会有一定影响。”王以栋介绍,最新研发的双模设备就克服了这一难点,设备能够实现“软硬兼吃”,掘进效率大大提升。
  “咱们国家有‘蛟龙号’能下潜到深海、有‘雪龙号’能在极地破冰科考,而我们的‘贯龙号’是专门用来在地下挖掘隧道的,就像是一条‘钻地龙’。”王以栋说,“我们希望用这条‘钻地龙’为国家地铁事业多做贡献。”
  不仅是地下轨道交通设备,5月23日10时50分,我国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试验样车在青岛下线。这标志着我国在高速磁浮技术领域实现重大突破。高速磁浮列车可以填补航空与高铁客运之间的旅行速度空白,对于完善我国立体高速客运交通网具有重大的技术和经济意义。
  在胶州湾北部,有一片83平方公里的土地被称为“动车小镇”,全国近一半的动车产自这里。这里是有着“中国高铁心脏”之称的中车四方股份公司所在地,目前已形成完整的高速列车及轨道交通装备技术创新体系和产业集群。根据规划,到2020年,小镇全产业链产值有望超过1000亿元。

       创新升级,智能产业加速度
  “您好,欢迎来到青岛里奥机器人公司,请问有什么可以帮您?”走进青岛里奥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展厅,一位人形智能机器人便主动“搭讪”,不仅能够进行智能问答,还能完成智能导航、自动避障、迎宾接待等服务。一年来,里奥机器人不仅在政府服务大厅、银行等处亮相,而且经过系统的研发再升级,获得全球首个机场服务问询机器人批量采购订单,深耕服务机器人行业多年,里奥机器人的品牌影响力正在不断增强。
  “服务机器人的进一步发展离不开大量的科技研发投入。”公司创始人王志浩说,里奥这一年在机器人场景服务研发上的投入超过1000万,团队已有知识产权涵盖了人工智能算法、云服务平台、机器人操作系统、情感计算、机器人整机和关键零部件设计技术。
  在机场,机器人可以提供值机、贵宾室引导、登机提醒等全过程服务,能让乘客感觉到时间是可控、放心的,相当于有一个高级助手在帮着你。王志浩说:“我们中标的广州白云机场这个项目,是行业当中一个少见的大订单了。”目前,该项目首批20多台服务机器人已交付白云机场投入使用,后续将增加至200台。
  之所以成功,王志浩坚信在未来相当长的期间,以智能机器人为载体,以多元感知为手段,以情感计算为突破,是实现高级人机交互的有效途径。随着人工智能等相关技术的不断进步,服务机器人终将成为物联网中连接人与其他设备的中枢。伴随着机器人行业的飞速发展,里奥机器人的科研实力和市场规模都在不断扩大。2018年,里奥机器人迁址到高新区国家级机器人产业基地,规模再度升级,今年1至5月份,里奥的意向订单已超亿元。
  生物医药领域也是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华大基因海洋基因库一期建成运营,国内首创杰华生物“乐复能”国家一类抗病毒新药投入生产,百洋制药渗透泵型二甲双胍缓释片出口美国,奥克生物、瑞思德等干细胞临床诊疗技术国内领先,精准医疗产业加速崛起。

       赋能未来,“956”夯实根基
  新旧动能转换核心在产业,关键在企业。青岛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紧跟产业趋势,确立了全新的“956”产业集群体系,为20个产业“量身定制”发展方向、建设路径和配套政策,对重点产业和项目建设实施精准服务。
  沿着全新的产业路径,让人充满期待与想象的“956”产业体系渐次隆起,为新旧动能转换夯实了根基,为青岛经济平稳发展贡献了力量。目前,青岛累计储备970个新旧动能转换项目,总投资1.6万亿元。以轨道交通装备、智能家电、汽车制造等为代表的青岛9大优势特色产业,正以智能化、集群化为方向,加快产业链延伸、创新链突破,壮龙头、强配套、提能级。
  汽车行业已成为青岛支柱产业中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2018年,青岛汽车产量首次突破百万辆大关,达到103万辆。同时,2018年青岛汽车产业主营业务收入首次突破千亿元。年产35万辆的北汽新能源汽车项目投产,助力青岛成为全国第一、全球第二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
  为积极培育发展新兴未来产业,青岛密切跟踪国际科技产业发展最新变化,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节能环保、文化创意五大重点领域,实施跨代赶超计划。目前,青岛入库新旧动能转换新兴未来产业项目360个,总投资4800亿元。
  5月27日,以“新攻势 新动能 新跨越”为主题的高新区2019年项目集中签约仪式在高新区中科研发城举办。本次签约仪式上共集中签约总投资200亿的高端项目32个,涵盖软件信息、医疗医药、智能制造与新材料、互联网、金融、高端服务六大主导产业。沿着高质量发展之路,青岛不断注入新动能,抢占市场最高点。(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