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新闻 > 正文

中科院上海高研院:把优质“创新零件”组装成“创新机器”

2019-02-01 09:55:20   作者:邱晨   点击:
0

       2018年11月6日至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调研期间,参观考察了位于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的张江实验室。习近平强调,要以全球视野、国际标准推进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集聚建设国际先进水平的实验室、科研院所、研发机构、研究型大学,加快建立世界一流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
       张江实验室由上海市和中科院共同建设,中科院上海高研院作为法人主体承建,中科院上海高研院院长王曦任实验室主任。实验室的成立也是中科院上海高研院优化要素配置、集聚优质资源开展科学研究的一项重要举措。
       2008年9月,中国科学院与上海市政府签订合作协议,决定共建“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其使命是在中科院和上海市政府领导下,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开展前瞻性、战略性的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研究。2012年11月,高研院正式成立。
       谈到高研院的功能,首任院长封松林曾对媒体表示,当今中国不缺高新技术,缺的是技术的集成机制。高校、研究所的科研成果,如同源源不断产生的优质“创新零件”,高研院要做的,就是根据企业的需求,设计并利用“创新零件”组装出“创新机器”,使中国在世界创新格局中,从一个“技术追随者”逐步变成“技术引领者”。“简言之,上海高研院的诞生,就是为了尝试破解一道难题——中国科技与经济的结合。”
       成立6年多来,上海高研院不负众望,在科技创新和推动科技经济结合上取得了显著成效——仅从发明专利一项来看,2016年、2017年该院获得的发明专利授权发别达到77项和119项。
       与此同时,高研院形成了交叉前沿与先进材料、信息科学与技术、空间科技、能源与环境、生命科学与技术及技术转移转化的“五部一中心”的发展格局。
       高质量科研的开展,与高研院的创新体制是分不开的。
       为加快科技与经济的结合,高研院创造性地提出了科技与企业、科技与教育、科技与金融、科技与文化“四个融合”的发展方针,并通过构建创新研发、风险投资与技术转移和创新人才培养三大平台,实现应用性研发、产业化服务、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四大功能。
       为加快成果转移转化,高研院探索建立了“研发中心+产业化公司”模式。当实验室某项技术有开发前景时,高研院鼓励科研团队与企业合作成立公司,并持有一定股份。如果开发成功,科研团队可选择脱离高研院“下海”,也可选择回到实验室继续研究。
       作为院地共建的科研机构,上海高研院也为上海的创新发展发挥出了重要作用。以由高研院承建的张江实验室为例,该实验室已成为科创上海最闪亮的“金字招牌”,其开展的上海光源、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超强超短激光装置、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活细胞成像平台等大科学装置已是“国之重器”。
       与此同时,高研院大量先进技术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也为推动上海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2018年3月,高研院院长王曦获上海市科技功臣奖。据介绍,王曦在上海牵头推进了一批半导体重大项目——12英寸集成电路硅片项目有望填补我国大尺寸硅片产业空白;磁存储器和硅光子项目为上海未来微电子技术的差异化发展提供了新思路;致力于“超越摩尔”技术创新和产业化的上海微技术工业研究院,已成为上海建设全球科创中心第一个启动的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
       目前,上海高研院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科研重镇,承担着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科技部“863”、“973”、科技支撑计划、中科院战略性先导专项、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上海市重大科技项目等各类科技创新项目,并开展了广泛的院地、院企、国际合作。
       未来,上海高研院将通过这些产学研合作,大幅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成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的重要支撑力量。(记者 邱晨)