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新闻 > 正文

担当作为抓落实

——山东科研院所学习贯彻全省“担当作为、狠抓落实”工作动员大会精神
2019-03-08 10:06:52   作者:邱晨   点击:
0

勇做科研一线“挑山工”
 

       “刘家义书记在全省‘担当作为、狠抓落实’工作动员大会上号召全体党员干部鼓足干劲,振奋精神抓落实,以奋斗者的姿态真抓实干,勇做新时代泰山‘挑山工’,为建设现代化强省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科研人员听了之后备受鼓舞和振奋。”近日,青岛科技大学鲁中安全环保工程与材料研究院院长郑健对记者表示。
       连日来,我省科研院所积极学习贯彻全省“担当作为、狠抓落实”工作动员大会精神,并积极谋划将会议精神落到实处、带到科研第一线。


       加强科研攻关,助力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
       淄博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院长王光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淄博农科院将认真贯彻落实全省“担当作为、狠抓落实”工作动员大会精神,着眼于农业科研面临的新形势,进一步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提升成果推广服务水平,助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淄博特色板块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他表示,淄博农科院作为农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重要区域性平台,首先要加强科研攻关,突出粮食作物与特色杂粮产业高效发展、果树(苹果、猕猴桃)高效栽培、设施蔬菜面源污染治理与标准化生产技术等领域的技术创新,满足乡村振兴需求;其次加强科研成果转化,提升科技服务能力。通过广泛开展科技培训和技术服务,依托“科技下乡”、“科技扶贫”等平台,组织科技人员走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指导、技术服务,帮助涉农企业、合作社及农户解决农业生产中的技术难题。
       山东省果树研究所所长李林光表示,下一步,果树研究所将在两个方面发力:一是着力抓好科研项目的申报和实施工作,力争科研总经费3500万元以上;继续抓好创新工程的实施,深入推进与中国果树研究所的协同创新,重点实施 “烟台苹果提质增效”项目,打造品牌。二是始终把科技推广服务与成果转化作为支撑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不断提升服务产业能力。通过深入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以服务地方、服务企业为抓手,充分发挥研究所人才和技术优势,加大产研企合作力度,依托科研项目实施和试验发展,打造高标准高质量示范基地,探索成果转化新模式。

       搭建创新平台,把科研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科研创新平台作为国家和地方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
       作为集技术研发、人才培训、产业化管理、项目(含企业)引进等为一体的新型驻外研究院,青岛科技大学鲁中安全环保工程与材料研究院立足于能源新材料和绿色化工两个领域,全力推进创新驱动。
       郑健表示,“‘研究院+产业基地’的工作方向充分符合全省大科学计划、大科学平台、大科学中心、大科学装置发展规划和产业向集群化、园区化、高端化发展的规划,这坚定了我们的信心。在方向正确、目标明确的基础上,我们要鼓足干劲、创新方法,着力落实。努力在新材料、安全节能环保、绿色化工上发挥优势,把科研优势转化落实为产业优势,从功能性环保膜材料领域、绿色化工过程安全的信息化人工智能领域进行重点研究、突破落实,为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李林光也表示,在创新平台建设方面,山东省果树研究所将主要做好新承建的“山东省鲜食梨栽培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尽快完成农业部“黄淮地区果树科学观测实验站”建设项目验收。同时,加强与葡萄院的对接,做好农业部种子工程“国家葡萄樱桃资源圃”建设项目的实施。在对外交流方面,继续深入推进开放办所,集聚多方资源,借助外力拉动果树研究所科技创新能力的持续提升。

       引人留人用人,把科研人员的自主权落在实处
       “鱼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人才是科研院所发展的必备要素,人才队伍建设是科研院所发展壮大的关键。
       “增强发展动力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一支政治可靠、对党忠诚、攻坚克难、能打胜仗的干部队伍和专业人才队伍,尤其要注重培养和使用‘李云龙式’的闯将、干将。”王光明强调,淄博农科院将加强人才“内培外引”,进一步优化人才队伍结构,继续坚持“人才兴院”方略,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青年科技骨干和科技带头人。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科研激励、考核办法等激励措施,不断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科研自主权,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激励引导广大干部职工担当作为、干事创业。尽最大努力解决广大干部职工工作和生活中最关心、最急需的各种问题,尤其对于一心扑在工作上的科研人才,努力做到政治上关心、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照,为他们干事创业解决后顾之忧。
       李林光也表示,要始终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全所发展的核心工作,不断提升人才竞争能力。以人才为核心,按照产业需求部署人才团队,加大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探索符合实际的高层次人才收入分配和奖励激励机制,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同时,加强青年科研人才的培养,促进现有人才尽快成长,发挥各级科研项目、创新平台作用,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培养一批学术功底扎实、创新能力强、有发展潜力的青年骨干人才。
(邱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